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逐漸遺忘的老長沙童謠,與《月亮粑粑》一樣有趣

2020-12-07 湖南在線

原標題:新童謠,舊童謠,「老長沙」是能聽出來的

文丨錢燁


△長沙童謠傳承人蔡穎強正在把童謠畫在茶壺上


△長沙童謠傳承人蔡穎強

「現在的天再藍,也冇得那個時候藍」,坐在開福區瀏陽河畔的茶室內,長沙童謠收集、傳承人蔡穎強言道。這讓人想起他那些童趣盎然的童謠,在窗外灰濛濛的霧霾映襯下,怎麼也難拾當年味道。不過,對於大部分童謠來說,提及的地名還在,描繪的社會風情還留存在生於60年代的一批人記憶裡。那首「六月裡天氣熱,扇子借不得」的老長沙,「糖粒子多的五一路」,「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除了一口濃重的湘音與童趣之外,分門別類的童謠也可以梳理出語言遊戲背後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古湘語的綿密意味。

一首童謠找了十幾個人才湊完整

蔡穎強的民俗畫工作室位於開福區撈刀河街道大星村,沿著往撈刀河的老路一直向北開,轉幾個彎就到了。院子外的光禿禿的喜樹還掛著去年的果,院牆上畫著還未竣工的童謠壁畫。這處佔地數畝的田產是祖父留下的。他住在開福區,畫畫時就到農村,到遠離城市的窮鄉僻壤,比較安靜、恬然。

坐在溫暖的畫室裡烤火,黑色的炭蹦出火星。在參觀了蔡穎強繪製的數幅長沙童謠版畫後,圍爐談話,他打算接著把長沙童謠的韻味燒在茶壺上,進一步推廣長沙的民俗文化。院子的東北角是他新開闢的畫室,畫室前有個池塘,在池塘前的空地上,蔡穎強經常組織長沙兒童來此唱童謠、學畫畫,「活動都是公益的,童謠要配合遊戲唱出來才有味」。

蔡穎強出生在長沙,祖籍山東,卻操著一嘴長沙話。蔡穎強說最初想著收集長沙童謠也是念著自己童心未泯,想利用畫畫在傳統民俗方面多做些創新。他用了3年,走街串巷,自帶茶水,找了好多長沙的爹爹、娭毑、老滿哥、好兄弟問童謠。經常是這人記得上句忘下句,然後跑幾道街,同一首童謠的版本就不同了。

例如那首《螢火蟲》,蔡穎強隨口背出「螢火蟲,飛過壠,借把鎖,鎖大門;借條牛,犁大丘;借雜馬,跑橫丘,橫丘門口一口塘,一雜鯉魚扁擔長,牙(爹)要拿噠打酒呷,崽要拿噠討婆娘,討個婆娘倔又倔,打個草鞋一年零六個月」。這首短短的童謠,蔡說他找了十幾個人才拼湊完整。

很多人知道他收集童謠,都會打電話告訴他,說自己記得一首童謠,問他要不要。如上個月在銅官,碰見雕刻毛主席塑像的雍起林老師傅,談及童謠,雍老師傅信手拈來一首,並寫在紙上,「天上一隻鵝,地下一隻鴨,鵝生鵝蛋,鵝抱鵝。鴨生鴨蛋,鴨抱鴨」,寫完後,倆人對視大笑。

因為是方言,很多童謠的發音因地而異。即使是同一首童謠,在伍家嶺收集到的是這個字,到了坡子街或南門口就換成了另一種版本,很多字也都是長沙俚語,對照普通話是找不到那個字的。

如那首著名的《月亮粑粑》,流行於坊間的版本至少有兩個。而一些長沙本地特有的稱謂或語氣詞如爹爹、娭毑、伢或噠等,在多數的童謠中都有體現,如果按照普通話念就失去了韻味。

而「南門口,真有味,一部單車搭兩位。公雞搭母雞,母雞笑嘻嘻,碰噠治安的,抓達密牢的。」這個密牢的,是老長沙話很累,無精打採的意思。讀雖然這麼讀,但這幾個字完全是音譯,普通話中是沒有這個詞彙的。這無形間增加了一首童謠最終版本的不確定性。

