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桂林孩子流行「灰色童謠」(圖)

2020-12-07 搜狐網
 
崇善小學的學生們在為參加「六一」合唱比賽進行排練。

  本報記者徐超說起兒童歌曲,人們很快就會想到《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丟手絹》……這些優秀的兒童歌曲曾經伴隨著幾代青少年的成長,但這些畢竟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現在令人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確實太少,以至不少孩子都哼唱著流行歌曲。當流行歌曲、「灰色童謠」或調侃、或揶揄、或嘲諷、或宣洩的歌詞盛行於孩子們之中時,我們是否懷念逝去的童年,而憂心於孩子「沒有歌唱」的尷尬?究竟是現在的兒歌少了?還是兒童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因為流行所以喜歡

  唱兒歌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教育活動,但兒童不唱兒童歌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5月29日上午11時30分,記者途經樂群路,看到六名小學生唱著時下流行的歌曲,男孩子對著女孩子高唱《愛我還是他》,發出陣陣笑聲。天真稚嫩的面孔與成人的流行歌曲顯得相當不協調。記者問其中一名學生為什麼不唱兒童歌曲,他回答說:「老師課堂上教的,歌詞太土,節奏也不好!平時聽到的都是這些流行歌,我們不唱這個唱什麼?」

  30日下午4時左右正是下課時間,在崇善小學校園內,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問他們平時在學校裡唱什麼歌。其中有7人都表示愛唱流行歌曲。

  三年級的一名男生曾思翰說:「我現在一般都唱流行歌曲,象周杰倫、林俊傑的歌我都喜歡。節奏感強,很容易上口,學起來快。其實很多歌曲是什麼意思我也不是完全明白。」

  另一名女生柳映竹告訴記者,班裡很多同學都愛唱流行歌,特別是《喜唰唰》這首歌,幾乎人人都會。她自己也很喜歡唱流行歌曲,像《不想長大》、《不得不愛》等。

  來到高年級教學樓,3名男生正在哼著流行歌曲。為什麼不唱課本裡的歌?對記者的提問,3個孩子一致回答「不好聽!」。還有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愛唱流行歌曲是因為受家長的影響,父母在家天天聽,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學會了。

  記者在位於金雞路的匯通小學和小星星幼兒園採訪中發現,部分農村的孩子也喜歡唱流行歌曲,但多數人還是更喜歡唱兒童歌曲。

  採訪中,很多小學生認為唱流行歌代表著時尚,,而幼兒園的孩子往往被流行歌曲簡單、活潑的旋律吸引,它們易記易學,比老師教的兒歌好聽、好學得多。

  「灰色童謠」也很流行

  「女生幾回頭,嚇死路邊一頭牛。」「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在記者採訪的孩子中,十個裡面有五個都能隨口背出一兩首這樣的童謠。

  據了解,此類校園童謠大體可以分為:改編自唐詩宋詞、改編流行歌曲和網絡串燒而形成的打油詩。在寧遠小學校園內,四年級的一名男生程程一口氣唱出好幾首「灰色童謠」:「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洩一通……」。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唱這些「童謠」時,他說:「不會童謠就會被同學看扁,顯得很老土!」採訪中,六年級的3名學生對記者說,他們喜歡這些「灰色童謠」主要是因為其內容「好玩、搞笑、流行、順口、時髦」。而現有的一些童謠都是過去那些傳統的童謠,很老套,要不就是很說教,大家不願傳唱。

  音像店兒歌童謠少人問津

  記者調查發現,在依仁路,中山中路,解放東路等繁華路段,音像店、商店裡播放的全是時下的流行歌曲。

  依仁路一家音像店的老闆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來像周杰倫、蔡依林等一些港臺明星的專緝賣得特別火,有時一天能賣出10多張,還有不少網絡歌曲也十分暢銷。購買者基本都是學生,其中三分之一是小學生。在店內,記者採訪了一名正在選購歌碟的5年級小學生。記者問他:「這些歌適合你們唱嗎?」他笑道:「我就是覺得好玩兒,也沒想合不合適。」

  記者走訪了市中心多家音像店裡,發現眼下能找到的少兒歌曲「資料」大多是包裝不一、內容重複的「兒歌大聯唱」之類的光碟或磁帶。學生們反映這類資料歌曲陳舊,音樂呆板、編曲落伍單調,根本沒什麼吸引力。

