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1、閃電戰的核心就是以極大動能直達目標,將大目標分割為若干小目標,然後包圍小目標,最終消滅小目標。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夠通過閃電戰的核心原理來進行一級處理,然後再二級處理。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輕鬆並且高效的完成很多比較困難的事情。
就個人而言,非常喜歡把這種方式運用在視頻的後期製作中。高效並且容錯率高,唯一缺點就是前期準備的要比較好,要保證動刀的那一刻就能很快完成,保證初始動能足夠大,不然就成了巴巴羅薩了。
下面分階段來說:
①偵查階段。無論是閃擊波蘭、法國、蘇聯,首先要知道它們的戰略縱深可以吸收多少動能。然後估算需要多少坦克、步兵和時間。就像無論你要做一個會議、宣傳片、還是微電影,看完稿子並且與甲方溝通需求之後就會大致知道你需要哪些素材、哪些通用素材,製作需要大概多久(含準備時間、處理問題時間、工作時間)。
②進入備戰階段。鑑於閃擊蘇聯失敗是因為閃電戰第一階段的衝擊動能不夠大,從而無法完成分割包圍進入第二階段。動能與速度和質量有關,其中速度是後勤的體現,質量是作戰主體的量化,而放在後期領域,速度就是你的經驗、實操能力等,質量就是拿到的這個片子的素材的品質、數量和平時素材儲備。因為在後期領域「質量」大多數取決於前期,所以動能的大小更多取決於「速度」,這就需要個人平時累積經驗、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儲備通用素材。所以對於後期來說,備戰除了準備好素材之外,還是需要平時持久的不間斷的累積。
③進入閃擊階段,也是核心階段。在後期領域,直達目標就相當於在做之前整個片子已經在你腦海裡了。在你看完稿子然後仔細瀏覽過素材之後,完全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先檢查素材是否齊全;如果齊全,請提升「速度」。
如果是宣傳片、新聞、MV或花絮之類有基準的片子,把一整條配音或音樂放到時間線上,先聽一遍,然後根據內容或節奏把它們裁成幾段,然後根據之前對素材的了解考慮好哪一段兒大致放什麼。宣傳片或新聞的話就是填空了,可以先填最對應的,然後填模稜兩可中比較能對應上的,然後用通用素材或包裝解決填不了的,最後根據內容和風格鋪上音樂,加上片頭片尾和字幕等等,收工。
如果是以音樂為基調的片子,先根據片子要求的時長或素材量大致能做出來的時長裁剪拼接音樂,然後將素材分割為不同的幾個種類,無論是按時間發展順序分、還是按照內容分、拍攝場景分、景別分等等,根據你想做成的片子的風格或邏輯來分,然後在每個類別的素材中挑一些鏡頭,然後根據音樂節點再次精選鏡頭填空,處理細節,收工。
如果是沒有一個基準的片子,就需要你先確定一個表現形式,然後把這個表現方式分割成幾個有區別的部分,然後把素材分類成對應的,然後填空,收工。
很明顯可以發現,無論那種片子,核心都是將一個目標分割成若干小目標,然後逐個完成。這就是閃電戰的核心思想。
最後需要注意:一定要準確把握甲方的需求,這個甲方不是指甲方,而是對這個片子有最終話語權的人或播出平臺。然後就是在分割殲滅階段遇到問題要靈活多變和善於溝通。最後就是努力提升自己蘊含的「速度」吧。
2、今天偶然看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的動態理論》。其實很多年前,第一次了解他的時候就對這個被譽為最接近神的男人比較有好感……當然,我是直的。
首先,特斯拉認為靈感的本質是個體意識與世界意識共鳴之時閃現出來的信息,這個世界意識可以理解為宇宙中的一個包含所有信息的核心或者資料庫。因為他意識頻率高振幅大,可供調控的波段就多,能夠與資料庫產生共鳴的區間就大,靈感能夠閃現出來的信息區間就多。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生那麼多極其超前的認知和發明的本質原因。
然後他的《引力的動態理論》認為以太存在,所以引力不能被描述為引力場。認為以太不但是光的傳導介質、還是引力的存導介質。並且,電磁場高速轉動可以帶動以太旋轉,同時引力的大小與方向也會隨之改變。
最後,如果把以太換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或虛無來理解,也就是說真空中充滿了太極(虛無),太極可以作為導體或者載體,並且會隨著電磁場的轉動而旋轉。然後再結合超弦理論,把所有的微觀粒子或波都看待成不同振動模式的弦的具象;同時結合現代的量子力學觀念,大膽的把量子分為黑白兩種性質的能量包;然後再把這兩種理論揉到一起,把量子等價於超弦,那麼黑白兩種性質的能量包就能理解為兩種振幅相反的超弦;這時候,似乎一切都能解釋了。
(本來出現了很多想法,但是突然遇到了疑問無法解決卡殼了,再思考下去今天發不了,只能暫時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