童謠童趣,邊遊戲,邊歌唱

收集到童謠後,蔡穎強想著怎麼直白地把這些童謠畫出來,更好地被當代人接受。「我認為畫小品人物,它需要筆簡易足,不匠氣」,蔡穎強說。俗話說,畫人容易畫神難。怎樣把童謠中的孩子畫得妙趣橫生,一直是蔡穎強創作童謠繪本的難題。

繪製童謠作品中,蔡穎強也發現很多童謠都是語言遊戲。對於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長沙人來說,那首邊唱邊跳的「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定不陌生。

像「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準備上山打老虎」,與現代孩子玩的石頭剪刀布類似。還有「雞蛋白,回不得,雞蛋黃,斢地方」,就是老版的捉迷藏。

也有一些語言遊戲如:「點點扳扳,南嶽南山,南山大大,一點一大,豬蹄馬蹄。醬油炒的,每人縮腳,縮腳豬蹄。」是說到最後一句,詞落在誰的腳上就縮腳的遊戲,所剩最後一人者為輸。這種長沙本土的兒童遊戲則很少有人記得了。

這些童謠還會根據當時遊戲時即興修改。如著名的老鷹抓小雞的遊戲:「牽羊賣羊,一賣賣到荷葉塘,老闆哎,買羊啵?買頭羊,頭羊冇得角。買二羊,二羊冇得腳。買三羊,三羊四羊隨你捉。

「這個遊戲如果是南門口的孩子唱,就會說『一賣賣到晏家塘』,而伍家嶺的孩子可能又會賣到另外一個塘裡去了。」今年58歲的江曉笑著說,他早年在東塘唱長沙彈詞,對老長沙的童謠也頗留意。晏家塘是南門口的一處路名,這個地方現在依然存在,出了南門口地鐵1號出口就是。

按照蔡穎強的規劃,長沙童謠不僅會出繪本,也會組織孩子念童謠,做遊戲。「很多童謠都是在遊戲中產生的」,蔡穎強說,「回到遊戲本身,現在的孩子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童趣」。

而對於生於60年代的長沙人而言,尋回童謠,也意味著尋回那顆丟失已久的童心。

童謠裡,展開老長沙生活圖景

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如果硬要借,等到十二月」,很形象地道出了長沙夏季溽熱的事實。生於60年代的江曉曾言,長沙夏季的竹床陣也不亞於江城武漢,上世紀80年代沉悶的桑拿天裡,市民們會在馬路牙子邊潑上水,然後在竹床下放一截蚊香,像曬鹹魚幹一樣,一排一排地鋪到馬路盡頭。

這種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前後的市井民俗,被改造成童謠俚語,一時傳唱於大街小巷,生動有趣。還有那首「青年哥哥抖派頭,肚臍眼打得褲外頭」,很形象地將80年代流行喇叭褲、露肚臍眼的年輕小夥子的形象戲謔地呈現出來。言語中極具畫面感。

「『文革』期間,也唱過一首童謠,」江曉說,「南門口,真有味,一部單車搭兩位。公雞搭母雞,母雞笑嘻嘻,碰噠治安的,抓噠密牢的。」那個時候,有治安隊,「搭車載客的,年輕人談戀愛的都被當眾制止」,不然被抓住就「密牢的」,意思是說被抓後就無精打採了。

當然,有些童謠的產生時間可能更早,如「鴨婆子生蛋個個大,一大大到萬家壩,收拾篙子收拾槳,慢慢細細到靖港,罈子罐子產銅官,丁子灣麻石往外拖。

靖港、銅官在歷史上各為水路陶器、細貨碼頭,單從童謠看,長沙人對這兩處的光顧也是時常有之。丁字灣位於望城東部江岸,以產花崗巖聞名,童謠中的社會生產生活一字不差。

說吃的也有:「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醋藕。」

不過長沙文史專家陳先樞認為,「奇峰閣的鴨」應改為「徐長興的鴨」。老長沙都該明白奇峰閣是賣大菜的,而徐長興是個回民店子,以烤鴨出名。這是否是該童謠的另一版本,已難斷定。

