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風童謠」裡,讓孩子熱愛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20-12-05 鄒小櫻的亂彈山

作為一位在音樂行業裡服役十數年的從業者,同時也是一位六歲女娃的父親,我日常除了關注當下的發片歌手,也關注兒童音樂領域。我非常認同我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樂評人鄧柯所說,「中國流行音樂的問題其實是音樂教育的問題」。我們當下在流行音樂中碰到的許多問題、產業的先天發育不良等,若能打小建立起科學的音樂發展觀、正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正所謂「音樂從娃娃抓起」,許多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我正在上音樂課的女兒)

在當前的兒童音樂市場中,我們往往更重視以鋼琴為代表的技能類器樂學習訓練,雖也有「一切從孩子出發」的奧爾夫教學法近年開始受到重視,但也屬方興未艾。對於家長來說,「給孩子們聽什麼樣的歌」仍舊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有人說,華語流行音樂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新血,導致了行業的暮靄沉沉;持這種論調的人應該來看看華語兒童音樂市場,孩子們其實沒有那麼愛聽德彪西莫扎特,也沒有那麼愛聽你給他播的《學貓叫》和《大王叫我來巡山》。

論及兒童音樂長期存在內容缺口的癥結,一是資本的趨利性,作為音樂創作和製作者們,去打造那些銷售給青少年(Teenage)的音樂顯然更具投資回報比;另一方面,兒童音樂自有其創作規則和技巧,它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還要有愛孩子的心,它看似低門檻,但門檻是在門裡面的。

有人在逐利,也有人在追逐其他。由中糧福臨門主辦的「我愛唱童謠」迄今已舉辦了三季,今年以「詠經典」為題,探討兒童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我想以其中的這首《小小幸福花》為例,來說明兒童音樂在創作上的幾個要點:

《小小幸福花》選D調,以4/4拍、BPM 70(每分鐘節拍數)作為兒童較易學唱的節奏形態。歌曲開頭為童聲詩朗誦,以漢樂府詩《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作為開篇,以吉他進行和聲伴奏,使用經典的【1-6-4-5】的和聲進行,融合了中國古詩詞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腔調。隨後主歌部分,「我是小小向日葵,清風露雨潤我發芽」選用了「卡農」的和聲進行,營造端莊典雅、但又不失靈動的推進感。副歌部分,則採取了【4-5-3-6-2-5-1】的和聲解決,前面「每天長高一點」所迫切地需要被消融的緊張感,被融化到「就離幸福更近一點」當中。以上,歌曲採用了並不複雜的旋律與和聲設計,音程跨度也並不大,最低為低音A,最高為High D,對於孩子是一個伸手可觸碰的範圍。流行音樂裡可以玩調式、玩各種離調轉調,但對於童謠,我們更傾向制式音樂,讓孩子處於他們熟悉的範式音樂當中,這是兒童音樂寫作的基礎。

(「我愛唱童謠·詠經典」發起的短視頻活動)

在歌詞的部分,《小小幸福花》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著名兒童作家樂多多以代表作「胡小鬧日記」被大家所熟知,作為歌曲的詞作者,為其注入了許多溫暖的情愫在裡面。今年的升級再編版,更是巧妙地化用了漢樂府詩中的名篇,先是以童聲朗誦開篇,「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從園中葵起調,葉片上滾動的露珠在朝陽下熠熠生輝,以此指代充滿了蓬勃生命力的孩童,這是中國傳統詩文中的託物起興的寫法。接下來到了主歌的段落,很自然地落筆到「我是小小向日葵,太陽媽媽照耀著我」,和古詩文產生古今的連接。再到副歌處,從「長高」延展到「健康」和「幸福」,這便是「從興到比」,抒發美好的願望與情感。間奏又回到童聲的吟誦,小朋友們悠悠地念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因為整首歌的基調是陽光雨露,此處則指向秋天的開花結果,這是自然萬物的法則,也避免了讓人生厭的說教意味。

以孩子們所熟知的花鳥魚蟲作為物象,再推導至情感共鳴,這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寫法,也是童謠、民謠裡重要的表現方法之一,《小小幸福花》便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手法。此外,通過「園中葵」的嫁接,讓兩千年前的古韻在現代重放光芒,並在旋律中多用五聲音階的主音,以及編曲中民族樂器的大比重,使得這首歌在呈現了古樸之美,可謂「國風童謠」的創新。

