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記者 路豔霞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這首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童謠能喚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隨著紙巾的普及,人們把手絹「丟」了,而更被悄悄丟棄的是陪伴一代代孩子成長的童謠。當下,童謠的生存尷尬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正因為如此,探究童謠的生存現狀及其背後原因,也許正是時候。

  外國童謠更受家長青睞

  童謠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形式短小,語言單純,適合兒童傳誦。毛毛蟲童書館發起人、兒童閱讀推廣人郭驊說,有些童謠是孩子們自編自唱的,有些則是大人創作的。

  當下的童謠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的調查首先從圖書銷售榜開始。

  「本冊收錄的英語傳統兒歌和手指遊戲達73種之多,通過這本書,您的小孩能學會數字和英文字母……」《歐美經典兒歌》不僅有圖書,還配有光碟,這些外國兒童熟悉的外文童謠在中國也受到了追捧,在當當網上,該書獲得的評論高達7000餘條,在所有童謠類讀物中高居榜首。

  《歐美經典兒歌》受到家長青睞絕非偶然,在讀者回饋中,凡是外國童謠,獲得的評論往往更多,其中《我的第一本英語兒歌書》獲得評論5000餘條,而國外童謠書《動動手指唱兒歌》也有近4000條評論。

  據統計,當當網童謠圖書的評論排行,至少前5位都被外國童謠所佔據。與此同時,從銷量排行來看,外國童謠也火過本國童謠,在當當網前20名銷售排行中,有11種是外國童謠。

  在北京一些兒童繪本館,外國童謠也受到青睞。約翰繪本館負責人劉老師說:「英文童謠朗朗上口,讀起來很好玩,孩子們連說帶唱確實挺喜歡的。」她認為,相比之下,國內童謠編得有點牽強,好玩好聽的太少了。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英國童謠《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孩子中間傳播久遠,知名度類似的英文童謠,還有《六隻小鴨子》、《我的小狗狗去了哪裡》等。旅居美國多年,曾在幼兒園任教的Carrio女士說:「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一閃一閃小星星》等童謠都是我小時候在中國唱過的,現在反過來教美國孩子,覺得非常親切。」

  「英文童謠節奏感強,貼近生活,內容和孩子們喜歡的事物息息相關,不僅有小羊羔等各種動物,還有小卡車等交通工具,清新又可愛。」Carrio發現,在美國,這些童謠往往都是隔代傳下來的,美國家庭會早早為孩子做好準備,孩子一上汽車或回到家,爸爸媽媽會通過CD給他們播放。

  但在國內,英文童謠得到重視,更與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之意有關。許林棟的爸爸就說:「我想讓兒子早點培養英語語感,給2歲兒子買了一套英語兒歌,我發現他沒有任何興趣,只顧玩自己的。」但不少家長已經初嘗早教的收穫,一位孩子家長在網上留言說:「這些英語兒歌朗朗上口,家中寶貝才3歲半就非常習慣跟讀了,我們也發現和學校學的口語很相近。」

  對於外國童謠的走紅,77歲的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肯定地說,不少家長並不真正對童謠感興趣,而是為了讓孩子學外語,為將來打基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現在還很缺乏適合幼兒特點的英語教材。」

  而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則認為,英文童謠迎合了一些家長的功利化需求,「現在的英文童謠為什麼受到追捧,就因為滿足了家長參與應試教育的心理,好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學英文、學數學、學寫作。」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老師布置寫童謠,跪求春遊童謠。」小網友棋棋在網上發布了徵稿啟事,跪求童謠的範圍真不小——交通安全童謠、學雷鋒童謠、講禮貌童謠、愛祖國愛家鄉的童謠,都在其中。當然,孩子們的「跪求」顯然孤掌難鳴,別看童謠寥寥數語,但創作起來並不省事,從網上回饋看,能給孩子幫忙的人很少。

  據說,很多孩子都有寫童謠的經歷,但這些創作絕大部分是為完成作業。朝陽區安慧裡中心小學學生萬舒憶今年11歲,她還記得上學期寫的一首童謠《企鵝》:「小企鵝,真可愛,肚皮圓,背上黑,走起路來真可愛。」除此之外,她還寫過交通安全童謠,其作品隨後張貼在樓道裡,讓同學們增強安全意識。而關於這些童謠是如何完成的,萬舒憶回憶說:「這些都是老師留的作業,我求媽媽、姥姥幫我,才交了作業。」

  與孩子們完成作業的困難局面不同,很多童謠不經意間會在孩子中傳唱,這些童謠並不來自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是書本上的童謠,而是出自孩子的原生態口頭創作,人們把這類童謠叫作「灰色童謠」。

  譚旭東從女兒那裡聽到不少「灰色童謠」,他還細心地錄了音。他總結道,如今小學校園的「灰色童謠」主要有兩類:一是根據唐詩宋詞改編的「灰色童謠」;一是孩子自編的「灰色童謠」。「我女兒是石景山區一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她告訴我,不但她的同學會說這些『灰色童謠』,社區裡別的學校的孩子也會。她們一起玩時,有時候就唱。」