  家長看法褒貶不一

  針對孩子們高唱成人流行歌曲的現象,記者採訪了一些家長,家長們的看法可謂褒貶不一。兒子還在上學前班的劉先生說,由於收聽、接觸流行歌曲的渠道多而廣,要杜絕孩子們唱流行歌曲是不可能的。孩子們熱衷唱流行歌,往往只是覺得歌曲旋律好聽,對於歌曲內涵也不是很理解。劉先生表示,這種現象還需要教育專家和各方面多下功夫,對孩子們選唱的流行歌曲進行過濾和引導。

  女兒在中華路小學讀三年級的傅女士認為,流行歌曲多數內容以情愛為主,小學生現在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階段,總是表現失戀、單戀的流行歌肯定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尤其一些流行歌曲過分宣揚自我、具有強烈的自戀和排他色彩,孩子唱多了難免會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或許比「愛情」更危險。

  一位學生家長虞先生說起學生唱歌的事,簡直有點義憤填膺。他說,兒子讀小學5年級,就是唱些「不三不四」的歌,他多次出來為兒子「找歌」,就是沒有合適的,像《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意境多好,多催人奮進。

  也有個別家長認為,自己孩子能唱這麼多流行歌曲,也是一項「特長」,唱什麼樣的歌曲無所謂。一位姓蒙的家長對記者說:「我的孩子在家的時候經常唱流行歌曲,在家庭聚會上也為大家演唱這些歌曲,朗朗上口,也不錯啊。再說,現在還有什麼歌曲能讓他們唱。我認為光唱唱這些歌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什麼不利的影響。」

  兒童歌曲呼喚與時俱進

  崇善小學三年級一班的班主任何老師認為,孩子愛唱流行歌與現在的環境有關,隨著影視、網絡的發展,孩子們受到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路邊的音像店也會向他們灌輸最流行的歌曲,想不聽都難。一些經典的兒歌,由於時代的原因,現在的孩子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據了解,目前該校每周都有2節音樂課,採用了新教材,裡面的內容有一些改動,添加了一些新歌,但是歌曲還是老歌佔的比例較大。

  匯通小學的陶校長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指出,流行歌曲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流行歌曲也有一些內容活潑向上、勵志健康的曲目。只要教師精心篩選過濾,不少流行歌曲還是可以「登課堂之雅」的。比如像《吉祥三寶》這首歌,演繹了一個幸福家庭的和諧溫馨,純淨的童聲、輕快的旋律讓孩子們很快就記住了它。這樣的流行歌曲作為學生音樂課的選唱曲目也未嘗不可,是一種有益的課堂補充。

  廣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許燕副教授表示,兒歌與孩子的生活比較接近,短小精巧,又壓韻,很容易被兒童接受,對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有特別的意義。此外,兒歌中許多都有明顯的教育意義,對兒童增長知識、啟發智慧和想像、培養品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副教授認為,孩子們不喜歡唱兒歌主要原因是由於時代的變化造成的。現在學生們所知道的兒童歌曲幾乎都是過去流傳下來的老歌,在歌詞和旋律方面都延續過去的內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兒歌多數還保留在現在的課材中。與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比較,課材上的歌曲確實是單調枯燥了,太不「與時俱進」了。現在適合孩子們唱的少兒歌曲確實太少,新創作的歌曲儘管數量可觀,但大多不上口、不流行,很多是應景應時之作。

  兒歌童謠缺少有特色的作品,要改變這種現狀,應更重視兒童歌曲的創作,給予一定的扶持。同時還需要學校、社會的積極配合。改革目前的音樂教學,讓更多的優秀童謠、歌曲能夠走進課堂;就創作者而言,要熱愛兒童歌曲的創作工作,並經常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汲取靈感和養料,創作符合他們特點的「流行歌」;就社會而言,各方面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讓優秀兒童歌曲「流行」起來。

