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記憶|月亮粑粑,兜裡坐個嗲嗲……

2021-01-09 湖南國際頻道

月亮粑粑趙雷 - 歌手 第5期

月亮粑粑

兜裡坐個嗲嗲

嗲嗲出來買菜

兜裡坐個奶奶

……

對於湖南人來說,這段文字大概帶著語音。

本期《世界看湖南》

帶你回到兒時長沙的街頭

帶你重溫兒時長沙的歌謠

01

街頭巷尾的吆喝

幾十個不同的行當

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吆喝聲

每一個行當都是長沙人對美好生活的努力

每一種吆喝聲都寄託著手藝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隨著時代的發展

行業變遷 產業發展

記憶裡的吆喝聲也逐漸遠去

就在吆喝聲慢慢消失之時

藝術家伍仁斌出現了

他主動地收集起了街頭巷尾的吆喝聲

以前沒錢 他就用筆記下來 再自己練習

條件好了 就置備起錄音機 記錄一聲聲吆喝

近40年來

他把收集和保護吆喝聲當作責任

主動當起了文化的守護人

承擔起了這一份責任

讓這份老長沙的珍貴記憶

不至於在時間的浪潮中被越推越遠……

為了這吆喝聲得以繼續流傳

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存檔的錄音帶中

作為藝術家的他開始進行新的創作

自己填詞 自己編曲 自己組織

帶著家鄉的情 家鄉的音

一首首吆喝的大合唱隨之而出

走出了本子 走出了收音機

又一次回到了長沙的大街小巷

「這是一筆文化

這不是個人資產

這是屬於我們長沙的

一筆不能忘記的厚重文化遺產」

伍仁斌這樣說道

02

孩提時代的歌謠

「羞羞羞,刮豬油,熬白菜,放醬油」

「磨子磨,割子割,鏟子鏟,螞蟻子上山摳手板」

「點蟲蟲,蟲蟲飛,上山捉一對」

……

如果說老長沙的吆喝

蘊藏著大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那麼孩提時代的快樂

大概就藏在那一首首耳熟能詳的長沙童謠裡

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蔡穎強

每次在童謠裡找到一個引子

就會花時間去找老人還原文字裡唱到的場景

有的童謠 一找就是快一年

他用一支筆

繪製著所有收集來的長沙童謠

通過簡易而富有色彩的畫作

展現出童謠的意境

把童年畫給大家「聽」

他將這一切作品

都視作回憶的珍寶

童謠或許是每人心中關於音樂最初的記憶

是襁褓裡母親的吟唱

是孩童時與玩伴的嬉笑

是上學路上 放學途中的歌謠

是無法忘卻的童年時光

簡單的旋律與文字裡

滿載著童年的色彩

收集童謠的同時

非遺傳承人的身份

也讓蔡穎強思考起了童謠的未來

他選擇性的將一些

經典的童謠作品進行創作

通過文創衍生品

為童謠文化謀求未來

▲圖為蔡穎強在進行創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富含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風格。

吆喝、童謠其實都是一種民間文學作品,是歷朝歷代長沙人民口口相傳的精神財富,不應該無聲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保護、創新的隊伍裡,讓這些長沙記憶歷久彌新。

從熟悉到陌生

從陌生到習慣

不管你在長沙生活多久

這座城市啊

永遠值得你用一生去感受

——《長沙記憶》

聽著小販的吆喝

哼著舊時的童謠

思緒似乎又飄回了從前慢悠悠的長沙街頭

曾聽著童謠入睡的你,還記得那些朗朗上口的文字和曲調嗎?快來評論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長沙記憶吧!

湖南山水人文/湖南經濟發展/湖湘精神

全面反映湖南兩型社會建設豐碩成果

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

湖南國際頻道湖湘文化帶紀實性外宣窗口欄目

每周四18:20

世界看湖南,越看越好看!

