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正式獲批。其中,國家海洋局的重組備受關注。該方案提出,將現國家海洋局及其中國海監、公安部邊防海警、農業部中國漁政、海關總署海上緝私警察的隊伍和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由國土資源部管理。主要職責是,擬訂海洋發展規劃,實施海上維權執法,監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環境保護等。國家海洋局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接受公安部業務指導。
另外,為加強海洋事務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方案提出,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海洋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統籌協調海洋重大事項。國家海洋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承擔。
有關人士分析,黨的十八大適時地提出了圍繞中國海洋的戰略要求,強調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此次國家海洋局重組,可以被理解為對十八大海洋戰略要求的進一步落實,國家從戰略層面對建設海洋強國目標進行的一項重要頂層設計。這不僅有利於推進我國海上的執法,維護海洋權益,也有利於更快地推動我國海洋濟發展。
開發「藍色國土」刻不容緩
據了解,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管轄海域廣闊,海洋環境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具備走向海洋的地理條件。大陸海岸有400多公裡深水岸線,160多處港灣資源;在13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沉積盆地中,已經發現20多個含油氣盆地、120多個含油氣構造,石油地質資源量126億方(期望值),近海天然氣地質資源量5.1萬億方(期望值)。在南海北部陸坡區圈出的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中,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達185億噸。近海潮汐、波浪、溫差、鹽度差、海流可開發資源4.41億千瓦,以及蘊藏量極大的海上風力資源。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擁有7.5萬平方公裡多金屬結核礦區,蘊藏著5億多噸多金屬結核的專屬勘探和優先開發的礦區資源。
據此前統計,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已佔GDP的10%左右,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中國,22%的出口貨櫃來自中國,中國商船隊的航跡遍布世界1200多個港口。2012年,我國對外原油依存度已達到56%。預計到202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可能會達到65%~70%,到2030年時,可能會達到70%~75%。我國進口石油的運輸有90%都是走海運的,我國已經成為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大國。
然而,在屬於我國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權益中,近一半存在爭議,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佔領,資源被掠奪的情況普遍存在。海上鄰國對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進行大肆鑽探開發,甚至還進行了國際招標。當前,已有20多個西方國家參與開採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僅在南沙海域就鑽探油氣井1200多口,日石油產量超過250萬桶,天然氣開採量超過3萬億立方英尺。
據《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油氣業增速呈現負增長,其重要原因是在世界海洋油氣開發逐步深水化的趨勢面前,我國相關製造企業、開採企業的反應稍顯滯緩,不具備深水化的實力,導致油氣業務拖了海洋產業的「後腿」。更嚴峻的現實是,礙於缺乏相關勘探、開採技術以及深水領域裝備製造的短板,我國的「深水計劃」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
有專家分析指出,當前美國經濟和歐盟經濟正處於凋零動蕩和危機的邊緣,而以中國為核心的東北亞中日韓經濟貿易圈正在成為世界最大、最活躍的經濟板塊。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談判自貿協定的內容,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越來越備受各國關注。然而,島嶼和海洋劃界的爭端,打破了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的進程,並催生了一系列國際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
海洋經濟布局漸明
去年,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於上海市、廣東省、海南省2011至2020年海洋功能區劃的批覆,國務院原則同意了這三個地區的海洋功能區劃。在此之前,國務院先後批准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和天津開展海洋經濟發展試點,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
根據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根據不同地區和海域的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按照以陸促海、以海帶陸、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原則,積極優化海洋經濟總體布局,形成層次清晰、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空間開發格局。充分發揮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個經濟區的引領作用,推進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結合落實國家關於沿海區域發展的部署,著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經濟增長極。加大海島及鄰近海域保護力度,有序推進重要海島開發建設,扶持邊遠海島發展,加強海島地區生態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有機構預測,全球資源需求的高峰將出現在2020年,我國資源需求的高峰也將出現在2020~2030年。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承受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走向海洋能夠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和國家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需求。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海洋權益」座談會上有專家建議,要儘快設立全國性海洋發展基金,類似教育和科研基金,保證每年國家財政收入的1%以上(按2011年計約人民幣1000億元),用於海洋科技探測、資源調查、海島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災害治理;要像載人航天一樣,軍民合作,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認真落實陸海統籌方針,促進海洋經濟更快發展;要提供更多海洋開發的優惠政策,包括油氣開發、漁業捕撈、海洋新能源研發、海洋旅遊業、海水淡化和海水綜合利用的稅收減免或獎勵政策等等。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日前建議,我國應儘早繪製全國海洋經濟地圖,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應當以海域的自然屬性、資源稟賦和當地產業特色為基礎,結合海域的社會屬性和當地海洋發展規劃,繪製全國海洋經濟地圖,對各海洋區域進行用海統籌。這樣做,有助於統籌海洋資源開發,避免岸線資源的過度浪費,扭轉海洋生態惡化趨勢,優化全國海洋產業布局,避免產業過度重構和重複建設,促進協調發展。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王芳此前表示,研究制定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主體框架應包括:超前的海洋戰略意識、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海洋經濟戰略、適應海洋權益維護的海洋政治戰略、積極防禦的海洋軍事戰略、軍民兼用的海洋科技戰略和海洋綜合管理戰略。因此,應該遵循以超前的海洋戰略意識為指導、以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核心、以海洋軍事戰略和政治戰略為保障、以海洋科技發展和海洋綜合管理戰略為支撐的總體框架去構建「和諧海洋」理念下的國家海洋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