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那些年,伴隨膠東農村孩子一起長大的「童謠」

2020-12-05 膠東故事會

本文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系列故事,這次的主題是「童謠」,以下是正文

——

我 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度過,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印著圖畫兒歌的書籍,就是聽見廣播的聲音。當時還讓我整天納悶,那麼一個小喇叭裡怎麼能藏進個人在說話呢?居然還有個叫劉蘭芳的天天藏在裡面說《楊家將》?!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是拮据的,但小孩們的精神生活一點不單調,除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遊戲外,編唱童謠順口溜是孩子們不自覺的一種口語創作。

小時候怎麼那麼聰明,玩著玩著張口就編出一段順口溜,最聰明的是比我大幾歲的盼舉,他八歲時坐大板車掉下來落下了病根,有時站在街上突然就趴在地上,雙手像在旱地遊泳一樣撲拉著泥,自問自答:「好了?嗯吶……」 他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他編起順口溜來是無人可比。 盼舉給自己編的歌讓小孩們看見他就唱:「編筐簍,先打底,我來個兒,叫盼舉。」(人家本來編的是「我來個名」)

有時,盼舉在場院看見人們忙著垛苞米,眼睛一磕巴就說:「三個人抬,兩個人垛,我這個命,沒有大年紀活!」王奎芳說:「沒有大年紀活?真會說個話。」盼舉馬上說:「吃蘋果,小國光,俺大爺爺來個名,叫王奎芳。」瞎老婆聽見了,就說:「啊呀盼舉,你來個嘴真巧啊。」此時,盼舉立刻又編出一套:「瞎老婆,啃茭瓜,啃不了,給我個!」瞎老婆氣得舉起小棍摸索著去打他:「給你個!給你個!」

童謠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見誰家閨女出門子,我們就唱:「小巴狗,坐蒲團,拉魯閨女不上算,賠上嫁妝賠上錢,女婿來了還得打雞蛋。」看見人家娶媳婦我們就唱:「蓖麻秸,燒熱炕,公公打板媳婦唱,媳婦唱得真好聽,公公唱得叫驢聲。」惹得人家把臉一沉:「唱些什麼?再唱不給你們糖!」

看見村裡來唱戲的,我們搬出凳子佔地場,嘴裡唱著「菸袋稈,不透氣,搬您姥娘來聽戲,什麼戲?樣板戲,《沙家浜》 ,《紅燈記》,五丟丟,嘡啷啷。」

我們冬天因為冷而靠在牆根下「擠油渣」取暖,一邊「擠油」,一邊唱童謠,有時規定每人輪班唱,或有節奏地一齊唱:「你大哥,拉破車,一直拉到耗子窩,耗子給他一塊糖,他管耗子叫大娘」;「六月六,八月八,我到河南去騎馬,一騎騎到俺丈人家,丈人就把他女兒誇,白白的臉皮羅粉團,紅紅的嘴唇糯米牙。我賣房賣地把她娶回家。哪知道,穿的襖,鼻鉻渣;穿的褲,尿格拉,我揪住頭髮把她打,一氣打到她娘家」;「小菸袋,金火火,你是兄弟我是鍋(哥),一壺酒,咱倆喝,喝醉了回家打老婆。打死老婆怎麼過,有錢說個花大姐,沒錢說個後老婆。吃飯能吃一大桌……」

那時的童謠很多,父母教的,自己編的,都成為我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一大樂趣,至今都是記憶中抹不去的美好回憶。後來我整理了一下,那時我竟然會說四十多個童謠和順口溜!