中糧福臨門「我愛唱童謠」活動自2016年創辦,三年以來已唱響全國百餘座城市,得到了全國千萬家庭的響應。第三季主題為「詠經典」,在延續福臨門葵花籽油「親子、幸福、家庭」核心理念的基礎上,融入國學元素,成為這一季的童謠的最大特色,《小小幸福花》所展現的「國風童謠」便是其成果之一。如今,在幼兒園、小學、中學都在開展古詩詞的普及教育,我剛念大班的女兒當然也不例外。讓學齡前的兒童理解每首詩歌的含義或者意境,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孩子依然要讀詩,且在讓孩子讀詩時,我們不需要去刻意去迴避那些看起來字數繁多、題材深奧的部分,我們不需要去進行主觀的節選。我們都是從懵懂的狀態開始的,那就讓經典先在心底埋下一顆種子。過往我們總是會被揪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嘮叨個不停,可實際上,這首詠嘆人生的《長歌行》是如此美麗,「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是多麼欣欣向榮的景象。就讓孩子在《小小幸福花》裡「磨耳朵」吧。

(「我愛唱童謠·詠經典」上的小選手們)

因此,這一季的「我愛唱童謠·詠經典」除了鼓勵有更多的兒童音樂作品湧現之外,它還承擔了另外的一層職能:對中國傳統詩文的傳頌。通過「磨耳朵」的方式,搭載著童謠,把這些不朽的經典種在孩子們的心底。實際上,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佐爾丹,他創立的柯達伊教學法中,本就強調了以本民族民謠素材所整理的童謠、民謠的傳唱。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要建立在民間音樂基礎上,每個民族都有大量的、特別適合用於教學的民間歌曲素材,因為它們具有短小的形式,它們是歷史文化中久經錘鍊的優秀典範。像《長歌行》這樣的漢樂府詩,它來自民間,它最初都以歌謠形式呈現,在以童謠的方式結合後,我們最終目的是引導、促使孩子們熱愛這些最優秀的作品,以及它們中凝聚著我們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詠經典」。

