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築在大風中擺動是個正常現象,上海中心大廈是我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二高樓,高達632米,而且上海經常受颱風影響,因此解決大風對超高建築物的影響,保證大廈安全就成了項目研發時的重點。
科學研究表明,超高層建築的高層區域,風速比地面大5—6級。為保證上海中心大廈安全,施工方在125層和126層之間安裝的調諧質量阻尼器,這是上海中心大廈的一根定海神針。風速較大時和地震時建築會產生晃動,使人有眩暈的感覺。
為控制超高層建築在風裡作用下的晃動,都在建築內裝有調諧質量阻尼器。這個重達1000噸的質量塊,由12根長25米的鋼索吊住,是科研人員研究環球金融中心、臺北101大廈等世界上多個超高層建築的阻尼器技術後,自行研發的世界首創的擺式電渦流調諧質量阻尼器。
經過研究選用被動式方案,並大膽選用上海材料研究所研發的電渦流阻尼系統,在國際上首次將電磁原理引入高樓阻尼器。當大風作用於建築物產生擺動時,建築物內的阻尼器就會反方向運動,以控制建築物的擺動幅度,確保建築物安全。
此外在建築物的我開心能夠設計上也採取了一些技術手段,減緩風力的影響。比如建築物的外形是一個類似DNA的雙螺旋結構,每上升一層角度扭曲接近1度。整個建此外在建築物的我開心能夠設計上也採取了一些技術手段,減緩風力的影響。
比如建築物的外形是一個類似DNA的雙螺旋結構,每上升一層角度扭曲接近1度。整個建築物的扭曲角度獎金120度,這可以有效減弱風力對建築的影響,當風環繞建築時會形成渦旋脫落效應,這種效應根據實驗能將風力減少24%。
從設計施工都採用世界先進的技術手段,比如在設計中使用了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IM),依靠這項技術項目研發人員提前發現並解決了10萬多個碰撞點,在這方面BIM比人工檢查要強得多,比如設計大廈幕牆時,外國資深設計師在設計圖紙上發現了10多個錯誤,但是BIM技術發現的錯誤有100多處。
這項技術還可以在火災發生時迅速組織樓內人員,安全地撤到避難層和地面,有力地保障了大廈及內部工作人員的安全。
此外,從外觀上看,上海中心大廈是一個上細下寬的的錐形這使得這個建築的重心更低,也就更加穩固。安裝在建築物兩側的減震器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兩個重達千噸的減震器能有效的減弱風力對建築的影響。
這座耗資148億,高達632米的世界第二高建築物,有了阻尼器、扭曲外形、錐形身軀和減震器的共同作用,即使大風影響下,擺動接近1米,這座建築也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