最有意思的是,蔡穎強從老爹爹嘴裡收集到的《洞庭湖的水》這首童謠,唱的是上世紀80年代自由戀愛開始盛行時,兩個年輕人在洞庭湖密會,「洞庭湖的水綠油油,我倆的感情才開初,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每每念及,原來80年代的老長沙是那般熱情奔放的。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政法學院漢語言專業教授胡萍:

「念童謠也有老派與新派之分」

長沙童謠,凡130多首,幾乎每首都以地道方言串聯而成。雖出自兒童,經坊間流傳修改,加入語氣詞、俚語、地方稱謂,早已是長沙方言的地道標本。不僅新派長沙人可能犯糊塗,即使老派長沙人面對眾多版本的童謠可能也莫衷一是。不過,對於研究漢語發音、湘方言的湖南師範大學方言研究所兼職教授胡萍來說,長沙童謠所給予的是古語湘音難得的語音標本。

如童謠中常見的稱謂詞如崽、牙、娭毑,充分標誌著長沙方言的古語風格。西漢楊雄所著《方言》中,即注視到了這一口音,並言「崽者,子也。湘沅之匯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而《說文》亦言蜀人呼母曰毑,沅俗亦然。

娭毑、爺(牙)、崽、隻(雜、扎),這也是構成長沙方言的一般性詞彙。

長沙方言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隻(只)的通用。童謠中更加清楚地體現了這一點。如最膾炙人口的童謠《月亮粑粑》中「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餈粑,餈粑跌得井裡,變雜蛤蟆,蛤蟆伸腳,變雜喜鵲,喜鵲上樹,變雜斑鳩……」

這裡雜,為隻(只)。呂叔湘先生主編的《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湘方言中與「個」相對應的通用個體量詞「隻」,其適用的範圍也很廣,廣泛用於沒有專用量詞和某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包括用於表示人、動物、植物、食品、服飾、房舍、器物、天文、地理、時間、抽象事物等各類名詞。如一隻伢子、崽、叫化子、老師。一隻魚、雞、牛等。讀音上往往都讀「雜、扎」。

「扎」與「雜」又是老派長沙方言與新派長沙方言之分。讀音隨著時間的變化也產生流變。老派方言在老年人或郊區較多,市區的方言則發展較快,有新老差異、空間差異。往郊區去時,語言腔調也在變。對於一個年頭久的長沙人來說,兀自向郊區出發都是可以聽得出來的。

長沙方言的形容詞更加生動。如童謠中那句「碰噠治安的,抓噠密牢的」,就是普通話中很累,無精打採的意思。長沙方言說密牢的,很硬,說幫恩滴(音)。很軟,說拿圓滴。很胖,說內胖滴。所以那個「密牢的」,在書寫中改為「密勞的」可能更妥當些。

童謠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老長沙的社會地理風貌。如那首《六月天氣熱》,就說明歷史上,長沙的夏天一直很熱。而「青年哥哥抖派頭,肚臍眼打得褲外頭」,又讓人看到,長沙雖不是特別發達的地區,但長沙人的性格卻既保守又激進,反映在穿著方面也興趕時髦。

