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得了諾獎?
北京時間晚上6點左右,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兩位經濟學家都是美國人,而且都是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有趣的是,威爾遜是米爾格羅姆的導師,但是經濟學諾獎通常是按照姓氏音序排名的,而不是根據資歷排名。除了今年共同得獎的米爾格羅姆,之前得獎的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和羅斯(Alvin E. Roth)也是威爾遜的學生。這麼算起來,威爾遜已經有三個學生獲得諾獎了!師生總共有4人獲獎,我估計這在經濟學界絕對是空前的。
儘管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很早就在博弈論和拍賣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今年很多人都沒有猜到最終獲獎的會是他們兩位。其實,猜測諾獎是一項風險很高、贏面很低的事情。因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通常授予幾十年前的重大原創性經濟學理論。據統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得獎時平均年齡為63歲。這就意味著,重大理論的提出時間和獲獎時間之間的對應關係非常模糊,而且潛在的獲獎者人數太多了。我估計,自認為或者被認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人,能夠從人大西門排到長安街上,但是每年只能最多有三位經濟學家獲獎,得獎的概率其實是很低的。比如,今年獲得諾獎的兩位得主,米爾格羅姆72歲了,而威爾遜已經83歲了。他們倆獲獎的成就至少應該是他們大約30年前的經濟學理論,你說大家怎麼猜得準?
有一點要說明一下,諾獎只頒發給活著的並且精神正常的經濟學家,死去的或者精神不太正常的經濟學家,是不能獲得諾獎的。因此,每年等待諾獎最焦慮的人,肯定不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不是每年坐在新浪財經嘉賓室裡預測得獎的人,而是那些自認為早該得獎但卻時日無多的人。因為每次一錯過,就意味著又要熬一年。據說,2019年就有一位哈佛著名經濟學家因為錯失諾獎,鬱悶得上吊自殺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諾獎其實客觀上鼓勵了經濟學家鍛鍊身體,因為身體不行,諾獎肯定沒戲。當然了,身體行,諾獎也不一定有戲。
今年的諾獎是幹什麼的?
拍賣理論是將博弈論應用於市場化的資源分配,是一種定價方式。如果你看學術論文,會發現拍賣理論充滿了數學模型,普通人肯定是看不下去的。但實際上,拍賣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最常見的經濟現象之一。
我們經常看到關於古董、字畫以及礦產資源的拍賣,看上去都是非常「高大上」的項目。其實,拍賣是人類最古老的交易方式。在一個農貿市場上,只要有兩個顧客同時購買一棵大白菜,他們之間就存在競價關係。當多個顧客為一件商品競價時,拍賣就出現了。政府招標或者採購也是一種拍賣,不過它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遵循「價低者得」的規則。總之,不僅易趣、淘寶上的競拍活動是拍賣,本質上所有的市場交易都是一種拍賣。理解拍賣行為,就是理解市場行為。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泡沫發生在1637年的荷蘭,導致泡沫的物品不是股票,也不是房地產,而是鬱金香,一種球莖類似于洋蔥頭的鮮花。當時的荷蘭號稱「海上馬車夫」,是世界霸主。鬱金香被引進荷蘭之後,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價格一路飆升。當時最貴的一支鬱金香名叫奧古斯都,拍賣價格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可以買下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幢河邊別墅,相當於一個普通荷蘭人45年的收入。但是,在這支鬱金香賣出天價的第二天,有人發現一支要價較高的鬱金香竟然沒有拍賣成功,一些人開始擔心自己手中的鬱金香也可能找不到賣家,贏了拍賣反而可能虧了錢財。恐慌開始大面積傳播,鬱金香的價格迅速暴跌,最終這場鬱金香泡沫導致無數人傾家蕩產。你看,拍賣還跟經濟危機有關。
經濟學家如何研究拍賣?
在一場正式的拍賣中,比如一次古董拍賣。針對同一個拍賣商品,每個競拍者都有自己的心理價位,競拍者自己知道,但是參與競拍的其他人不知道,拍賣師和物品的所有者也不知道,這就屬於不對稱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拍賣者都在參與一種博弈:你如何確定一個最優報價呢?如果報價太低,你可能得不到商品;如果拍賣價格太高,就算贏得了商品,但可能多付出了代價,沒有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拍賣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博弈行為。
經濟學家就是用博弈論的方法,來研究在不同的拍賣場景下,競拍人的最優拍賣策略是什麼。比如,是一開始報一個高價,還是逐步加價?對於商品的所有者來說,是採取從低往高的英式拍賣方式更好呢,還是採取密封價格拍賣更好呢?說白了,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講,他們希望設計一種能夠最大化拍賣總收益的拍賣方式,但這種拍賣方式並不是人為地指定誰能中標,而是通過市場化的競價方式去實現。因此,拍賣又叫「市場設計」(market design)。
按照拍賣品的最終用途,我們可以區分兩種拍賣。第一種叫私人價值拍賣,拍賣的物品都是私人要收藏的或者自己消費的,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比如字畫、經典款式的汽車,或者上年份的美酒。第二種叫公共價值拍賣,拍賣的物品是要再拿出去賺錢的,而且這些物品有一個市場公認的價格,比如礦山、油田,以及前面提到的鬱金香。
今年獲獎的兩位學者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構建了公共價值拍賣的基本理論,以及研究了一些新的拍賣形式。比如多物品拍賣,不是一次拍賣一種物品,而是同時拍賣多種物品,以及將某種物品分割後進行拍賣,比如國庫券。有意思的是,兩位經濟學家不僅研究拍賣理論,而是身體力行,用實踐來檢驗真知。1995年,米爾格羅姆教授牽頭,與一幫史丹福大學出身的經濟學家一起,創辦了一個拍賣設計公司,名字就叫「市場設計公司」(Market Design Inc)。不過,我前幾年登陸該公司網站時,發現業務早已停滯,似乎2016年之後就關張了,而且網站地址也被導向馬裡蘭大學的一個三級頁面了。在經濟學界,掌握了經濟學理論,不代表能用經濟學發財。當年因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而得獎的某位經濟學家,也曾開過一家投資公司,結果很快倒閉了。但願米爾格羅姆教授的這家拍賣設計公司,能夠避免重蹈覆轍,甚至在他得獎之後生意興隆。
何謂「贏者的詛咒」?