監製/任帥

主編/黎晶

文案/湯雅雯 丁維理(實習)

編輯/湯雅雯 丁維理(實習)

相關焦點

  • 這些被逐漸遺忘的老長沙童謠,與《月亮粑粑》一樣有趣
    > 「現在的天再藍,也冇得那個時候藍」,坐在開福區瀏陽河畔的茶室內,長沙童謠收集、傳承人蔡穎強言道。不過,對於大部分童謠來說,提及的地名還在,描繪的社會風情還留存在生於60年代的一批人記憶裡。那首「六月裡天氣熱,扇子借不得」的老長沙,「糖粒子多的五一路」,「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除了一口濃重的湘音與童趣之外,分門別類的童謠也可以梳理出語言遊戲背後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古湘語的綿密意味。
  • 外婆做的蒿子粑粑,有著童年的味道
    對於一個在他鄉漂泊多年的湖南人,長沙成為了地圖上一個小小的標誌,距離我生活的城市有一萬多公裡,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常回家看看,只為了看看家長的老人和享受家中的美食。 蒿子粑粑作為湖南的美食,比起臭豆腐,小龍蝦和辣椒炒肉,它一點也不出名,甚至很少被人提起,但是這個簡單的長沙美食,卻在很多人的心中一點也不簡單,它是無數人童年的一部分。
  • 把摺疊椅揣在兜裡,輕鬆承重200斤,出門想坐就坐
    買過或者站票的的人深有體會,十幾二十個小時的車程,一直站著,一般人是真的扛不住。有個小摺疊椅帶在身邊,找個空地兒坐下打個盹,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出門自駕野營、戶外垂釣,公園散步、徒步旅行等,總是有個時間點想坐一坐,特別是野營和垂釣,而帶上一般的椅子,非常的不方便,佔地方不說,還容易忘記。
  • 皖南特產:三月裡的蒿子粑粑
    作者:思南微信號:northcold2018(皖南風物錄)蒿子是個好東西,味道好聞,也好吃。爛煮春風三月初,皖南田間透青了,艾蒿遍地,到了吃蒿子粑粑的時候了。挎上竹籃,埋首壟間,小手一掐,蒿首便斷,捏在手心,一次要掐十根左右的艾蒿,才一把扔進竹籃裡。做一次蒿子粑粑需半籃子艾蒿,我跟家姐需一兩個時辰。
  • 寫月亮的詩句,哪個最能撩撥到你?
    莎士比亞、泰戈爾、波德萊爾、紀伯倫、梭羅、王爾德精選集《外國經典詩集》口袋本 點擊圖片購買14《月亮粑粑》@靈靈漆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餈粑,瓦特看,當時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結果都一樣;看,當時的月亮,一夜之間,化做今天的陽光。19海子@淼淼我們把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20 餘秀華@清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它又一次動了凡心。
  • 這裡的網紅地,綠皮火車開進龍蝦館,坐上時光機穿越回民國時代
    你看,隨便說三樣,就有個相同,這緣分,著實讓人感嘆。武漢的小龍蝦起源於湖北潛江,歷經市場和吃貨的雙重檢驗,這些年是越來越火,越來越受歡迎。而對長沙小龍蝦的了解,更多的來自芒果臺那些著名的娛樂節目和知名娛樂主持們。
  • 兩個多小時連接穗長 長沙人的餐桌上粵菜飄香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 李志文從廣州坐高鐵,沿京廣線一路向北,經過的第一個省會城市便是長沙。國慶期間,記者專程來到長沙,一探這個上半年GDP增速(2.2%)在全國17個萬億級城市中排名並列第一網紅城市。
  • "聽月亮的女孩"走上舞臺 在長沙音樂廳內放飛夢想
    圖片均由 胡冰 攝)  星辰在線6月1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劉佳)在長沙,有一位小女孩名叫慧玲,天生失明的她從未見過星星和月亮,但無意間接觸到鋼琴,她在琴聲中看到了聽到了水聲、「看」到了月亮、聞到了茶香……  昨晚長沙音樂廳的演出,或許算不上最高規格,但一定是最有愛的演出。
  • 在湖南益陽,蒿子粑粑,是益陽人愛吃的清明特色美食!
    在湖南益陽,蒿子粑粑,是益陽人愛吃的清明特色美食。從你的筷子接觸到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將永遠在你回憶裡佔據舌尖心頭的一席之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至,正值蒿子飄香季節,菜市場新鮮蒿子隨處可見,街頭的蒿子粑粑吆喝聲此起彼伏。蒿子粑粑是益陽民間非常流行的一種特色美食。
  • 研究袋熊粑粑、人肉營養……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又要來了
    原創 見文末 果殼每年真·諾貝爾獎頒獎前,都會有個假·諾貝爾獎的頒獎。在國內,我們把它叫做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由馬克·亞伯拉罕(Marc Abrahams)在1991年創立,當時是「第1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到了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9月17日,我們迎來的就是「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2020年果殼獲得了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中國區的獨家合作,這是搞笑諾貝爾獎首次與中國機構有正式官方合作(鼓掌)。