  譚旭東記下了另類版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喝豆漿;喝了一大碗,尿了一褲襠。」還有一首搞笑版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來了大狗熊,看你哪裡跑。」譚旭東說,這些都是調侃搞笑性質的,是孩子隨意改編的,沒有什麼意義,但有些低級趣味。「它們往往是孩子口傳的,完全是為了好玩。」

  還有一些孩子自編的童謠,比如有一首《米老鼠》:「米老鼠的家,稀裡譁啦;米老鼠的爸爸是警察,每月工資八毛八;買不起房,買不起車,買不起老婆要自殺。」譚旭東發現,這類童謠經過很多孩子的傳唱,可以說是眾人的創作,而不同的孩子在口傳時,都可能修改一些詞句。

  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校長楊英說:「孩子中間確實傳唱這類童謠,有的孩子還很羨慕同伴會編搞笑童謠。」她認為,傳唱好玩的童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向來對刺激的事兒、好玩的事兒感興趣。「我們沒有去批評,孩子們是以調侃的方式進行發洩,他們想發洩就讓他們發洩。」楊英說,學校沒有將這些問題上升到價值觀、道德觀的層面,「我倒是覺得孩子們至少還有點文學素養,起碼知道合轍押韻吧。」

  原《中國少年報》主編金本也認為,這些童謠往往都是順口溜,「這是孩子們的一種遊戲,其實,孩子天生喜歡戲耍語言,他們要求一種表達的快感。」

  儘管如此,一些專家還是認為,對孩子們進行積極引導非常必要。「我們的專業人士應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童謠,來吸引孩子們,引導他們自主地向善向美。」金本說。

