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母親或長輩哼唱的童謠中長大的。一首首童謠,陪著我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童謠裡,有媽媽溫暖的愛撫,有天真無邪的囈語,還有對於生活的感悟和啟迪,趣味的,嬉笑的,譏諷的……熔為一爐,既包羅萬有,又顯淺易懂。它不僅是日常娛樂的佐料,更是世代傳承的一種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童謠也是一種啟蒙教育。小時候,透過長輩的口頭唱念,配合遊戲,在快樂的氣氛中,除了將這些活潑的曲調,詼諧的歌詞,輕鬆的節奏植入記憶之外,更在歌謠裡認識到最初的世界和基本的規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將童謠放到郵票上去表現,其實損失掉不少東西:比如音調、節奏,還有連貫的動作。立體的形式平面化了。然而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對於美的表現——好的童謠郵票能自覺遵守這一點,為我們展現一個場景,通過接入記憶和情感,將我們拉回到童年中去。
童謠屬於傳統的郵票選題,在兩岸四地(中國內地、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郵票發行庫裡,中國臺灣郵政對於傳統題材的發掘是相對深入和先行的,從1998年起,迄今已發行了四套童謠郵票,囊括了我國傳統童謠中的各個經典曲目,起到了傳承、宏揚和保護的作用。
下面,我們甄選兩套來欣賞。
特383童謠郵票,中國臺灣郵政,1998年4月發行。
這是第一套童謠郵票。選題採用傳統與本土結合形式,兩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一隻青蛙一張嘴》和《小老鼠上燈臺》來自傳統題材,讓人感覺親切;而《火金姑》與《白翎鷥》則植根於臺灣省本土,具有獨特的生命力。
這套郵票沒有記錄音符,也沒有把歌名放在票幅上面,但通過畫面,我們能一目了然地感知它想要的表達——這,就是設計的力量:它將一種美定格了下來。
第一枚:《一隻青蛙一張嘴》(國語)
一隻青蛙,一張嘴,
兩個眼睛,四條腿,
撲通,撲通,跳下水。
這是一首優美的詩,簡單常識,加上動感的動作,還有聲音的配合,多像松尾芭蕉的俳句:「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美的意境,美的畫面,恰好通過郵票表現出來,值得一贊。
第二枚:《小老鼠上燈臺》(國語)
小老鼠,上燈臺,偷吃油, 下不來;
叫媽媽,媽不來,
貓來了,嘰哩咕嚕滾下來。
經典童謠曲目。歌詞簡單易懂,曲調活潑生動,妙趣橫生,唱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教育意義。相信孩子們唱起的時候,都會被小老鼠慌張而滑稽的動作逗笑——哈哈,真好玩兒!
第三枚:《火金姑》(臺語)
火金姑,來食茶。
茶燒燒,食芎蕉,
芎蕉冷冷,食龍眼。
龍眼滑滑,食挪芭,
挪芭未結籽,食了落嘴齒。
「打掌仔,賣鹹蝦,鹹蝦香,賣老薑,老薑辣,賣曱甴。曱甴騷,賣酒糟。酒糟甜,賣禾鐮,禾鐮利,割都阿婆那個鼻。」這是廣東陽江的一首地方童謠,兩者對照,除了內容不同,形式和節奏都大致相似,可見華夏文化是一脈相通的。
第四枚:《白翎鷥》(臺語)
白翎鷥,車畚箕,
車到溝仔墘,跋一倒,擷著兩仙錢,
一仙買大餅送大姨;一仙留起來好過年。
臺語即臺灣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專指在臺灣地區所使用的閩南語方言,與廈門話極為接近,同源詞比例為97%。閩南話分布地區:中國臺灣和中國內地的福建、廣東、海南,同時在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特422童謠郵票,中國臺灣郵政,2001年4月發行。
這是中國臺灣郵政發行的第三套童謠郵票,與第一套相比,畫面更強調形式的整體統一,四枚郵票擺到一起,我們會發現,有一種和諧的律動在呼應著。
這套郵票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包融性:把國語、臺語、阿美語(臺灣地方語),還有客語童謠集中一起來表現,既展現了格局的大氣,又體現了文化的共融。
第一枚:《小皮球》(國語)
小皮球,香蕉梨,
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這個在內地,就是「跳橡筋」遊戲——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詞,和我們小時候的場景一模一樣。跳橡筋可以單跳,也可以雙人跳。還可以三人各扯一個角,拉圍成三角形,三個人一起跳。亦可分兩組比賽,邊跳邊唱,非常有趣。
