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產生了兩位新晉得主。他們是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其中米爾格羅姆的作品已有中譯本。他是一位高度傾向實踐的學院經濟學家,並用「市場設計」這個術語概括自己的研究方向。
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揭曉。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因在「用於改進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方面作出的貢獻,成為新晉得主。
諾貝爾經濟學獎2020兩位得主的獲獎頁面。
其中米爾格羅姆的作品目前已有中譯本出版。他是一位高度傾向實踐的學院經濟學家,並用「市場設計」這個術語概括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主導設計的拍賣程序被廣泛用於對無線頻譜、電力、天然氣等資源的拍賣。
米爾格羅姆算是比較主流的經濟學家,為什麼對市場自發秩序信任之餘也會積極進入市場設計?米爾格羅姆在2017年出版過一本新作《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今年被引進翻譯至漢語學術界,而在中譯本裡,譯者韓朝華在序言部分便探討了米爾格羅姆如何理解經濟複雜性以及人的理性限度。
下文經「中信出版集團·比較」授權摘編自《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摘編有刪節。
《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美] 保羅·米爾格羅姆著,韓朝華譯,中信出版集團·比較,2020年7月。
原文作者 | [美] 保羅·米爾格羅姆
摘編 | 羅東
模擬市場功能的拍賣機制
目前國內對拍賣理論的關心多著眼於拍賣實踐,而真正從經濟學角度關注拍賣理論研究的並不多。但米爾格羅姆的「市場設計」研究卻不僅僅著眼於實用拍賣程序的設計,它還著意於改寫經濟學對市場價格機制的理解。在這方面,米爾格羅姆的問題意識是,在一個分權化的經濟系統中,競爭性的均衡價格如何才能佔據主流,乃至成為唯一價格。
這是一個理論問題,在米爾格羅姆的視界內,歷史上對此問題有過幾種解釋,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價格調節市場供求的描述,還有裡昂·瓦爾拉斯1847年在《純粹經濟學要義》中闡述的競爭性均衡理論,然後是1959年肯尼斯·阿羅和吉拉德·德布魯的完全競爭模型。但米爾格羅姆對這些理論解說都不滿意,他更關注一個市場中實現供求均衡(從而實現市場出清)的具體條件和機制。他認為,就某個產品或服務市場而言,可以用一個設計好的拍賣過程實現供求雙方的對接和均衡。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出生於1948年,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著有《競爭拍賣的信息結構》《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等。
米爾格羅姆設想的拍賣過程有兩個基本類型:價格遞增拍賣和價格遞減拍賣。前者從存在過度需求的低價位起步,逐步提升價格以排除過度需求;後者從存在過度供給的高價位起步,逐步降低價格以排除過度供給。這兩種拍賣過程最終都能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單調地趨於供求均衡點,實現市場岀清。在這種拍賣式分析視角中,市場出清過程被理解成供求雙方的「匹配」( matching)過程。例如在勞動力市場中,每個求職者都在實施其個人的價格遞增拍賣,以招徠用人企業為他的服務投標,而用人企業則根據一定的原則對求職者給出自己的報價,供求雙方都在滿足對方條件的前提下按自己的意願實現相互匹配。
在這種分析中,米爾格羅姆強調,拍賣對象對買方是否具有完全的可互替性會對實現匹配的難易度有很大影響。在拍賣對象為全互替品的場合,實現匹配的難度會較小,市場也較容易達到出清狀態。但在實際世界中,這樣的條件並不總有保證。只要全互替性條件得不到滿足,就會存在市場無法出清的情況為了分析非全互替品情況下的市場匹配機制,米爾格羅姆導入一種被稱為「背包問題」( knapsack problem)的研究方法,從另一個角度閘釋其市場設計的基本思路。
