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女生叫美眉,四年級的女生沒人追,五年級的帥哥一大堆,六年級的情書滿天飛。」家住莆田市涵江區陽光家園的程女士告訴筆者,讀三年級的兒子回家掛在嘴邊的一些童謠,內容多是「灰色調」的,但孩子總是說得聲情並茂、十分投入。
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
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筆者為此進行了一番深入探訪。
採訪中,莆田六中、涵江實驗小學等部分中小學的心理教師認為,孩子喜歡唱灰色童謠,其實這也是孩子宣洩不滿、排遣情緒的一種方式。的確,現在的孩子壓力不小,除了考試要爭取高分,「望子成龍」的父母們還要他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於是不少小孩子經常就把「累」和「煩」掛在嘴邊,所以那些搞怪、好玩、順口的童謠特別受生性活潑的孩子喜愛就不足為奇了。同時他們認為,灰色童謠的流行跟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關係,在大眾文化越來越趨向娛樂化的今天,校園永遠都不是一塊與世隔絕的淨土,恰恰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眾所周知,童年的經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在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時候,讓這些帶有「亞文化」性質的灰色童謠佔據他們的心靈,也許今後就可能成為他們的人生哲學。
那麼,該如何對灰色童謠說不呢?涵江區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的李素欽認為,一味地堵和禁是行不通的。其實冷靜思考一下,正是目前優秀童謠的匱乏才為灰色童謠提供了生長空間,所以儘快創作出更多積極、有趣、幽默、精彩的陽光童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素欽告訴筆者,曾經聽一所小學的孩子們傳唱改編過的《常回家看看》:「找點空閒,找點時間,找個朋友,到校園轉轉。帶上球鞋,戴上護腕,套上隊服,到球場玩玩……」像這類童謠健康優美,既創新思維,又倡導健身,就值得學校和社會大力宣揚。
長期在小學從事少先隊工作的涵江實驗小學劉雪幡老師說,今天要影響這些孩子,首先要符合孩子的需求,那些說教意味過濃,缺少童趣的童謠即使很有意義,也很難在孩子中流傳開來,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讓有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思,才能叩開孩子的心扉,佔據他們的心靈。比如她所在學校學生自己創作的環保童謠,就很受孩子們歡迎。「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隨手丟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儘量少用塑膠袋兒;你拍三,我拍三,公共場所不吸菸;你拍四,我拍四,不要到處亂寫字;你拍五,我拍五,多種草木保水土;你拍六,我拍六,廢舊電池要回收;你拍七,我拍七,節約能源要牢記;你拍八,我拍八,垃圾分類靠大家;你拍九,我拍九,花兒好看不亂揪;你拍十,我拍十,環保行動要堅持。」因為朗朗上口,積極有趣,孩子們課間休息時經常會傳唱。
採訪中,筆者還欣喜地了解到,目前涵江區委文明辦和涵江區教育局聯合在全區各中小學、幼兒園中開展優秀童謠徵集活動,鼓勵老師、家長和學生動手創作充滿童真童趣、健康向上、簡潔明快、易於傳唱的童謠,並將其中的佳作收編成書,作為德育讀本分發到各個學校,讓陽光童謠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林亦霞 朱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