相關焦點

  • 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現在令人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確實太少,以至不少孩子都哼唱著流行歌曲。當流行歌曲、「灰色童謠」或調侃、或揶揄、或嘲諷、或宣洩的歌詞盛行於孩子們之中時,我們是否懷念逝去的童年,而憂心於孩子「沒有歌唱」的尷尬?究竟是現在的兒歌少了?還是兒童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 日照:「童謠爺爺」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孩子是張白紙,可印正反內容。你要他怎麼發展,就給他相應的影響。」安鬱運說,陪伴孩子成長的童謠應該適合他們。責任感的驅使讓他當場決定,要為孩子們創作新的童謠,不能讓不健康的童謠代代傳唱下去。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花喜鵲》就被《孝敬娘》所取代。有的孩子回家後把新的童謠教給父母,啟發了不少家長,讓他們更好的孝老敬老人。「家長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帶動影響家長,成為連環教育,這樣更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從那以後,安鬱運看到了童謠的魅力,也懂得這項工作的意義。童謠《救青蛙》就是根據班裡孩子父母開飯店,以青蛙為食材,兄弟倆偷著救青蛙的故事改編的。
  •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2014-10-11 09:24:3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兔子乖乖  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  飛到西,飛到東,  傳花粉,採花蜜,  我們學它愛勞動。  金瓜瓜銀瓜瓜  金瓜瓜,銀瓜瓜,  村裡瓜棚結瓜瓜,  瓜瓜落下來,  打著小娃娃。
  • 在「國風童謠」裡,讓孩子熱愛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論及兒童音樂長期存在內容缺口的癥結,一是資本的趨利性,作為音樂創作和製作者們,去打造那些銷售給青少年(Teenage)的音樂顯然更具投資回報比;另一方面,兒童音樂自有其創作規則和技巧,它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還要有愛孩子的心,它看似低門檻,但門檻是在門裡面的。有人在逐利,也有人在追逐其他。
  • 童聲唱童謠 播撒真善美——廣西柳江用好童謠弘揚核心價值觀
    柳江縣壯語文學校附小校長覃勤珍告訴記者,為發揮童謠在思想品德教育和養成教育中的作用,學校成立了傳統美德研究課題組,創作、收集、改編童謠,並把優秀童謠編成舞蹈。語文課上,老師教孩子們創作童謠;音樂課上,老師教孩子們編、唱、跳童謠;「蓋門樓」「編花籃」等遊戲童謠引進了體育課。「舊書套,別丟掉,書兒喜歡這外套。不華麗,不炫耀,保護書本少不了。你勤儉,我節約,祖國資源保護好。」
  • 從《小白船》到《兩隻老虎》,童謠怎麼就變「陰樂」了?
    正如這首童謠的名字與歌詞那樣,歷史上倫敦橋曾因戰亂而多次倒塌。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歌曲其實隱喻的是殘酷的祭祀儀式,稱「將孩子埋到橋的地基裡,他的靈魂將守護橋梁屹立不倒」,此類傳言也為這首童謠抹上一層神秘、詭異的色彩。
  • 「另類童謠」只是順口溜而已
    巴山雨  目前在寧波小學生中很流行根據唐詩宋詞或流行歌曲「改編」的「另類童謠」,內容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和娛樂各個方面,對此現象,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據21日《寧波日報》報導)  「另類童謠」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全國各地到處都在流行,隨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03《淺淺的》納粹軍官犯罪的歷史高高的鐵網呀 掛了新的絞首架拿槍的叔叔說是娃娃 帶著可笑的假髮紅色的河水呀 澆灌春天的面頰灰色的天空下 畫太陽吧溫暖媽媽的腳丫是不是我在泥土裡也會開花媽媽回來後 會把哪朵花輕輕的摘下請把我淺淺的埋在 那片開滿菊花的山坡下
  •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2014-10-27 17:36: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記得小時候,媽媽、奶奶、姥姥把小小的我們摟在懷裡,哄我們入睡的時候,嘴裡總能念出一串串的民間童謠。那些兒時溫馨的記憶,伴我們孩提時代枕邊的好聽童謠,現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了。  這裡我匯報一下我哄兒子睡覺時念的童謠,另外還有一些我上學時小朋友之間傳的歌謠!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不妨來借鑑一下。  1.
  • 被《小白船》支配的恐懼,這些童謠背後的故事,讓人細思極恐!
    除了電影的質感、緊湊的環節外,一首洗腦的《小白船》成為了新一屆「恐怖童謠」的C位。影視劇中的「恐怖童謠」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這些童謠背後其實都有一段隱藏的故事,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梳理一下都有哪些細思極恐的故事吧。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將童謠放到郵票上去表現,其實損失掉不少東西:比如音調、節奏,還有連貫的動作。立體的形式平面化了。
  • 童謠:兩首小蜜蜂童謠
    >童謠:兩首小蜜蜂童謠2014-10-23 09:43:2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蜜蜂(
  • 童謠--武義新聞網
    □徐鬥齋  童謠包括古今,內分嬰兒童謠,幼兒童謠,童年童謠,遊戲童謠,特殊童謠和近代童謠六部份。歌詞中有加點的字,是因難寫出土話讀的字,只有用土話去讀,否則不押韻。,一邊唱:   吱咯或(作磨狀) 磨糖桔   糖桔水 請板(念眼)壁   板壁開荷花 姐姐妹妹做儂家(勤儉持家)   4.飛落隔溪望小姨   孩兒坐著,母親握住孩子左右食指,將兩食指尖交叉,一下作鳥飛狀雙飛開,一下飛回指尖,反覆進行,口唱:   同飛 同飛 飛落隔溪望小姨   小姨摘(念對)茶葉 姨夫割老薤
  • 記憶:那些年,伴隨膠東農村孩子一起長大的「童謠」
    本文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系列故事,這次的主題是「童謠」,以下是正文——我 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度過,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印著圖畫兒歌的書籍,就是聽見廣播的聲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是拮据的,但小孩們的精神生活一點不單調,除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遊戲外,編唱童謠順口溜是孩子們不自覺的一種口語創作。
  • 新晉「恐怖童謠」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歌謠,為何會令人恐懼?
    《小白船》童謠因思念故人故國,所以平緩含蓄,空靈哀怨,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歐童謠。 西歐童謠常常用歡快的節奏唱出黑暗恐怖的內容,即使內容正常,也令人感到不安,這是為什麼呢?
  • 兒歌創作面臨尷尬 流行歌曲「乘虛而入」
    兒歌創作面臨尷尬 流行歌曲「乘虛而入」 然而,當前我們的兒歌創作卻面臨著尷尬。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僅要發問,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兒歌,到底去哪兒了?  幾天前,「世界兒歌日」在一片寂寥中過去。幾則反映兒歌現狀的報導,也並未驚起多少波瀾。對於這麼一個「舶來」且陌生的節日,人們不加注意或者忘卻本不奇怪,但是反思當下我們的兒歌創作,卻真的到了不能再漠視的時候。  兒歌是童心最好的保鮮劑,是弘揚真善美的載體。
  • 【關注】「恐怖童謠」,藏在課外讀物裡的「大灰狼」
    而在圖書市場,恐怖、驚悚題材的書籍和兒童書籍一起擺放在書店中,再次引發家長們的擔心。讀者周女士表示,每本圖書在封底上都有上架建議,其實就是簡單圖書分類,家長很容易甄別是不是童書,「但由於閱歷所限,孩子自己買書的話,可能比較容易受『童謠』二字誤導」。
  • 原來童謠不單純
    我想要那個孩子那個孩子難以交涉價格我想要這個孩子這個孩子難以交涉價格商量一下吧好的就那樣吧「花一匁」的玩法是:兩隊的小朋友,互相指出想要對方隊列中的哪個人,然後兩邊被挑出來的人用猜拳的方式決定勝負,輸的一方要加入對方陣營
  • 《小白船》到《兩隻老虎》童謠怎麼就變「陰樂」了?
    ​  作為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童謠,風格大多活潑明快、宛轉悠揚。  像《小白船》這樣,用美好意象或輕快曲調掩藏深刻含義的童謠,在世界範圍內還有不少。例如英國《鵝媽媽童謠》收錄的八百多首民間童謠中,就有不少童謠用歡快的節奏,展現黑暗恐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