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今日(10月12日)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 「對拍賣理論的改進與新拍賣方式的發明」。
今年的獲獎者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研究了拍賣是如何運作的。他們還利用自己的見解為難以用傳統方式銷售的商品和服務(比如無線電頻率)設計了新的拍賣方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人們總是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手中購買。如今,每天都有價值天文數字的物品在拍賣會上易手,不僅有家庭用品、藝術品和古董,還有證券、礦產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以拍賣的方式進行。
使用拍賣理論,研究人員去理解不同拍賣形式下的結果。因為投標者基於可用信息來進行策略性行動,這使得分析變得困難。他們既需要考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又需要考慮他們認為其他投標者所掌握的信息。
羅伯特·威爾遜發展了公共價值物品的拍賣理論——這種價值事先不確定,但最終對每個人來說都一樣。例如,無線電頻譜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礦藏的數量。威爾遜證明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將競標價格置於他們對公共價值的最佳估值以下:他們擔心「贏者的詛咒」,即因付出太多而遭受慘敗。
保羅·米爾格羅姆提出了一個更一般的拍賣理論,不僅適用於公共價值拍賣,也允許私有價值(對於不同的投標者價值不同)拍賣。他分析了許多著名的拍賣方式中的投標策略,證明了當競標者在投標過程中對彼此的估價了解得更多時,拍賣方式將會給賣家帶來更高的預期收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給用戶分配了越來越複雜的物品,例如飛機著陸時隙、無線電頻率。對此,對於賣家的動機是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收益,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發明了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物品的新方式。1994年,美國政府首次使用其中一種拍賣方式向電信運營商出售無線電頻率。此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今年的經濟科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他們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Peter Fredriksson表示。
保羅·米爾格羅姆
生於1948年,1979年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現在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和科學Shirley and Leonard Ely Jr.講席教授。
羅伯特·威爾遜
生於1937年,1963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現在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管理學傑出教授(榮休)。
「墨子沙龍」 編譯自: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0/press-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