總之,講方言不是一件醜事,念童謠尤其如此。若長沙童謠可以進入幼兒園,讓孩子習得老長沙的口音,這濃濃的鄉音也就有了傳承。


相關焦點

  • 長沙記憶|月亮粑粑,兜裡坐個嗲嗲……
    月亮粑粑趙雷 - 歌手 第5期月亮粑粑兜裡坐個嗲嗲嗲嗲出來買菜兜裡坐個奶奶……對於湖南人來說,這段文字大概帶著語音。本期《世界看湖南》帶你回到兒時長沙的街頭帶你重溫兒時長沙的歌謠01街頭巷尾的吆喝幾十個不同的行當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吆喝聲每一個行當都是長沙人對美好生活的努力每一種吆喝聲都寄託著手藝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變遷 產業發展記憶裡的吆喝聲也逐漸遠去
  • 問了100個老南京人,這些快失傳的童謠終於找到了!
    現在能用南京話念童謠的人少了,就連童謠本身也很少有人提及,幾周前,我們發了一篇老南京兒時的童謠,網友們在後臺炸開了鍋,於是,小編又採訪了100位老南京人,那些兒時朗朗上口的話語再次重現 ,聽上去親切無比,你都還記得嗎?
  • 原來童謠不單純
    再加上,日本古時候盛行的一種說法是,一個小孩子的價格和花一匁是一樣的,所以結合歌詞,「花一匁」指的其實是孩子的價格——這是一首描述人口買賣活動的兒歌。這些童謠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奇奇怪怪,仔細一想讓人汗毛倒豎?其實大多數童謠並沒有那麼簡單。
  • 優美動人的英文童謠歌曲,I see the moon
    跟大家分享一首在優美動人的童謠,I see the moon。這首童謠在歐美家喻戶曉,歌詞是一首小詩,簡單通暢,不管是讀起來還是唱起來,都能讓人感到一種優美的韻律。童謠唱法有幾種,我選擇的其實是改編的歌曲,不過內容大致是一樣的。
  • 綿竹人,兒時的經典童謠、順口溜,你還唱得到嗎?
    (小時候有點以貌取人,或者有孩子吃飯嘴上有飯粒就會唱這首童謠)一隊的雞,二隊的鵝,三隊的姑娘兒鏟駱駝,四隊的機子響,五隊的屁兒癢,六隊的拖拖鞋,七隊的…(是不是很熟悉?這段童謠有點小小的粗話,但人人都會。)
  • 童謠--武義新聞網
    □徐鬥齋  童謠包括古今,內分嬰兒童謠,幼兒童謠,童年童謠,遊戲童謠,特殊童謠和近代童謠六部份。歌詞中有加點的字,是因難寫出土話讀的字,只有用土話去讀,否則不押韻。  臭奶(螞蟻)扛扛 利市香香   扛只譜籠(藏書的箱) 扛只箱   14.配菜細 做囡婿   配菜粗 扛轎夫 配菜細 做囡婿   15.肩頭當大路   扛轎夫 配菜粗 吃肉吃豆腐 肩頭當大路   16.明年儂我一樣長   毛竹娘 毛竹娘 舊年是儂長   該年是我長 明年儂我一樣長
  • 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從小時候熟練講方言,到學生時代方言夾雜著普通話,再到如今說起方言來磕磕絆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把鄉音丟了,讓我們一起從最初的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說方言的記憶。湖南童謠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餈粑;餈粑跌得井裡,變雜蛤蟆;蛤蟆伸腳,變雜喜鵲;喜鵲上樹,變雜斑鳩;斑鳩咕咕咕,告訴和尚打屁股!
  • 從《小白船》到《兩隻老虎》,童謠怎麼就變「陰樂」了?
    以至於只要這首童謠響起,觀眾們就會意識到劇情走向不妙,無辜的角色將迎來死亡結局,所以《小白船》也被冠上了「陰樂」的名號。作為一代代人口耳相傳、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童謠,風格大多活潑明快、宛轉悠揚。但在國內外的文娛作品中,童謠和洋娃娃、木偶、發條玩具、八音盒等一樣,早已成為懸疑、恐怖故事的常見元素。
  • 垃圾分類創意展 | 原創童謠,有效有趣地認識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創意展 | 原創童謠,有效有趣地認識垃圾分類!>總是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合理的垃圾分類可以減少汙染、節省資源讓孩子學會垃圾分類培養孩子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對垃圾分類意義重大關於垃圾分類東城的小朋友們用童謠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不一樣的
