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石恩澤
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獎正式收官!
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圖片來源:諾獎官網)
最後一項經濟學獎頒發給「拍賣理論」,讓不少人產生了好奇。
一位記者在提問環節問威爾遜是否曾在拍賣上買到過什麼,對此,威爾遜笑言,「我實際上並沒有正式地參加過拍賣。但是我的妻子曾在ebay上拍下了一個滑雪板。」
為什麼會是拍賣?事實上,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起初想要使用和發展博弈論來分析不同參與者在戰略上的行為方式,因為每位參與者獲取的信息都不相同,所以採取的行為方式也不同。而拍賣是一個具有明確規則管理的戰略行為,因此他們選取拍賣來作為研究領域。
自1990年中期以來,拍賣具有更實際的意義,並開始逐步用來分銷更複雜的公共資源,例如頻譜、電力和自然資源。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拍賣形式來解決資源分配的問題。
但是目前在網際網路的浪潮裡,拍賣也逐漸網絡化。因此,有記者提問威爾遜如何看待網際網路將拍賣全球化?
對於這一問題,威爾遜肯定了網際網路對拍賣造成的影響確實很深遠,在他看來,拍賣已經融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ebay推出了自己的拍賣平臺,並且信息獲取也可以通過谷歌等搜尋引擎獲取。
值得一提的是,拍賣理論獲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兩位經濟學家在實踐中改善了拍賣,因此接下來如何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繼續優化,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方向。
諾獎委員會發言人湯米·安德森(Tommy Andersson)在回應為何選取「拍賣理論」的質疑時表示,「這說不定是我們評選過最廣泛的一項獲獎理論。因為這個研究理論其實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包含了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等,橫跨計算機、心理學等多個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深圳因獲得「土地大禮包」的利好消息傳遍地產圈,而此次榮獲諾獎的「拍賣理論」其實也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於12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實際上房地產市場和拍賣理論有天然的關係。」
他指出,1987年深圳首次在全國以拍賣的方式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其本身就是拍賣理論在土地交易市場的應用。
而現在拍賣理論在房地產市場有很多新的應用,包括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的入市、網際網路上司法拍賣房的交易、各地推出的房源搖號政策、長租公寓房源的獲取和爭奪等,實際上都和信息不對稱下如何實現交易最優的內容有關。
嚴躍進表示,接下來可以將「拍賣理論」與以下兩個領域做嘗試性探索:
第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將入市,讓農村土地發揮較高的經濟價值,這一點可以在拍賣理論基礎上做一些創新。
第二,租賃市場發展過程中,房屋託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但是「房源高進低出」的問題也困擾了當時市場。因此,如何在後續房屋託管方面,科學地對租賃住房房源進行定價,或也需要拍賣理論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