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2020-12-08 央廣網

  

  

  

  上海、杭州、北京……被稱為「科學網紅」的張辰亮,帶著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轉了一圈,年初回到了北京。各地的讀者見面會上,都能看到他為讀者妙趣橫生地鑑定、解讀古書中的海洋生物。臺下的讀者有老有少,卻因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張辰亮則一副波瀾不驚的沉著樣,面無表情,話語卻暗藏包袱,不時引得讀者捧腹大笑。

  見到張辰亮那天,窗外的寒風仍在樓宇間呼嘯,而他家的客廳內,滿眼蔥鬱的綠植,正和他一起享受午後的暖陽。似能意會綠植心事的張辰亮在我來到前已泡好紅茶,精心備下了茶杯和他的博物故事。

  愛養蟲子的好奇少年

  張辰亮是北京孩子,從小生活在大屯。那時候家附近有工廠,周圍大多是五六層的宿舍板樓,灰牆灰瓦的,沒什麼看頭。

  他最喜歡去姥姥家玩兒。為什麼?因為姥姥家門口唱大戲呀!

  原來姥姥家在十裡堡,那裡有火車道、菜地、河溝、蘆葦。隨便一個地方就是天然的舞臺。這齣戲沒有導演,純粹是大自然的安排,連演員也是即興表演。他翻開磚頭,看到一隻被「拍死」的蜘蛛,伸手一碰它卻跑了,行動極快;他在這裡看到了蝴蝶蛹,滿心歡喜地等待蝴蝶飛出,卻最終發現近100多隻蜂的小幼蟲死在裡面。

  這個自然的世界簡單又神奇,在張辰亮心裡不斷閃耀著光芒。

  張辰亮的母親是學校的數學老師,所以很早就發現了孩子樂於觀察的愛好,並鼓勵他自己尋找答案。學校的圖書館也讓他從更多角度了解這個簡單又神奇的自然界。

  「有一次雨後,我看蜻蜓在水坑裡款款飛旋,不時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點進水草叢中,水面因此擴開一圈圈波紋。我就很想知道蜻蜓在做什麼。」在圖書館翻開昆蟲的少兒讀物才知道,蜻蜓點水就是在產卵,卵直接產入水中或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即水蠆,它常伸出勾狀帶爪鉤的下唇,捕捉水中的蝌蚪為生。

  這是從大人口中不一定能得到的知識。「所以小時候的圖書館就滿足了我對世界的大部分好奇。」這個世界一旦敞開,張辰亮就看到了表面之下隱藏的眾多有趣,它們成為他緊張學習之外的調劑。

  很多成年人都記得小時候常在大樹上爬著的手指大小的綠蟲子,肉肉的,還有著小爪子。男生經常抓起來,用來嚇唬女生。張辰亮也抓過——為了寫觀察筆記。

  「我知道那是天蛾的幼蟲,平時在樹上,掉在地上後會鑽進土裡化蛹,最後成為天蛾飛走。每個階段它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我到現在為止就見過一次那麼美麗的蛻變。」一天,張辰亮逮住了一隻幼蟲,在魚缸里舖上土,幼蟲自然就鑽了進去。

  等再次打開時,眼前的場景讓張辰亮著實震驚了一番:幼蟲的頭部是紅色的,身體是綠色的,透明如翡翠,尾部則呈現為褐色。「那就是天蛾幼蟲正在化蛹的過程。尾部已經完全蛻變,身體正在蛻變,頭部還未發生變化。不同的幼蟲顏色會不一樣,但大概的生長模式都是一樣的。」

  從那之後,家中角落裡開始慢慢出現小昆蟲的幼蟲:磁帶盒裡、魚缸裡、陽臺上,瓢蟲的卵、螳螂的卵、趴在葉子上的蚜蟲……在很短的時間內,各種小昆蟲完成了生長的過程,被張辰亮細細觀察之後,寫入日記,並最終放飛。