相關焦點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毛毛蟲童書館發起人、兒童閱讀推廣人郭驊說,有些童謠是孩子們自編自唱的,有些則是大人創作的。  當下的童謠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我們的調查首先從圖書銷售榜開始。  《歐美經典兒歌》受到家長青睞絕非偶然,在讀者回饋中,凡是外國童謠,獲得的評論往往更多,其中《我的第一本英語兒歌書》獲得評論5000餘條,而國外童謠書《動動手指唱兒歌》也有近4000條評論。  據統計,當當網童謠圖書的評論排行,至少前5位都被外國童謠所佔據。與此同時,從銷量排行來看,外國童謠也火過本國童謠,在當當網前20名銷售排行中,有11種是外國童謠。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女生叫美眉,四年級的女生沒人追,五年級的帥哥一大堆,六年級的情書滿天飛。」家住莆田市涵江區陽光家園的程女士告訴筆者,讀三年級的兒子回家掛在嘴邊的一些童謠,內容多是「灰色調」的,但孩子總是說得聲情並茂、十分投入。
  •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2014-10-11 09:24:3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兔子乖乖
  • 「另類童謠」只是順口溜而已
    巴山雨  目前在寧波小學生中很流行根據唐詩宋詞或流行歌曲「改編」的「另類童謠」,內容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和娛樂各個方面,對此現象,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據21日《寧波日報》報導)  「另類童謠」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全國各地到處都在流行,隨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童謠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儘管這一美學功能是樸素的,卻相當重要。如今,童謠依然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作用。將童謠放到郵票上去表現,其實損失掉不少東西:比如音調、節奏,還有連貫的動作。立體的形式平面化了。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童謠、兒歌,本身應該是歡快、溫馨的,但是總有那麼一些童謠及其背後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本文全長2500字,大約佔用您5分鐘。01《阿姐鼓》一個女孩被獻祭的故事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在我記事的那年離開了家從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 我的童謠記憶(上)
    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以適合兒童接受、傳唱為特點,大多數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個觀點。」作者認為,兒歌、童謠是成年人、文學家為兒童創作個、適宜兒童接受搭傳唱個兒童文學作品,好像兒童傳唱兒歌、童謠,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搭義務。讓兒歌、童謠蒙上政治色彩,增加了兒童個社會責任。
  • 垃圾分類順口溜小口訣簡單 上海垃圾分類兒歌童謠押韻
    為了簡單了解如何垃圾分類,下面小編分享垃圾分類順口溜小口訣還有垃圾分類兒歌童謠。  垃圾分類兒歌童謠簡單押韻  乾濕要分開,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  綠廚廚,黃其其,紅危危,藍寶寶。  可回收,丟藍色,有害垃圾丟紅色。  廚餘垃圾是綠色,其它垃圾用灰色。  垃圾多 ,危害大,分類擺放人人誇。  餐廚垃圾單獨放,有害垃圾,別亂拋。
  • 「隱秘」的兒歌火了:從小唱到大的童謠,背後故事細思極恐
    1951年,《半月》被譯為中文,改名《小白船》,隨後又選入音樂教材,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充滿「桂樹」「白兔」「銀河」等童趣意象的《小白船》背後,竟然暗藏著諸多有關死亡的陰鬱氣息,再結合《隱秘的角落》暗黑的劇情,童年的回憶不禁瑟瑟發抖起來。
  • 新年好兒歌:舊北京春節童謠(二)
    >新年好兒歌:舊北京春節童謠(二)2015-02-09 09:59:1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6、舊北京春節童謠4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 老輩兒的給錢。  10、新年童謠  高粱稈,節節甜, 放鞭炮,過新年, 二十三,買盒煙, 二十四,貼對子, 二十五,扎只虎,  二十六,割塊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扎朵花, 二十九,灌壺酒, 三十兒,趕個年集兒,  初一兒,老頭兒見面亂作揖兒。  11、穿新衣,戴新帽, 敲鑼打鼓放鞭炮, 念著新年童謠, 寶寶們會更開心。
