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票中的小型張、小本票、小全張、小版張、大版張指的都是什麼,他們都有什麼區別?
1.小型張:最大的特點是明顯比普通郵票紙面大,面值高,一張小型張上只有一張高面值郵票。這種郵票的主要作用是收藏,也可作為通信直接貼用。小型張可以配合同題材郵票一同發行,也可以單獨發行,配合郵票發行時志號與該套郵票志號相同。

2.小本票:小本票起初是為方便寄信人隨身攜帶郵票而製作的郵票小冊子,裡面的郵票均有對應發行的郵票,小本票的特點是擁有「封皮」和「封底」。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小本票是1980年的「咕咚」,且這套小本票出現了罕見的「四拼圖」效果,即四個不同封面的小本票可以拼成一副大圖(產生的原因猜測是因為封面採用整張紙裁剪而成),備受集郵者歡迎。小本票從「咕咚」開始採用(1)(2)……的順序編號。



3.小全張:小全張類似於小型張,但全字的意思就是它擁有全套的郵票,小全張的大小往往和小型張差不多,很多人也會將兩者混淆。其實最好的分辨方法是,小型張上只有一張獨立的郵票,且畫面與該套郵票不同;小全張上有一套該套郵票,郵票畫面和面值完全相同。


4.大版張:郵票在售賣之前,是印製在一張大紙上的,到了郵局再由工作人員撕開售賣,大版張是沒有撕開的整版郵票,邊紙多為空白,只有郵票廠名、色標、版號。通常含有10張及以上的郵票,2000年前的大版張多為30枚以上,較大的版張可以達到60枚以上。

5.小版張:2000年前的郵票多採用30枚以上的版式,邊紙多為空白,只有郵票廠名、色標、版號。2000年後為了滿足集郵者對整版郵票的喜愛,在原有大版郵票的基礎上,印製了包含精美邊紙的小型版張。小版張上往往包含郵票數量比大版張少,方便收藏保存,且發行量較少,一度成為集郵界的寵兒。

為方便大家區分,可以通過下邊的表進行對比:
以下是幾個易混淆的地方:
1.郵票只有一種版式,怎麼區分大小版?
答:如果只發行了一種版式,那不論版式大小,默認都叫大版張。

2.如果郵票連在一起,一版就一套郵票,那是叫小全張還是大版張?
答:其實還是應該叫大版張,小全張都是配合同題材郵票另外發行的,小全張上往往會單獨標註售價。如果一套郵票就是一版(如『清明上河圖』),那麼可以直接說是版票。我們在說小版時,往往有對應的大版張,故說「清明上河圖」是小版張並不嚴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