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在音樂行業裡服役十數年的從業者,同時也是一位六歲女娃的父親,我日常除了關注當下的發片歌手,也關注兒童音樂領域。我非常認同我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樂評人鄧柯所說,「中國流行音樂的問題其實是音樂教育的問題」。我們當下在流行音樂中碰到的許多問題、產業的先天發育不良等,若能打小建立起科學的音樂發展觀、正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正所謂「音樂從娃娃抓起」,許多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我正在上音樂課的女兒)
在當前的兒童音樂市場中,我們往往更重視以鋼琴為代表的技能類器樂學習訓練,雖也有「一切從孩子出發」的奧爾夫教學法近年開始受到重視,但也屬方興未艾。對於家長來說,「給孩子們聽什麼樣的歌」仍舊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有人說,華語流行音樂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新血,導致了行業的暮靄沉沉;持這種論調的人應該來看看華語兒童音樂市場,孩子們其實沒有那麼愛聽德彪西莫扎特,也沒有那麼愛聽你給他播的《學貓叫》和《大王叫我來巡山》。
論及兒童音樂長期存在內容缺口的癥結,一是資本的趨利性,作為音樂創作和製作者們,去打造那些銷售給青少年(Teenage)的音樂顯然更具投資回報比;另一方面,兒童音樂自有其創作規則和技巧,它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還要有愛孩子的心,它看似低門檻,但門檻是在門裡面的。
有人在逐利,也有人在追逐其他。由中糧福臨門主辦的「我愛唱童謠」迄今已舉辦了三季,今年以「詠經典」為題,探討兒童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我想以其中的這首《小小幸福花》為例,來說明兒童音樂在創作上的幾個要點:
《小小幸福花》選D調,以4/4拍、BPM 70(每分鐘節拍數)作為兒童較易學唱的節奏形態。歌曲開頭為童聲詩朗誦,以漢樂府詩《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作為開篇,以吉他進行和聲伴奏,使用經典的【1-6-4-5】的和聲進行,融合了中國古詩詞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腔調。隨後主歌部分,「我是小小向日葵,清風露雨潤我發芽」選用了「卡農」的和聲進行,營造端莊典雅、但又不失靈動的推進感。副歌部分,則採取了【4-5-3-6-2-5-1】的和聲解決,前面「每天長高一點」所迫切地需要被消融的緊張感,被融化到「就離幸福更近一點」當中。以上,歌曲採用了並不複雜的旋律與和聲設計,音程跨度也並不大,最低為低音A,最高為High D,對於孩子是一個伸手可觸碰的範圍。流行音樂裡可以玩調式、玩各種離調轉調,但對於童謠,我們更傾向制式音樂,讓孩子處於他們熟悉的範式音樂當中,這是兒童音樂寫作的基礎。
(「我愛唱童謠·詠經典」發起的短視頻活動)
在歌詞的部分,《小小幸福花》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著名兒童作家樂多多以代表作「胡小鬧日記」被大家所熟知,作為歌曲的詞作者,為其注入了許多溫暖的情愫在裡面。今年的升級再編版,更是巧妙地化用了漢樂府詩中的名篇,先是以童聲朗誦開篇,「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從園中葵起調,葉片上滾動的露珠在朝陽下熠熠生輝,以此指代充滿了蓬勃生命力的孩童,這是中國傳統詩文中的託物起興的寫法。接下來到了主歌的段落,很自然地落筆到「我是小小向日葵,太陽媽媽照耀著我」,和古詩文產生古今的連接。再到副歌處,從「長高」延展到「健康」和「幸福」,這便是「從興到比」,抒發美好的願望與情感。間奏又回到童聲的吟誦,小朋友們悠悠地念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因為整首歌的基調是陽光雨露,此處則指向秋天的開花結果,這是自然萬物的法則,也避免了讓人生厭的說教意味。
以孩子們所熟知的花鳥魚蟲作為物象,再推導至情感共鳴,這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寫法,也是童謠、民謠裡重要的表現方法之一,《小小幸福花》便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手法。此外,通過「園中葵」的嫁接,讓兩千年前的古韻在現代重放光芒,並在旋律中多用五聲音階的主音,以及編曲中民族樂器的大比重,使得這首歌在呈現了古樸之美,可謂「國風童謠」的創新。
中糧福臨門「我愛唱童謠」活動自2016年創辦,三年以來已唱響全國百餘座城市,得到了全國千萬家庭的響應。第三季主題為「詠經典」,在延續福臨門葵花籽油「親子、幸福、家庭」核心理念的基礎上,融入國學元素,成為這一季的童謠的最大特色,《小小幸福花》所展現的「國風童謠」便是其成果之一。如今,在幼兒園、小學、中學都在開展古詩詞的普及教育,我剛念大班的女兒當然也不例外。讓學齡前的兒童理解每首詩歌的含義或者意境,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孩子依然要讀詩,且在讓孩子讀詩時,我們不需要去刻意去迴避那些看起來字數繁多、題材深奧的部分,我們不需要去進行主觀的節選。我們都是從懵懂的狀態開始的,那就讓經典先在心底埋下一顆種子。過往我們總是會被揪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嘮叨個不停,可實際上,這首詠嘆人生的《長歌行》是如此美麗,「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是多麼欣欣向榮的景象。就讓孩子在《小小幸福花》裡「磨耳朵」吧。
(「我愛唱童謠·詠經典」上的小選手們)
因此,這一季的「我愛唱童謠·詠經典」除了鼓勵有更多的兒童音樂作品湧現之外,它還承擔了另外的一層職能:對中國傳統詩文的傳頌。通過「磨耳朵」的方式,搭載著童謠,把這些不朽的經典種在孩子們的心底。實際上,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佐爾丹,他創立的柯達伊教學法中,本就強調了以本民族民謠素材所整理的童謠、民謠的傳唱。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要建立在民間音樂基礎上,每個民族都有大量的、特別適合用於教學的民間歌曲素材,因為它們具有短小的形式,它們是歷史文化中久經錘鍊的優秀典範。像《長歌行》這樣的漢樂府詩,它來自民間,它最初都以歌謠形式呈現,在以童謠的方式結合後,我們最終目的是引導、促使孩子們熱愛這些最優秀的作品,以及它們中凝聚著我們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詠經典」。
音樂自媒體「亂彈山」
萬馬齊喑的亂世裡,
透過音樂,
我們記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