  • 寶寶兒歌童謠,寶寶們去海灘戲水堆沙堡
    寶寶兒歌童謠,寶寶們去海灘戲水堆沙堡 2020-10-04 23:26 來源:寶媽早知道
  • 原來童謠不單純
    這類聽起來怪不對勁的童謠,不僅國內有,國外更多。日本有首叫《かごめかごめ(籠目籠目)》的童謠。這是一首孩子們做遊戲時唱的兒歌,歷史非常久遠,從室町時代一直流傳到現在。這個遊戲叫「小間取」或者「子捕り」,一個小孩做「鬼」,蒙著眼蹲在中間,其他的孩子拉著手圍成圈,邊轉邊唱這首童謠。如果歌唱完時,「鬼」能猜出他背後站著誰,被猜中的人便要接替他的位置。かごめ(籠目)是雙關語,一方面是表示被封閉在籠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說圍住他,不要讓他出來。
  • 《小白船》之外,到底還有多少「細思極恐」的奇怪童謠啊啊啊啊!
    圖:《明星大偵探》綜藝柯南劇場版《迷宮的十字路口》中,皮球歌《丸竹夷》是一首幫助孩子記住京都地名的兒歌,也是最終的破案線索:圖:《名偵探柯南》劇場版當然,把「童謠x謀殺」的故事發揮到極致的,還要數阿加莎·克裡斯蒂。她最有名的作品《無人生還》,將8個素不相識的人放在了同一個海島上。
  • 在「國風童謠」裡,讓孩子熱愛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非常認同我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樂評人鄧柯所說,「中國流行音樂的問題其實是音樂教育的問題」。我們當下在流行音樂中碰到的許多問題、產業的先天發育不良等,若能打小建立起科學的音樂發展觀、正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正所謂「音樂從娃娃抓起」,許多問題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 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兒歌、童謠、順口溜來啦!
    fang 防 yi 疫 當前,正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我市廣大師生積極響應國家、省、市號召,合力共同防範疫情來襲,在寒假期間,許多師生在落實「十個一」項目行動計劃中,紛紛以兒歌
  • 疫情未結束,仍需宅在家,益智的童謠教寶寶唱起來,解悶又益智!
    童謠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念童謠,孩子無論在節奏感、語言、遊戲等等方面都能得到滿足。從孩子出生就可以引入童謠和兒歌了,因為初生的嬰兒,聽覺相當完備,初生嬰兒能用頭與眼睛的移動,表示對來自不同方向聲音的反應。
  • 繪本通關密碼:跟著鵝媽媽學童謠
    這個母牛跨越月亮的情節讓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這首兒歌的另一個名字就叫《The Cow Jumped Over the Moon》。好吧,如果我們再繼續討論繪本和兒歌之間的聯繫,估計已經可以寫一篇專題論文了。 小豬們穿越到《鵝媽媽童謠》中去了,小狗看了哈哈笑,碟子跟著勺子跑。
  • 抖音神曲風靡幼兒園,「10後」的兒歌哪裡找
    而在城區一家幼兒園工作的劉老師最近也發愁,「幼兒園經常要編兒童節目,但每年除了用《讓我們蕩起雙槳》《數鴨子》《蝸牛與黃鸝鳥》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該給孩子們選什麼歌。」   兒童為什麼不唱兒歌了?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們都感嘆唱得響的經典兒歌正越來越少,兒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漸缺失。
  • 記憶:那些年,伴隨膠東農村孩子一起長大的「童謠」
    本文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系列故事,這次的主題是「童謠」,以下是正文——我 的童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度過,沒有電視電腦手機,沒有印著圖畫兒歌的書籍,就是聽見廣播的聲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是拮据的,但小孩們的精神生活一點不單調,除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遊戲外,編唱童謠順口溜是孩子們不自覺的一種口語創作。
  • 日照:「童謠爺爺」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孩子是張白紙,可印正反內容。你要他怎麼發展,就給他相應的影響。」安鬱運說,陪伴孩子成長的童謠應該適合他們。責任感的驅使讓他當場決定,要為孩子們創作新的童謠,不能讓不健康的童謠代代傳唱下去。有的孩子回家後把新的童謠教給父母,啟發了不少家長,讓他們更好的孝老敬老人。「家長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帶動影響家長,成為連環教育,這樣更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從那以後,安鬱運看到了童謠的魅力,也懂得這項工作的意義。童謠《救青蛙》就是根據班裡孩子父母開飯店,以青蛙為食材,兄弟倆偷著救青蛙的故事改編的。「媽納悶 爸窩火 我倆偷笑心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