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煙臺7月18日消息(記者王子衿 韓靖)海風輕拂煙臺芝罘灣畔,巍巍國之重器在海平面傲然屹立。全球最先進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1號」與她的姊妹船「藍鯨2號」在這裡孕育,從這裡啟航。
圖為中集來福士現場。(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外面是12級颱風的情況下,在『藍鯨一號』休息室內將一個1元硬幣立起來也不會倒。」7月17日,記者跟隨「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中集來福士時,中集來福士企業管理部專員李鵬介紹了該公司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1號」。
從「一無所有」,到「傲視群雄」,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中集來福士實現了核心產品的自主設計、自主智慧財產權從零到100%的突破,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一座座大國重器,以自主創新之力在世界海工舞臺上挺起了「國之脊梁」,打響了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金字招牌」。
圖為記者在中集來福士採訪。(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海上鑽井平臺,素來有「流動的國土」之稱。2017年2月13日,由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製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1號」(BLUEWHALE I)正式交付,成為全球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海上鑽井平臺。
3個月後,初出茅廬的「藍鯨1號」用2項世界紀錄證明了她的能力: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我國首次可燃冰試採任務,累計產氣超過30萬立方米,創造了可燃冰開採時間和產量2項世界紀錄。同年7月,「藍鯨1號」圓滿完成南海開採可燃冰任務,她的姊妹船「藍鯨2號」迎來試航。
圖為「藍鯨2號」鑽井平臺。(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據李鵬介紹,「藍鯨1號」長117米,寬92.7米,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個標準的足球場,從船底到頂端有37層樓那麼高,它高大的身軀足可以抵禦12級海上風暴,可在全球95%海域作業。
這樣的國之重器,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藍鯨1號」擁有27354臺設備,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個機械完工質量報驗點,電纜拉放長度120萬米,相當於北京到上海的距離。
圖為「藍鯨1號」鑽井平臺模型。(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尤為特別的是,在傳統半潛式鑽井平臺的生產中,需要將物料自下而上一點點地疊加起來,譬如平臺上半部分的一個甲板盒,就要將其拆分成16-18塊各1000噸左右的小塊,再吊上去高空作業。
為解決這一痛點難點,中集來福士研發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式起重裝備「泰山吊」,提升重量達2萬噸,生產中只需將半潛式鑽井平臺分為上下各15000-20000噸的部分分別建造,最後交由「泰山吊」整體合攏,大大縮短了工期工時,提高了生產效率。
圖為中集來福士現場。(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泰山吊』目前已經保持了長達10年的金氏世界紀錄,也是讓我們感到非常驕傲的海洋工程裝備。」李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