  • 繪本通關密碼:跟著鵝媽媽學童謠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第五頁,主人公小猴在看一本兒歌集,它旁邊坐著一個長得像雞蛋一樣的卡通人物。這個畫面蘊含著特別的意義,該卡通形象名叫Humpty Dumpty,它在英文世界中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按照咔咔媽的觀點,對孩子們來說像《我喜歡書》這樣的繪本是常看常新的,隨著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逐漸增加,很可能每一次翻看都會有新的發現。例如等他們知道超人的概念之後,在下一頁看到小猴披著藍色披風看漫畫書,就明白它是在模仿超人了。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06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黑暗童謠流傳說到黑暗童謠,永遠無法迴避的就是《鵝媽媽童謠集》,它是英國民間童謠集,這些童謠產生的時間跨度有幾百年,是一部不斷在增加完善的童謠集。其中童謠大部分產生於18世紀,早的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故事內容包括幽默故事、遊戲兒歌、字母歌、數字歌、繞口令、動物歌等耳熟能詳的兒歌。
  • 外婆做的蒿子粑粑,有著童年的味道
    對於一個在他鄉漂泊多年的湖南人,長沙成為了地圖上一個小小的標誌,距離我生活的城市有一萬多公裡,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常回家看看,只為了看看家長的老人和享受家中的美食。 蒿子粑粑作為湖南的美食,比起臭豆腐,小龍蝦和辣椒炒肉,它一點也不出名,甚至很少被人提起,但是這個簡單的長沙美食,卻在很多人的心中一點也不簡單,它是無數人童年的一部分。
  • 兩個多小時連接穗長 長沙人的餐桌上粵菜飄香
    記者發現,通過高鐵的連接,長沙成了老廣們最愛去的城市之一;而長沙的居民,也在去過廣東後對粵菜念念不忘,當地的粵菜館越來越紅火了。臭豆腐、小龍蝦、糖油粑粑廣州人最愛國慶遊長沙說到長沙,「臭」名遠揚的網紅打卡點太平街是不能不去的。何謂「臭」名遠揚?
  •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2014-10-27 17:36: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記得小時候,媽媽、奶奶、姥姥把小小的我們摟在懷裡,哄我們入睡的時候,嘴裡總能念出一串串的民間童謠。  現在,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寶寶,這些「文化遺產」當然要發揚光大啦!那些兒時溫馨的記憶,伴我們孩提時代枕邊的好聽童謠,現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了。  這裡我匯報一下我哄兒子睡覺時念的童謠,另外還有一些我上學時小朋友之間傳的歌謠!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不妨來借鑑一下。  1.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小時候,透過長輩的口頭唱念,配合遊戲,在快樂的氣氛中,除了將這些活潑的曲調,詼諧的歌詞,輕鬆的節奏植入記憶之外,更在歌謠裡認識到最初的世界和基本的規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本冊收錄的英語傳統兒歌和手指遊戲達73種之多,通過這本書,您的小孩能學會數字和英文字母……」《歐美經典兒歌》不僅有圖書,還配有光碟,這些外國兒童熟悉的外文童謠在中國也受到了追捧,在當當網上,該書獲得的評論高達7000餘條,在所有童謠類讀物中高居榜首。
  • 我的童謠記憶(上)
    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以適合兒童接受、傳唱為特點,大多數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個觀點。」作者認為,兒歌、童謠是成年人、文學家為兒童創作個、適宜兒童接受搭傳唱個兒童文學作品,好像兒童傳唱兒歌、童謠,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搭義務。讓兒歌、童謠蒙上政治色彩,增加了兒童個社會責任。
  • 原來長沙人還喜愛這些有趣的運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長沙吃喝玩樂,ID:vipchangsh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長沙人閒不住的性格在喜愛從事各種運動上便可窺見一二除了常規的跑步和健身器械馬術、劍道、泰拳、攀巖...
  • 【坐著高鐵看中國】兩個多小時連接穗長 長沙人的餐桌上粵菜飄香
    記者發現,通過高鐵的連接,長沙成了老廣們最愛去的城市之一;而長沙的居民,也在去過廣東後對粵菜念念不忘,當地的粵菜館越來越紅火了。臭豆腐、小龍蝦、糖油粑粑廣州人最愛國慶遊長沙說到長沙,「臭」名遠揚的網紅打卡點太平街是不能不去的。何謂「臭」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