相關焦點

  • 新生代父親:有人給娃做機器人,有人給娃創作童謠……
    但是,古詩不合適,市面上的兒歌缺乏美感,於是萌生了創作童謠的想法。我給兒子寫的第一首童謠叫《小寶貝》,後來二胎妹妹初語出生了又給她寫了一首《妹妹乖乖睡》。我搜集了大量素材,把童謠譜成了曲。坦白說,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不會那麼專注於童謠。現在,童謠成了我的事業。我教童謠,也創作童謠。梁俊夫婦和二寶 受訪者供圖我和妻子的分工很明確,我在外工作,她在家帶孩子。
  • 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本報記者徐超說起兒童歌曲,人們很快就會想到《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丟手絹》……這些優秀的兒童歌曲曾經伴隨著幾代青少年的成長,但這些畢竟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現在令人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確實太少,以至不少孩子都哼唱著流行歌曲。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記者 路豔霞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這首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童謠能喚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與孩子們完成作業的困難局面不同,很多童謠不經意間會在孩子中傳唱,這些童謠並不來自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是書本上的童謠,而是出自孩子的原生態口頭創作,人們把這類童謠叫作「灰色童謠」。  譚旭東從女兒那裡聽到不少「灰色童謠」,他還細心地錄了音。他總結道,如今小學校園的「灰色童謠」主要有兩類:一是根據唐詩宋詞改編的「灰色童謠」;一是孩子自編的「灰色童謠」。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家住莆田市涵江區陽光家園的程女士告訴筆者,讀三年級的兒子回家掛在嘴邊的一些童謠,內容多是「灰色調」的,但孩子總是說得聲情並茂、十分投入。採訪中,莆田六中、涵江實驗小學等部分中小學的心理教師認為,孩子喜歡唱灰色童謠,其實這也是孩子宣洩不滿、排遣情緒的一種方式。的確,現在的孩子壓力不小,除了考試要爭取高分,「望子成龍」的父母們還要他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於是不少小孩子經常就把「累」和「煩」掛在嘴邊,所以那些搞怪、好玩、順口的童謠特別受生性活潑的孩子喜愛就不足為奇了。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這首歌的歌詞源於一篇文章《請把我埋得淺一些》,大致內容是二戰時期,在一座納粹集中營裡,納粹先殺了孩子母親之後又殺了孩子的故事,而且對孩子不是虐殺,而是活埋。孩子請求埋的淺一點,好讓死去的母親找到自己。04《麗茲玻頓拿起斧頭》一場真實的謀殺案麗茲玻頓拿起斧頭,砍了爸爸四十下。當她看到自己在做什麼,又砍了媽媽四十一下。——《麗茲玻頓拿起斧頭》童謠這首童謠赤裸裸地描述了一起謀殺,一個富家女名叫麗茲玻頓。
  • 我的童謠記憶(上)
    我的童謠記憶(上) 2020-11-04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陪我一起長大的楊梅樹
    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除了有一堆瘋玩的小夥伴以外,總還有一些特殊的好朋友。比如說貓啊狗啊樹啊之類的,跟它們的情誼被深深刻在童年記憶的深處,那是特殊的一頁,只有美好記憶的一頁。因為不管做什麼,它們永遠都不會生氣,永遠對你不離不棄。小時候最喜歡爬到這棵樹上,樹大且不高,很容易就能爬上去。有時候還好幾個小夥伴一起坐在上面,眺望遠方,暢想未來。
  • 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隨著普通話和英語的普及與推廣,現在的孩子對於方言的認知越來越少,方言也出現了瀕危的狀態。從小時候熟練講方言,到學生時代方言夾雜著普通話,再到如今說起方言來磕磕絆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把鄉音丟了,讓我們一起從最初的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說方言的記憶。
  • 給孩子做國學啟蒙,只知道三字經唐詩宋詞?中華最美童謠了解一下
    現如今,很多家長對於學習國學的意識提高了,甚至在孕期就開始了國學胎教,一出生就開始給孩子誦讀唐詩宋詞,在會說話之後就開始教孩子背誦了。自2017年9月開始,全國中小學的語文教材改版,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高,這對於孩子們綜合學習能力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可以看出國家也在大力支持發展國學教育。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小時候,透過長輩的口頭唱念,配合遊戲,在快樂的氣氛中,除了將這些活潑的曲調,詼諧的歌詞,輕鬆的節奏植入記憶之外,更在歌謠裡認識到最初的世界和基本的規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 孩子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飢餓感、恐懼感為什麼會形成永久記憶
