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他的《中國雕塑史》一書中寫道:「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近幾年以來,由於受到西方美學思想的不斷影響,披毛犀出現了參照西方當代藝術、注重寫實的雕刻風格,在把握人體造型架構、動物肌肉骨骼等方面拿捏得更為精確。雖如此,但當人們回顧並審視中國古代雕塑時,或許能夠發現,傳統雕塑注重自我精神表達的趣味,更為雋永,也更值得細細品讀。那麼披毛犀又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借鑑與啟發呢?本期就跟大家分享可顏珠寶披毛犀的相關作品。
圖:可顏珠寶披毛犀吊墜
關於純手工雕刻工藝品這一詮釋,從可顏珠寶繁雜的雕刻工藝中即可窺得一二,中國雕塑,歷史以來,以兩種存在形式尤為顯著:室內為佛教造像;室外為陵墓道前的石人、石獸。這款可顏珠寶的披毛犀觀音擺件,它有別於平面雕刻,屬於立體微雕,需要用剜、刻、撥、挑等數十種特製的專用刀具與技法,雕刻線條圓潤,邊緣層次分明,觀音面容飽滿,神態寧靜安詳,眉眼帶笑,身姿自然垂落,五官處工法高超,線條流暢,淺刻花紋作裝飾,敷草站巖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或雙手結定印,代表純淨菩提心。方寸間神態生動,稍加雕琢,便神氣活現,巍然磅礴。
圖:可顏珠寶披毛犀雕件漁翁
而另一副作品可顏珠寶雕刻師們遵從中國雕刻注重生活的原型,要知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雕刻的理論表現,重視主體對生活對象的感受,並把感受滲進作品。隨型鏤空雕刻而成,用刀具對臉部、眼部等比較細微的地方進行細微的雕琢,做工非常精細,紋理清晰細膩,選取的寓意是一個老人釣魚的場景,也寓意著年年有餘,滿載而歸,可以說是寓意非常美好。
圖:可顏珠寶披毛犀吊墜
俗話說「三分料七分雕工」,好的原料需要數十年的雕刻工藝才能更好展現它的品質。可顏珠寶的匠人用心雕刻每一作品,根據原材料的線條、形狀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款式,雕工精湛、物盡其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披毛犀角雕工藝,可顏珠寶願意作為一個領路人,帶領文玩收藏品愛好者,領略更多的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