  「但小時候還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都是雜亂地知道些小知識,沒有形成體系。」

  隨著觀察和了解的深入,表面上的知識顯然不能滿足這個成績優秀學生的好奇心。

  上高中時,張辰亮找來了大學的普通昆蟲學教材,並在網上找到了「中國昆蟲愛好者」和「大自然社區」兩個論壇。從潛水開始,慢慢地和專業的碩士博士交流,也從他們那裡知道了更專業的知識來源。

  「我之前看的書多是日本學者寫、臺灣學者翻譯、大陸出版。這就存在知識水土不服的問題,比如研究方法,比如命名規則。」有一天,學者們在論壇裡討論鍬甲——一種雄性長大長牙、夾人特別疼的昆蟲。看過照片之後,張辰亮疑惑不解:這不是鍬形蟲嗎?為什麼叫鍬甲呢?

  網友回復他,鍬甲是大陸的叫法。大陸的學者通常以命名規則來體現昆蟲的科屬目等特性。例如鍬甲等名字中帶「甲」的昆蟲,都是鞘翅目的,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是角質,厚且硬,後翅是膜質。「想要了解中國的昆蟲學,就要使用中國的昆蟲學語言,才能和大家進行溝通。」

  為科學打廣告的博物小亮

  大年三十晚上,網友貼出了一張自家檸檬樹的照片,葉子上有著薄厚不均的泥土,同時在微博上喊話《博物》雜誌:我家的檸檬樹怎麼了?

  《博物》雜誌的官方微博在回覆中寫道:「你不給它洗澡,太髒了,髒得出包漿了,包漿變成皮殼,最後皮殼都裂開了,樹說我可算喘口氣兒了。」

  《博物》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子刊,被稱為《中國國家地理》的青春版,主要的閱讀人群就是學生。這個官方微博的管理者就是張辰亮,「博物君」則是網友們對雜誌官方微博的暱稱。

  張辰亮曾經也是《博物》雜誌的忠實讀者,在2004年上高二時還被評選為博物少年進行報導。如今作為這個雜誌官微的管理員,他每天與網友保持著將近2000條的互動,用他的話說,這是為科學打廣告。

  看起來輕鬆,但當時決定做科普時,也有些無奈。2006年,剛上大一的張辰亮就創辦了南京農業大學昆蟲協會,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共同切磋。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時,他選擇了研究半翅目昆蟲,並專注於臭屁蟲的研究。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張辰亮發現科研變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獻、用大眾看不懂的一套語言去寫學術論文。「就我而言,我不希望把一個本來的愛好變得枯燥,所以就選擇了科普。」

  2011年,研究生在讀的張辰亮來到《博物》編輯部實習,接手的第一項任務便是運營當時僅僅2萬粉絲的官方微博。「我當時還在實習,就把這麼重要的任務給我了,所以我很用心。」張辰亮說。

  為了增加微博的親和力,張辰亮一改官微謹小慎微、一臉嚴肅的面孔,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努力「賣萌」。可慢慢的,無話不萌,讓人讀了不斷起雞皮疙瘩。「我覺得官方微博能夠吸引粉絲,應該在於真實。賣萌只是一個人的一個側面,就像我喜歡昆蟲,也只是我的一個側面。一個人不可能每天每一句話都在賣萌,虛假的『親切』再親,最終還是會被人嫌棄。」

  一籌莫展之際,編輯部交代給了這個實習生新的任務:嘗試回答網友發來的提問。跳出窠臼,張辰亮有了明確的方向,開始充當起網友的生活百科全書,解答各類問題。同時,張辰亮開始注重將官微人格化、立體化,「我想讓它有感情,不讓人覺得是在裝。哪怕是幽默,也只能是一個側面。」於是,張辰亮又多了個高冷的科普男神的稱號。

  「博物君,這是什麼蛇?有毒嗎?」照片裡是盤作一團的褐色條狀物,評論裡一堆驚恐的吱哇亂叫。

  ——博物君答:「繩子。」

  一隻灰色大鳥在防盜窗上築巢,「博物君,這是什麼鳥?我該怎麼做?」

  ——博物君答:「珠頸斑鳩,愛在人類窗臺上孵蛋。你什麼都不用做,趁它外出時把那半倒不倒的花盆扶正了就行,我看著難受。」

  在不斷的互動中,張辰亮加入了北京男孩特有的大膽:可能是冒犯,可能是諷刺,也有可能是揭短,但他們都是出於一個普通人的真實表現。這樣一個立體而有性格的官微慢慢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同和接受。