在公共價值拍賣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叫「贏者的詛咒」。什麼叫「贏者的詛咒」呢?為什麼贏了拍賣的人反而會被詛咒呢?這裡,我稍微講講這個名詞背後的邏輯。
對於私人價值拍賣來說,只要競拍者認為物有所值,出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存在絕對的吃虧問題。但是,對於公共價值拍賣來說,因為商品有一個客觀的市場價值,所以贏了拍賣反而有可能虧了錢財,這就是所謂的「贏者的詛咒」。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贏者的詛咒」呢?
假設政府準備出售一座礦山的開採權。沒有人準確知道礦山的真實價值,它有可能是富礦,也可能是貧礦。甲乙雙方參與競拍,他們各自派出了探礦隊去收集礦山的資料,然後形成了對礦山價值的初步判斷。根據拍賣理論中的維克瑞拍賣方式,每個人秘密報價,然後報價最高的人贏得商品,但是他付出的價格只是第二高的價格,而不是最高價格。在這種拍賣機制下,每個競拍者根據自己的估價如實出價,也就是報價就等於估價,是一種最優策略。這種拍賣之所以叫維克瑞拍賣,是因為它是一個名叫維克瑞的經濟學家設計的,他也因此獲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因此,拍賣理論其實是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過,每個競拍者的估價和報價都是私人信息,別人並不知道。拍賣結束之後,雙方都看到了拍賣結果,此時他們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信念,進一步推斷礦山價值的高低。統計學把這種事後的推斷方法稱為貝葉斯推斷。當然,除非礦山在幾十年後完全開採完畢,否則雙方永遠不知道礦山的終極價值。
在礦山拍賣中,甲方將面臨三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他認為這是一個富礦,因此在拍賣時報了高價,而乙方認為這是一個貧礦,報了低價。按照維克瑞拍賣的規則,甲方贏了拍賣,並且只付出了低價。甲方會怎麼看待結果呢?他會恍然大悟:原來這東西只有我看好,而對方並不看好,但對方也不是傻子,說明這東西可能沒有當初那麼好。因此,他會降低對礦山的價值判斷,比如認為礦山是中等價值。事後認為中等價值的礦山,甲方只付出了低價,他還是覺得自己賺錢了。
第二種結果是,甲乙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個富礦,因此同時報了高價。既然價格一樣,就由抽籤決定。假設甲方抽到了,他會欣喜若狂:原來這東西不只是我看好,對方也很看好。雙方都看好的東西,居然被我幸運地得到了,說明這東西物超所值!事後認為超高價值的礦山,他只付出了高價,他覺得自己賺大了。這就是「贏者的祝福」。
第三種結果是,甲乙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個貧礦,但甲方抽籤抽到了。他又會怎麼看待結果呢?他會萬念俱灰:原來這東西不僅我不看好,對方也不看好。雙方都不看好的東西,居然砸在我手裡,說明這東西完全不值這個價!甲方雖然贏了拍賣,但卻倒了大黴,這就是「贏者的詛咒」。
「贏者的詛咒」在現實中並不罕見。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著作《贏者的詛咒》中專門探討了這種現象。20世紀70年代,雖然石油價格高漲,但是在墨西哥灣油田拍賣中以高價拍到油田的企業,要麼出現虧損,要麼收益低於預期。然而,後來的競標者並沒有吸取教訓,依然前赴後繼地陷入了「贏者的詛咒」這個陷阱。
今年獲獎的其中一位經濟學家發現,面對拍賣過程中的「贏者的詛咒」,競拍者可能會降低自己的出價,按一個比較保守的價格報價。
最後,我想說一句。雖然拍賣理論非常複雜,而且非常重要,但是對中國來說,主要的問題往往不是拍賣的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問題或者營商環境問題。技術問題永遠是二階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拍賣環境,比如拍賣的信息是公開的,拍賣的程序是公正的,參與競拍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
(作者聶輝華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