所謂背包問題,最簡單的理解是,假定有批物品和一個容器(如一個背包),受背包容量的限制,無法將所有物品都裝入包中,因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挑選裝入包中的物品集,以實現裝入物品總價值的最大化。
在今日美國社會,對無線頻譜、電力、天然氣等資源的分配,拍賣是主要方式。而曾經抽籤也是分配資源的一種方法。圖為喬治亞州土地抽籤。圖片來自《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
從拍賣的角度看,這相當於向諸物品所有者拍賣背包內的空間,而每個物品的價值則相當於投標者的報價。這種背包問題分析法可以為具有近似互替性的物品找出最優組合。原則上,它可以靠某種「貪婪算法」求解。如有一種貪婪算法就是根據諸物品的價值/體積比率由高至低地裝包直至再也裝不進去為止,由此實現裝入物品總價值的最大化。因此米爾格羅姆認為,關於背包問題的任何算法都是一套挑選規則,符合這套規則的物品會被裝入包中,而該物品的所有者就成為該拍賣中的勝出者。他稱此挑選標準為「勝者挑選規則」(winner selection rule)。而「市場設計」研究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使這樣的拍賣挑選容易和有效。米爾格羅姆強調,理想的勝者挑選規則應該使拍賣參與者不費心機,無須策略,徑直按自己對拍賣對象的估價誠實投標。米爾格羅姆稱具備這一特性的拍賣方式為「反謀略的」( strategy-prof),並將遵循這種勝者挑選規則的拍賣機制稱為「直言機制」以反謀略為核心的拍賣設計思想濫觴於美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維克裡。
他的研究初衷是要排除拍賣中可能岀現的策略性博弈行為,使拍賣結果更為確定,也使拍賣參與者的投標更簡單易行。而維克裡的主要貢獻是他發現基於一定的規則設計,可以使誠實報價成為投標者的唯一佔優策略。所以,米爾格羅姆指出:「維克裡拍賣是一種『直言機制』……維克裡拍賣的驚人之處在於,對每個投標者來講,無論其他投標者的報價是什麼,自已誠實地報告永遠是最優的。
同時獲得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生於1937年,他的研究和教學領域包括市場設計、定價和談判。
經濟複雜性與人為調控
不難看出,米爾格羅姆的市場設計思想有一定「建構主義」傾向。
他研究和設想的拍賣機制都是涉及眾多參與者的大型拍賣,它們需要依託現代計算技術和最優化理論來設計和組織整個交易活動。那麼,他這樣一位當代美國主流經濟學家為什麼會覺得有必要用人為設計的拍賣機制替代原生市場的自發配置機制呢?
米爾格羅姆給岀的解釋是現實經濟中的複雜性,複雜性導致「無組織市場」,難以確保市場出清和資源有效配置。在說明這一解釋的理由時,他首先提到兩個廣為人知的因素—負外部性和不完全競爭。但他指出,不僅如此,還有兩個重要但教科書中很少涉及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同質產品假設。流行的教科書中通常假設,同一個產品或服務類別中,單位產品或服務都是同質的,從而廠商或消費者並不在乎自己接受或供給的是哪個單位,市場出清涉及的只是供求數量上的均衡。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產品和服務可以因時間、地點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很多細微差異。在有的情況下,這樣的差異可以對供求雙方能否實現匹配產生重大影響。例如,要是兩趟列車想在同一時間駛進同一段鐵軌,單憑市場價格的自發調節就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這時,「亞當·斯密關於價格調節終將起作用從而對資源的需求不會持續過度的說法,對那兩趟列車上的乘客來講是拙劣的慰藉!在即使暫時性供求失衡都不可承受的時候,光有價格機制是絕對不夠的,還需有某種別的調控手段確保不失衡」。「如果我們想要飛機在飛人機場時不墜毀,那麼有一個空中交通管制者,由他跟蹤各個航班並引導飛行員,肯定要比僅在空域可能擁堵的時段裡設定高價更好!」
第二個重要但未受到足夠重視的市場失靈原因是,競爭性均衡模型依賴的凸性假設(從而市場出清價格存在)並無必然保障。因這類假設意味著所有物品的製造和使用不僅可以按整體單位進行,也可以按零散單位進行,從而可以在不損失效率的情況下擴大或縮小生產規模。但實際上,有些物品,如糖、小麥和油漆,可以按其零散單位消費,但像房屋那樣的物品只能按整體數量消費;有些製造業過程,如汽車組裝只是在大規模進行時效率才會高得多。在這樣的場合,要想保證恰當的經濟決策,光靠市場價格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別的市場數據為價格作補充。