第二枚:《指啊指水缸》(臺語)
指啊指水缸,啥人放屁爛腳倉;
指啊指茶甌,啥人今暗來阮兜;
指啊指茶壺,啥人今暗欲娶某;
指啊指叮噹,啥人今暗欲嫁尪。
在唱念中逐字點數,最後被點到者,就是接下來進行遊戲中的「鬼」,歌詞調皮戲謔,充滿語言趣味。因為各地語音腔調不同,內容略有差異。在網上找到閩南話版的童謠,對照一下,似乎意思相差不大:
點仔點仔點水缸,啥乜人仔放屁爛跤尻,
點仔點仔點茶甌,啥乜人仔今晚卜來阮兜,
點仔點仔點茶壺,啥乜人仔今晚卜娶某,
點仔點仔點叮噹,啥乜人仔今晚卜嫁尪。
第三枚:《穿山甲》(阿美語)
擺蕩招搖,鳥石鼻人;拖拖拉拉,膽墁人;
活蹦亂跳,沙汝灣人;擺手扭腰,都威人;
蹲來蹲去,士雨傘人;一拐一拐,玉水橋人;
彎腰駝背,小湊人;搖搖擺擺,微沙呂人;
翹起屁股,白守蓮人;兩腿開開,基翬人;
無精打採,芝路古亥;抓癢抓癢,麻老漏人,
瘦瘦的瞎子在穿山甲的洞穴裡跑。
這是「動作模仿遊戲」童謠。模仿他人動作本來就帶著些許頑謔,而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卻有在戲鬧中獲得遊戲樂趣,並能很好地促進肢體的協調。
阿美語為臺灣南島語言的一種。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阿美族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跟其他的高山族一樣,不少神話故事或歌謠,都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的。
第四枚:《搖搖踏踏》(客語)
搖搖雜雜,檳榔芋葉,騎馬過橋,刀仔析錫;
搖搖雜雜,檳榔樹葉,蛤蟆過橋,嗶靂擗掠。
兒童數人一組,一人手掌心朝下,其他人一隻手伸出食指,放置掌心下。開始時,以慢節奏唱出周遭的事物及情境,突然快速結束——念完,即抓別人的手指,並加肢體律動。這首童謠,就是在玩遊戲時唱出的。客家童謠朗朗上口,世代傳誦,給客家兒童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客家話,又稱客語,為漢語八大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在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客家地區,並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及一些華人社區。
童謠郵票小全張,新加坡郵政,2018年發行。
談到文化融匯,新加坡在這方面顯得更加國際化,這與其地域及文化構成有莫大關係。2018年,新加坡郵政推出一套八枚的童謠郵票,裡面聚集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童謠,包括:漢語童謠、英語童謠、馬來語童謠,還有印度語童謠等,可謂共融共唱,熱鬧非凡。
其中第一枚和第五枚郵票,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小毛驢》和《兩隻老虎》。
第一枚:《小毛驢》
我有一隻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騎著去趕集。
我手裡拿著小皮鞭,心裡正得意。
不知怎麼譁啦啦啦,摔了一身泥。
是不是很親切?因為,這正是我們童年唱過的歌謠呀,已經帶上了抹不掉的印記。
第五枚:《兩隻老虎》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其實《兩隻老虎》也不是正宗國貨,而是改編自一首法國兒歌《雅克兄弟》,重新填詞而成。這首曲,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被用作《國民革命歌》而廣為流傳,但在最後,流傳下來的卻是這個童謠版本。童謠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
第八枚:BAA BAA BLACK SHEEP
Baa baablack sheep.Have you any wool?
Yes sir, yes sir.Three bags full.
One for my master,One for my dame,
And one for the little boy,Who lives down the lane.
這首英語童謠翻譯過來就是:《黑綿羊咩咩叫》
黑綿羊咩咩叫,你有沒有羊毛?