音樂自媒體「亂彈山」

萬馬齊喑的亂世裡,

透過音樂,

我們記錄當下。

相關焦點

  • 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本報記者徐超說起兒童歌曲,人們很快就會想到《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丟手絹》……這些優秀的兒童歌曲曾經伴隨著幾代青少年的成長,但這些畢竟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現在令人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確實太少,以至不少孩子都哼唱著流行歌曲。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本冊收錄的英語傳統兒歌和手指遊戲達73種之多,通過這本書,您的小孩能學會數字和英文字母……」《歐美經典兒歌》不僅有圖書,還配有光碟,這些外國兒童熟悉的外文童謠在中國也受到了追捧,在當當網上,該書獲得的評論高達7000餘條,在所有童謠類讀物中高居榜首。
  •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原標題: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樂夢融   人類等了30年,終於等到了2015年10月21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三部曲《回到未來》中有個情節,主角麥克弗萊和布朗博士乘坐時間旅行車從1985年到達了未來,他們的「目的地」就是2015年10月21日。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 我們人,生活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織中
    上面那個標題中的觀點,也是不記得從哪一本書裡看到。今天想寫文章的時候,就這麼突然的冒出了我的腦海中。想到也許有一些人,並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所以在這裡,要給大家解釋一下。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會為了過去的事情而憂愁,會為了將來做出打算。而和我們類似的動物,只能夠對當下進行反應。被動地接受環境的變化。
  • 過去,現在與未來
    歌詞以孩子和敘述者的二重視角,對於冷峻的現實採取悲觀態度的同時,留下了一句稍存希望的勉勵: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但事實上,這種「改變的世界」正在慢慢到來,我無法評價這種改變的意義,但至少在我的價值取向與情感態度裡,這是值得懷疑的,換到歌詞中的話,大抵便是「我不願意我們改變成這樣的世界,成為我孩子的未來。」   前幾日,公眾號推送了一句簡單的「姑妄言之」,依舊是羅大佑的歌詞。
  • 過去是我們的過去,未來是我們的現在
    所謂青春,和其他的描述不一樣,巫解的《北京蟻族》,展現了另一種顏色。但誰能說,這種簡樸的顏色,不更加貼近真實呢?巫解、崔哲、大馬、老驢、李樂樂、任晴、白藝……在作品裡組成了一個青春旺族,他們統一的特徵是,剛剛在這座城市中起步。他們都是沒有什麼背景的人物,起點都低,都有過大學的教育背景,都希望在最大的都市立足,甚至發達起來。
  • 靈芝:「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靈芝的心靈舞蹈成長營,ID:lzwd2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01有時候,那些樸實的道理因為太過於耳熟能詳,而常常被我們忽略在李笑來老師的課程裡,有一個概念關於「過去」「現在」「未來」在我的排序裡,未來>現在>過去02「現在」,是如何而來的?
  • 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存的,意味著我們能回到過去也能前往未來?
    ,而未來像是一張白紙,什麼都可能發生,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模糊了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他曾說過,過去,現在跟未來的差別只是我們頑固堅持的幻覺。當然,我們無法一次看到整塊宇宙,我們感受到的宇宙是一片片的「現在」,位於它後面的蛋糕是「過去」,位於它前面的蛋糕就是「未來」。而每個觀測者都有各自切蛋糕的方法,如果把蛋糕切成過去,現在跟未來,那把刀就是他們的「現在」,每個人的「這裡」都不一樣,同理,每個人的「現在」也不一樣,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各自有一片獨特的「現在」。
  • 日照:「童謠爺爺」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獲獎證書在日照,提起「童謠爺爺」安鬱運沒有不拍手稱讚的,耄耋之年,身患癌症,卻一直致力於為未成年人創作「綠色童謠」。30多年間,創作220餘首童謠,用愛心和執著點亮孩子們的心燈,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 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群中發出一片歡呼:「現在出來了,太陽現在出來了!」 這裡的「現在」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1.5億千米,光速為30萬千米/秒,太陽發出的光需要約8分鐘才能到達地球。這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第一束太陽光,是太陽在8分鐘前發出的,我們的「現在」,已成為太陽的過去。
  • 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一篇想寫一點思考和感悟:我們的人生不要做拉磨的驢.過去的經歷總是有讓人值得回味的.酸甜苦辣讓我們的生活有了五顏六色.未來可期,總有目標和期望,而現在當下,卻總被我們忽略.拋開物理學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時間只是一種運動,我們眼裡的時間是那個牆上的鐘表而已,過去和未來都一樣是虛空不可觸摸,只有當下現在的每一秒鐘才是能感受的到.
  • 過去 現在 未來根本不存在
    幸福頻率空間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什麼叫過去 現在 未來根本不存在呢?當你說過去的時候,就已經是現在了 當你說現在的時候,現在就已經成為了過去 假如現在把你腦袋裡的記憶全部抹掉 失憶了 還有痛苦快樂嗎?還有困惑嗎?假如你失憶了 然後見到你老公 還會有過去這些情緒嗎?
  • 美圖秀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現在美圖做社交也是有很多優勢和機會,因為美本身就有很大的社交屬性,美好的圖片是天然的社交入口。美圖有4.5億的月活用戶都非常年輕、熱愛潮流,他們有相同的價值觀,這也是構建興趣社區的基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國社會的消費升級,因為分享精緻生活成為了一個新的需求,大家在這樣的圈子裡互相交流,社交氛圍和現有的平臺有很大的不同。
  • 2019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該怎麼活?
    看到的一瞬間內心五味雜全,不知不覺自己已經三十歲了,回首過去自己這三十年的生涯,磕磕絆絆有哭有笑三十歲的人了還老是讓身邊的一群人為自己擔心,惦記。天冷了的時候父母總會打電話一遍又一遍地交代穿厚點別著涼了,在外邊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吃喝上別省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要有一個好身體,父母身體不舒服從來不在電話裡說,只是偶爾打電話聽到極力壓制的咳嗦聲才會詢問。
  • 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一起堅守一起創造!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就像是一部行走的照相機、錄影機。但是,這些記載中的東西都只能是在我們的腦海裡,它可以去訴說去記載。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去複製,去重演。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主角,我們自己的主角。我們都經歷了過去,我們還過著現在,同時我們還一直在幻想著我們未來。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小時候,透過長輩的口頭唱念,配合遊戲,在快樂的氣氛中,除了將這些活潑的曲調,詼諧的歌詞,輕鬆的節奏植入記憶之外,更在歌謠裡認識到最初的世界和基本的規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
  • 西格夫裡.薩松: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即可免費領取52本精讀好書主播|雲公子/聆旋開始語:西格夫裡·薩松是英國近代著名的反戰詩人及小說家。他出生於倫敦的上流社會家庭,曾就讀於劍橋大學,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自願參軍,並在一戰的戰場上表現英勇,屢建功勳。
  • 【關注】「恐怖童謠」,藏在課外讀物裡的「大灰狼」
    而在圖書市場,恐怖、驚悚題材的書籍和兒童書籍一起擺放在書店中,再次引發家長們的擔心。讀者周女士表示,每本圖書在封底上都有上架建議,其實就是簡單圖書分類,家長很容易甄別是不是童書,「但由於閱歷所限,孩子自己買書的話,可能比較容易受『童謠』二字誤導」。
  • 並沒有什麼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來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唯有當心分別時,過去,現在未來才出現了。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也沒有什麼事情會發生在未來,一切只是存在,僅僅只是存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微小的範圍,行使一點有限的選擇,但無論如何選擇,這一切已然存在。我們活著,到底該追求什麼?要追求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