  網友們對張辰亮的喜愛溢於言表,經常拿他開玩笑,他則一概接受。每天《博物》雜誌的微博都會跳出幾千個新提問。千奇百怪的動植物照片、「來不及拍照」的手畫生物,還有「夢裡見過的怪獸」,地攤裡的真假古董,匾額上的甲骨文……幾千個@「滴滴」叫著,等博物君一一投喂。

  每天他還會挑選幾條提問轉發,粉絲們戲稱為「被翻牌」。這些「被翻牌」的微博,或因物種奇特,或因回答機智,平均五條就有一條點讚破萬。張辰亮的「翻牌」標準是:「首先這個東西得很好玩,或者我能答得很好玩。其次要有代表性,也是他們想問的,所以轉出來大家一看。」

  一路歡笑高歌,《博物》雜誌的粉絲量從最初接手時的2萬,如今已超610萬。那個沉默羞澀的年輕人,也娶了妻生了女兒,但內心世界並沒有什麼變化。這個由昆蟲而起的樂趣,只是從一人獨享變成了眾人共享。

  破案《海錯圖》

  「水母以蝦為目,有人要撈它的時候,蝦就提醒它沉下去。但我一直沒見過,直到有一次網友發來照片,我一看還真是!然後就把這張照片放進我的《海錯圖筆記》裡了。」張辰亮手中拿著的《海錯圖》幾乎被小紙條貼滿,很輕易就可以在《海錯圖筆記》中找到對應的章節。

  從昆蟲到海洋生物,看似相隔甚遠,實則在一個圈裡。張辰亮說,除了專門從事研究外,只有新入門的人會單獨地在一個領域。「這個圈子其實都是相通的,你要想養昆蟲,就得知道它吃什麼草,有沒有可替代的草料,它生長在什麼環境,它的天敵是什麼等等。」一個個圈子觸類旁通,就融合在了一起。

  從小時候起,每去海邊旅遊時,張辰亮都直奔沙灘最邊緣的礁石區。「礁石區的生物密度遠大於陸地,海洋的生物密度比礁石區還大。所以翻開礁石,眼前的場景都會讓我很興奮:石頭上附著藤壺、海藻,石縫裡藏著小螃蟹,積滿海水的石窩裡滿是伸開觸手的海葵、傻頭傻腦的小魚、背著螺殼的寄居蟹……」即便是結婚後去泰國旅遊,妻子逛街購物時,張辰亮也會趁機溜到海邊浮潛,觀察水下生物。

  張辰亮入職《博物》雜誌後,經常負責專題的稿件撰寫。那些積攢下來的筆記就派上了用場。「我去各地出差都會去菜市場看看,有時候為了專門看一種水產,早上五六點就要去,因為有些水產是飼料,去晚了就被拿去餵食了。」

  一點點積累下來,就成了《海錯圖筆記》。《海錯圖》的作者叫聶璜,出生於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康熙年間,聶璜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的很多沿海地區,考察海洋生物,每看到或聽說一種生物,就把它畫下來,之後再翻閱書籍進行考證,並採訪當地漁民來驗證真偽。書成後一直流於民間。雍正四年,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海錯圖》帶入了宮中。後在故宮文物南遷中,全套四冊書分了家。現在前三冊《海錯圖》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海錯圖》一開始就沒打算給皇家欣賞,所以與同時期的其他畫作風格完全不一樣。」張辰亮說,正是這種與眾不同,讓他初見《海錯圖》就被迷住了。

  十幾年前,還在上中學的張辰亮去故宮玩,在書畫展區的一排動物畫譜前觀察了許久,「就快扎進去翻了。沿著展臺看過去,第一本是《鳥譜》,裡面是精美絕倫的花鳥畫;第二本是《鵓鴿譜》,各種古代觀賞鴿;第三本《獸譜》則畫了各種走獸,裡面有一張是一頭黑豬。當時我覺得有點好笑,一頭豬也值得畫進皇家畫譜?」