  • 春暖花開野蒿香,蒿子粑粑你吃了嗎?
    清明節前後,是吃蒿子粑粑最好的時節。蒿子粑粑是存在於江淮人家唇齒間、味蕾裡,回憶綿長的家鄉風味。蒿子是屬於春天的,我總覺得它散發著一種很醒目很提神的清香。以前我以為只有鄉下才會有,後來在城市的一些公園裡,路邊也發現了蒿子的存在。春暖花開野蒿香,蒿子粑粑你吃了嗎?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和皖南地區的特產小吃。
  • 【坐著高鐵看中國】兩個多小時連接穗長 長沙人的餐桌上粵菜飄香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 李志文從廣州坐高鐵,沿京廣線一路向北,經過的第一個省會城市便是長沙。國慶期間,記者專程來到長沙,一探這個上半年GDP增速(2.2%)在全國17個萬億級城市中排名並列第一網紅城市。
  • 長沙有什麼好吃的?第五個讓吃貨們連連稱讚
    一提到長沙什麼小吃最有特色,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想必是臭豆腐吧!長沙的臭豆腐都是用大豆做的,應該在當地特製的鹽水中浸泡十五天左右,然後用茶油小火油炸,完成後,加入適量的芝麻油和各種調味品就可以了。外焦裡嫩,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在長沙十分受歡迎。
  • 研究袋熊粑粑、人肉營養……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又要來啦
    袋熊為什麼拉方粑粑2019年獲獎研究:我們知道了為什麼袋熊拉的粑粑是方的。你肯定見過條形的粑粑,可能見過坨狀顆粒狀的粑粑,但你很可能沒見過袋熊拉的方粑粑。這個研究解剖了兩隻因為車禍喪生的袋熊,發現袋熊腸道的截面是四稜狀的,其中四個角彈性較小,在充盈的時候只能發生20%的形變,而它們中間的部分可以發生75%的形變,把粑粑擠成了方形。原來真的不是袋熊拉完後自己捏的。
  • 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從小時候熟練講方言,到學生時代方言夾雜著普通話,再到如今說起方言來磕磕絆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把鄉音丟了,讓我們一起從最初的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說方言的記憶。安徽童謠哥漢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馬你搭個好花屋;妹呀妹,你莫惹,我馬你勤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檢碗,房裡搜頭郎插花,左一插,又一插,中刊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蛾,一肩飛到二郎河
  • 小到可以裝兜裡,體重200斤坐不壞,夠結實
    畢竟誰出門隨身帶一把又沉又大的椅子呢...只能坐在髒髒的地上。類似這種時候還有很多,比如:去河邊垂釣、郊區徒步、戶外燒烤只能蹲著、節假日只買到火車站票。要是隨時隨地都能有把椅子坐下歇歇就太幸福了!小巧到可以直接放兜裡,尺寸堪稱「迷你」,父母出門遛彎帶著都非常方便。今後再遇到搶不到高鐵票的情況,隨身帶上這把小椅子就不用站一路了,隨時拿出來都能休息。喜歡垂釣的小夥伴出門帶的裝備又多又重,而這把椅子淨重才300g,隨身攜帶特別方便,省不少力氣。
  • 「粑粑藝術家」,全球唯一一種拉出來「立方體粑粑」的小萌物!
    說到「粑粑藝術家」,大家可能想到今天的主角可能是屎殼郎,學名叫「蜣螂」,是一種把粑粑推成圓體的昆蟲。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可不是屎殼郎,而是一種拉出來的粑粑就自帶藝術感的澳大利亞特有動物:袋熊。這些已經讓這個物種顯得很特殊,但是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是讓你想像就很驚訝的事,袋熊拉出來的粑粑居然是立方體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拉出來這個藝術形狀粑粑的動物。圓形粑粑很常見,但是這個方形的粑粑就太少見了。難不成袋熊的「小菊花」是方形的?不敢想像!
  • 科學網—月亮從哪邊升起
    > 圖片來源:暱圖網 ■王躍文 從珠海回長沙的飛機上,沒來由地跟同行的女孩說到月亮。黃昏過後,屋裡的燈亮了,看不到月亮。 我們真的把月亮忘記了。 我們忘記了的,又豈止是月亮! 我最刻骨的童年記憶是飢餓,便有許多吃的故事留在腦海裡。記得小時候,偶爾進城吃一碗麵,不小心醬油弄在手指上,絕捨不得洗掉。回家路上,十幾裡地,不停地聞著手指頭。那時候的醬油,怎麼就那麼香呢?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早春時節,對於湘北的人來說,是吃蒿子粑粑的好時節。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