因此,米爾格羅姆認為,現實經濟中的多種複雜性本身就構成了肯定市場設計必要性的重要理由。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米爾格羅姆並不認為,現實經濟中的複雜性使價格機制不再重要。相反,他的完整認識是,價格能促使市場中的單個主體考慮資源的機會成本,從而在資源配置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因此而斷言最好依賴一個無規制市場是愚蠢的。真正的挑戰在於以某種有效的方式將價格整合進來,同時仍然維持足夠的直接控制以確保多方面的約東條件得到滿足。米爾格羅姆指出,在非最優化情境中如何利用價格引導資源配置是一個新的研究前沿,它要求有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即使從理論上看,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價格存在,但找到那些價格涉及的實踐難題仍令人望而卻步,而找到這些價格的最好途徑常常是某種形式的拍賣。
從這樣的論證中可以看出,在米爾格羅姆的市場設計思想中,人類的理性努力並不否定和排斥原生市場的配置和引導作用,它只是要通過恰當的機制設計,使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利益互動和匹配對接更簡單、更直接,從而也更趨近理論上的最優態。
市場設計實踐本身面臨的複雜性挑戰
維克裡拍賣因其內生地含有反謀略直言機制而成為市場設計上的理論樣板,但在付諸實踐時,這套理論卻步履維艱。維克裡拍賣目前在實踐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源於當代計算機技術和最優化方法的能力局限。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2012年以來實施的激勵性頻譜拍賣為例,由於在美國約有2000個電視廣播放送站,使這項大型拍賣含有數以千計的選擇變量和270萬個約束條件,因而其計算成為規模過大而難以駕馭的問題。米爾格羅姆團隊對該問題的模擬表明,即使採用當下適於細緻問題架構的最優商用算法,用高速計算機運算數周,仍無法確定最優解。也就是說,儘管維克裡拍賣在理論上能給出完美的最優解,但在實踐中,維克裡拍賣的結果和價格根本無法算出。
米爾格羅姆在《價格的發現:複雜約束市場中的拍賣設計》中對維克裡拍賣命題的部分反思函數。
面對維克裡拍賣的這個致命缺陷,米爾格羅姆提出了「動態時鐘拍賣」構想。這是一種價格遞減拍賣機制。在該機制中,誠實報價是每個投標者的明顯佔優策略,它還避免了維克裡拍賣的其他一些顯著缺陷。這肯定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嘗試,但它僅限於反向拍賣,還不具有維克裡拍賣模型的那種普遍適用性。
現實經濟中的複雜性決定了「無組織市場」難以滿足保障市場出清的最優條件,使訴諸人類理性建構的市場設計成為必要。但人為設計的拍賣機制面臨著難以克服的計算複雜性問題,還遠遠談不上能有效模擬乃至替代涵蓋成千上萬供求主體的真實市場。
人們看到現實中的市場有種種缺陷時,就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消除這些缺陷,且這樣的理性努力也的確取得過顯著成功。但必須看到人類在這方面的努力往往陷入另外的複雜性陷阱,且這類複雜性在應對難度上未必亞於導致原生市場缺陷的複雜性。人類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已有很多,這使放任不管的經濟觀具有合理性。不過,儘管如此,人類不會完全放棄理性建構的努力,因為人類生來就是理性的和能動的,不會面對現實缺陷而無所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存在價值,從根本上講,就在於人類需要認識經濟系統的內在機理,並憑藉這種認識駕馭經濟環境,以謀求人類經濟狀況的改善。
人類的理性能力有限,但人類改善自身存在狀態的內在衝動永恆不息。在經濟生活中,人類或許永遠也無法完全認識和駕馭外在現實,但人類仍會不斷地認識現實並能動地幹預現實,這或許就是人類存在的宿命。當代經濟學對拍賣理論的研究及其成果正是這種存在張力的產物,堅信市場調節作用的主流經濟學家註定要成為探討市場設計的先鋒。
原文作者 | [美] 保羅·米爾格羅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