    要說到小時候的記憶,你能夠記得多少呢?應該很多人的記憶都非常的模糊了吧?小時候大腦發育還不完全,記憶也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有很多大人,長大後會想當然地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會有任何記憶。他們沒有想到那些忽視和小小的不重視,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 【童謠傳唱】2019年阜陽市優秀童謠徵集推廣活動獲獎作品發布!
    【童謠傳唱】2019年阜陽市優秀童謠徵集推廣活動獲獎作品發布!
  • 在「國風童謠」裡,讓孩子熱愛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論及兒童音樂長期存在內容缺口的癥結,一是資本的趨利性,作為音樂創作和製作者們,去打造那些銷售給青少年(Teenage)的音樂顯然更具投資回報比;另一方面,兒童音樂自有其創作規則和技巧,它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還要有愛孩子的心,它看似低門檻,但門檻是在門裡面的。有人在逐利,也有人在追逐其他。
  • 優美動人的英文童謠歌曲,I see the moon
    跟大家分享一首在優美動人的童謠,I see the moon。這首童謠在歐美家喻戶曉,歌詞是一首小詩,簡單通暢,不管是讀起來還是唱起來,都能讓人感到一種優美的韻律。童謠唱法有幾種,我選擇的其實是改編的歌曲,不過內容大致是一樣的。
  • 日照:「童謠爺爺」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時光倒退到1985年,那時的「童謠爺爺」還是一個腰板挺拔的教書匠,語文、數學、自然……身兼數職,是個難得的教學能手。課下他喜歡看孩子們嬉戲玩耍,無意中發現一群小孩拍手唱童謠:「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牆頭上,媳婦背到炕頭上……」孩子們玩得起勁,安鬱運卻感到震驚和不安。「這種童謠都是父母一輩教給他們的。這樣不健康的內容,孩子們竟如此感興趣。」
  • 伴隨90後長大的十三部動畫片,有些至今還在熱播,都是兒時記憶
    今天我們來說說伴隨90後長大的十三部動畫片,有些至今還在熱播,都是兒時記憶。一、《聰明的一休》天資聰穎的一休有著一顆無比熱情的好心腸,總是能將人們生活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難題巧妙地化解。不探究歷史原型,是一部輕鬆可愛的動畫。「格嘰格嘰格嘰格嘰」,片頭曲的旋律至今記憶猶新。
  •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2014-10-27 17:36: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記得小時候,媽媽、奶奶、姥姥把小小的我們摟在懷裡,哄我們入睡的時候,嘴裡總能念出一串串的民間童謠。那些兒時溫馨的記憶,伴我們孩提時代枕邊的好聽童謠,現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了。  這裡我匯報一下我哄兒子睡覺時念的童謠,另外還有一些我上學時小朋友之間傳的歌謠!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不妨來借鑑一下。  1.
  • 星空大咖|周華誠:親愛的女兒,爸爸想陪你一起長大
    有的狗狗看著孩子長大,有的狗狗是孩子看著它長大,有的狗狗已經離開……多年相處,有歡笑,有熱淚;有相聚的喜悅,有離別的傷懷;有成長的煩惱,有陪伴的溫馨。本書對於小讀者來說,既是生命的教育,又是情感的教育,滿滿都是愛。P.S.喜歡這本書的讀者有福啦!
  • 童聲唱童謠 播撒真善美——廣西柳江用好童謠弘揚核心價值觀
    跳起春牛舞,舞起板凳龍;跟著春天走,長大要成龍……」走進廣西柳江縣壯語文學校附屬小學,正值大課間活動,2900多名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伴著韻律唱起童謠跳起學校編排的「校本操」。這首《板凳龍》是流傳在壯族地區的童謠,經譜曲後廣泛傳唱。學校石琴社團還將這首童謠用柳江出產的特有樂器石琴進行演奏,多次參加大型演出。
  • 這些被逐漸遺忘的老長沙童謠,與《月亮粑粑》一樣有趣
    這讓人想起他那些童趣盎然的童謠,在窗外灰濛濛的霧霾映襯下,怎麼也難拾當年味道。不過,對於大部分童謠來說,提及的地名還在,描繪的社會風情還留存在生於60年代的一批人記憶裡。那首「六月裡天氣熱,扇子借不得」的老長沙,「糖粒子多的五一路」,「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除了一口濃重的湘音與童趣之外,分門別類的童謠也可以梳理出語言遊戲背後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古湘語的綿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