有有有,先生,我有整整三袋毛。
一袋送給男主人,一袋送給女主人,
一袋送給巷子裡住著的小男孩兒。
《兒歌》郵票小全張,丹麥郵政,2016年6月發行。
既然童謠無國界,那我們不妨把目光再放遠一些。2016年6月23日,丹麥郵政發行一套四枚的《兒歌》郵票,將兒童歌曲集《小小歌唱家》搬上方寸。
小全張幾乎是白描手法,將四個童謠表現的情景描繪出來,加上邊飾上的人物互動,童趣滿滿。至於四首童謠分別是什麼,有興趣的童鞋可根據郵票上面的名稱自行檢索,這也算是一個彩蛋吧。
童謠郵票首日封,荷蘭郵政,1967年發行。
童謠郵票設計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將一些音樂元素融進畫面中去,以便更好地突顯「歌謠」這一特性。上面丹麥那枚小全張,第三個畫面運用了一些音符,這是一種方法。荷蘭這枚首日封,向我們展示了設計的另外一種可能——將郵戳設計成一個環繞的五線譜,一些音符點綴其上,音樂主題不言面喻地表達了出來。
另外,這套郵票的面值採用附捐的形式,也是旨在引導孩子們去獻出愛心,收穫美好。這與童謠的意旨是貫通的,相映成趣。
兒歌作家愛麗絲·泰格納誕生150周年小全張,瑞典郵政,2014年發行。
傳統的童謠大多來自民間,經過大眾的集體創作而流傳開來,因而許多童謠都找不到具體的詞曲作者。到了近代,湧現出一大批兒歌作家(或稱童謠作家),他們通過兒童的視角,創作出數量眾多、耳熟能詳的童謠作品——他們由此認領了這些作品,使童謠開始有了明確的出處。
瑞典兒歌作家愛麗絲·泰格納就是其中的一位。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愛麗絲·泰格納畢生都投身於兒童的音樂教育,並創作了大量的兒歌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Mors lilla Olle,發表於1895年,現在已傳遍世界。其歌詞如下:
媽媽的小藍孩在森林裡走,
玫瑰的臉頰和眼睛的陽光。
你的嘴唇是藍色的小漿果。
只是,我沒有那麼孤單的走!
資料上將Mors lilla Olle譯為《媽媽的小藍孩》,不知是否準確。在2014年發行的紀念愛麗絲·泰格納誕生150周年的小全張上,圖一為愛麗絲·泰格納肖像,而圖二裡藏著彩蛋:小朋友的服裝,清一色地塗上藍色,是在暗示或印正上面提到的「小藍孩」嗎?
童謠詩人金子美鈴,日本地方郵政,2003年發行。
如果要在世界範圍內尋訪童謠作家,金子美鈴是不能繞過的一位。金子美鈴是日本童謠詩人,出生於日本山口縣,曾在一家書店做店員。在短短的一生中,她將自己還原為小孩,用兒童自然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創作了三本手抄童謠詩集,共512首作品,以一己之力拓寬了童謠的視野和容量。
1984年,《金子美鈴童謠全集》出版,震撼了整個日本文壇。郵票上選登的這首童謠名為《大漁》,翻譯成中文如下:
朝霞破曉而出
滿載而歸
大翼的沙丁魚
滿載而歸
海邊熱鬧如節日
而海裡呢
成千上萬沙丁魚
如奔喪禮
從這裡可以看到,童謠正慢慢脫離音樂的載體,逐漸加強了自身的文學特性,開始自覺地向詩歌靠攏,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學體裁:童謠詩。
這個轉變,有點類似於詩歌的發展:從歌到詩。而從童謠到童詩,永遠不會流失的,就是美——一種純粹而奇妙的感受。
(題圖選自《四季歌》)
本文作者:譚夏陽,詩人,《讀庫》作者。
▲
獻給大自然和年年歲歲的童謠,中英對照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4月22日至4月28日期間
滿99-10,滿299-40
讀小庫第八輯全新上架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回復書單,獲取讀小庫精選推薦
回復具體年齡,如「3歲」,獲取該年齡圖書推薦
回復所在省市,如「北京」,獲取讀小庫圖書出沒的當地書店名單
👇點擊 閱讀原文 入手讀小庫第八輯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