研究生學術周末聚焦高分子研究

2020-12-04 南開大學新聞網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奇星)近日,由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辦,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承辦的研究生學術周末在主樓舉行。本期學術周末邀請到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系的陳戰教授,以「從分子層面上研究高分子表面及隱藏界面的結構」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

  講座由南開大學光電子所張毅主持。陳戰對他所在的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了簡短的介紹,為同學們展現了密西根大學的文化背景和校園風採。陳戰詳盡地講解了他們團隊關於分子層面及界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聚合物與金屬、聚合物與Si的界面,以及生物大分子等幾個問題,讓在座師生對於分子界面之間的結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在交流環節中,在座師生與陳戰進行了熱烈的問答和討論,進一步深化了對相關問題的理解。

  研究生學術周末是一個針對研究生切實需要建立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廣大研究生提供了課堂與實驗室之外的交流學習機會,增強師生的研究水平。

相關焦點

  • 化學所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團隊應邀訪美
    3月4至12日,由韓志超研究員帶隊,化學所8名科研人員應邀參加了美國物理學會2007年3月全國會議(APS 2007 March Meeting),韓志超研究員、王篤金研究員、楊小震研究員、嚴大東研究員、趙江研究員、廖琦副研究員、董俠副研究員、賀愛華副研究員分別在高分子部(Division of Polymer Physics)高分子體系相變
  • 【學術報告】研究生靈犀學術殿堂第390期之趙俊鵬教授報告會通知
    全校師生:我校定於2018年12月10日舉辦研究生靈犀學術殿堂——趙俊鵬教授報告會,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報告會簡介報告人:趙俊鵬教授時間: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00地點:長安校區理學院383會議室主題:環氧單體的無金屬開環聚合與共聚內容簡介:近二十年來,隨著人們對合成高分子中金屬催化劑殘留物所涉及的潛在生物毒性和環境汙染問題的顧慮日益增長,無金屬聚合方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發展
  • 聚焦科技前沿 開闊研究思路
    近日,陸軍工程大學首屆軍地高校研究生學術活動周在南京閉幕。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10餘所軍地高校的專家教授、研究生代表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活動。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由陸軍工程大學倡導發起,旨在促進研究生跨學科、跨領域學術交流,推動軍隊研究生教育創新發展。活動由研究生學員策劃安排、組織實施,以「前沿引領、築夢強軍」為主題,聚焦科技前沿、時代熱點、研究難點展開研討,重點打造高端學術講座、教授講堂、博士論壇、學術沙龍和回訪交流等研學活動。
  • 朱雲卿:為國家綠色發展貢獻高分子力量
    朱雲卿為201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作分組報告從有機金屬、催化劑的研究到功能性材料的構建,再到可降解生物醫藥材料的研發聚焦木質素——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衍生自石化產品的合成高分子,容易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何讓高分子材料「可持續」?利用可再生資源能解決產品降解、回收的問題,但是存在「高成本、熱穩定性差,機械強度不夠,可加工性低」等因素。如何讓高分子材料「商業化」?
  • 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創辦「何炳林青年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麻寧 張更輝)6月17日,由化學學院高分子所博士生黨支部創辦的首屆「何炳林青年論壇」在蒙民偉樓成功舉行。  化學學院黨委書記楊光明、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王世恆、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牛文利等出席論壇。
  • 劉曉暄:高分子光化學的傳承與創新
    炙熱的7月,走進廣東省光固化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看到一位勤奮的學者正在忙碌著,周圍的一切仿佛靜止了,這寧靜而美好的高分子化學世界令他神往而陶醉。  他就是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光固化先進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光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光固化應用技術著名專家劉曉暄。
  • 高分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配置清單
    實驗室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僖教授是我國高分子材料科學奠基人之一。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17人組成,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教授。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我國從事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地。
  • 高分子材料與小角X射線散射研討會舉行
    來自全國多個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數十位科研人員與研究生們齊聚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韓豔春在開幕式上致辭。她表示,希望大家能夠充分利用此次機會,增進相互了解,交流學術思想,碰撞科研火花。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門永鋒主持了會議。
  •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第一輪通知】
    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系列報告會起始於1954年,兩年一次的全國報告會已成為國內高分子科學界最為重要的學術會議之一,是中國高分子界的一次盛會。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將於2021年9月22-26日在北京舉行,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北京化工大學承辦。
  • 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
    11月10日,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納米複合材料分會主辦,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的「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在中州國際酒店二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講座教授米耀榮先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解孝林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院長李巖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天西教授應邀參加此次學術沙龍。
  • 2020年可逆交聯高分子學術論壇在寧波材料所召開
    12月12-13日,首屆可逆交聯高分子學術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分會、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主辦,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承辦,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青年創新促進會協辦。
  • 我校舉辦「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
    11月17日,河南大學建校105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在河南大學中州國際酒店一樓報告廳舉行。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納米複合材料分會主辦,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
  • 2015-2016年研究生專業排行榜: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2015-2016年研究生專業排行榜: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張希校長出席第22屆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並擔任會議主席
    會議共包括合高分子化學、生物大分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組裝與超分子體系、仿生與智能高分子、高分子教育等17個主題,以及「中美高分子」「中日青年高分子」和「一帶一路高分子」等4個論壇,它既集中展示了高分子科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領域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又共同描繪了高分子可持續發展的藍圖。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有著悠久的歷史。
  • 讓材料擁有智慧丨智能高分子團隊風採
    智能高分子材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前沿新材料的研究領域,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坐下時,你身下的椅子就可以感知你的體重;當你呼吸時,檢測器就可獲得你身體狀況的信息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由可感知的智能材料為核心的材料系統所完成的。可以說,智能材料就是能夠感知周圍環境,進而反饋並自發採取相應響應對策的材料,通過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適時做出相應措施,達到自適應的目的。
  • 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徐僖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九三學社第六、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原成都科技大學副校長、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大學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解放軍總後軍需部軍需裝備科技發展特邀顧問徐僖同志,因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於2013年2月16日14時01分逝世,享年93歲。
  • 101歲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高分子科學奠基者於同隱逝世
    ……這位老人名叫於同隱,是我國高分子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復旦大學高分子學科的創建人與學科帶頭人。他長期從事高分子粘彈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製了取得重大社會效益的人工肺,開拓了蠶絲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為我國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程正迪院士獲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
    他曾擔任美國最大高分子科研教學機構——阿克隆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一職,經過七年努力,使之成為美國最好的高分子學科,並曾領銜創建美國國家高分子創新中心,為阿克隆大學傑出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 土木學院舉辦碩士研究生學術論壇
    10月13日下午,土木建築學院在製圖樓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碩士研究生學術論壇。學院院長馬芹永教授主持論壇。在讀土木工程專業2014級研究生和部分2015級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論壇。 馬芹永教授主持論壇     馬芹永教授介紹了舉辦此次研究生論壇的目的,一是交流學術心得,活躍學術氛圍,交流提高;二是檢驗學習科研成果
  • 探討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困難的解決途徑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可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其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在學術英語寫作上,不僅需要對常用的議論文、應用文等文體進行熟練的掌握,還要擁有在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術周刊上發表英語論文的能力,這對於大多數研究生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幫助研究生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