  再往前走,張辰亮被眼前這奇怪的畫風吸引了。「看到最後一本《海錯圖》時,那頭豬已經完全不算什麼了。畫譜裡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動物的神態十分卡通,可又一本正經的學究樣子,不能說是工筆畫,更不能說是漫畫。這些動物好像在現實中也都有原型,比如有一幅說是『井魚』,畫了一隻頭頂噴水的大海獸,一看就知道原型是鯨魚。」

  上學時只能閱讀書籍,工作後要為雜誌撰寫和策劃海鮮類稿件,張辰亮有了去各地沿海探訪、在珊瑚礁海域浮潛、拍攝海洋生物的機會,年少時產生的對《海錯圖》的興趣卻一直未減。2014年,《海錯圖》被故宮出版了,張辰亮立馬跑到神武門旁的售賣點買了一本。

  「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當天我就看完了這本書,不愧是海錯圖!」張辰亮介紹,《海錯圖》很有現代博物學風格,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並配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致盎然。

  但張辰亮也對書中的內容有所保留。「因為有些動物聶璜並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和生物習性的記載也就真假混雜了。」但這些質疑也促成了他進行考證:「我可以從文字和畫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然後推理分析,鑑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這就像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一如說這話時的條理清晰,張辰亮從2015年夏天開始將關於海洋生物的探索進行合併,專門從今天的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在這期間,除了翻閱各種資料,他還去過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國等地實地考證。一年半過去了,不知不覺也寫了30篇文章。「我就先把手頭有的東西集成冊,讓大家看著玩兒。看完後,如果讀者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那我就很高興了。」

  不問有用嗎,只為我喜歡

  幾天前,張辰亮剛剛收穫了他高顏值的「小棉襖」,升級為父親,由此開啟了人生新的階段,不免思緒良多。

  「11年前大學新生報到,我們一個班30多人一多半是調劑過來的,一些同學對昆蟲學一無所知,而且男少女多,大多對昆蟲不感興趣。」張辰亮則按照老師的要求捕蟲子、做標本、寫觀察筆記,因而他的書本成了期末考試時的搶手貨,同學們考試通過也多需要找他幫忙辨認昆蟲。

  畢業後,大學同學天南海北,各自成家立業,僅有很少一部分從事植物保護或昆蟲專業的科研和科普。「我現在想,當時的植物保護以及昆蟲學其實還未被大家認同。比如學金融、學法律,都知道畢業後幹什麼,但我這個專業回答不了。」

  昆蟲種類佔自然界中生物種類的五分之四以上,遠遠超過植物和微生物。可以說,沒有了昆蟲,就沒有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因而在歐美國家,喜歡昆蟲是一個很高雅的愛好,荷蘭、美國甚至還舉辦過昆蟲節。

  「對我來說,昆蟲也好,海洋生物也罷,我知道這些,不是因為它有用,就是因為喜歡。」因為喜歡,張辰亮才不斷了解這些有趣的知識,並傳播給大家,解決大家的困惑。「之所以被問到『有什麼用』,是因為喜歡昆蟲或者博物的人還沒有那麼多,還是一個小世界的愛好。但這個世界又格外簡單,只需要觀察和了解就好,純粹是知識層面的探討,遠離了世俗紛擾。因為壓根它就是個興趣,不是以有用為目的呈現的。」

  小時候,張辰亮在樹上逮了一隻很漂亮的蟬,他問身邊的父母、老師,又查書,卻怎麼也找不到答案,後來在論壇裡,才知道它叫斑衣蠟蟬。「我現在就扮演了那個回答問題者的角色,成為大家的博物君。」

  張辰亮的生活因此很簡單,面對網上的提問盡力回答,不懂的去查找資料,但如果有人不懷好意地攻擊,他也不會陷入罵戰之中。「其實有610萬粉絲這件事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交流,但另一方面有時候也很難駕馭。」

  數日前,張辰亮接到了一封來信,對方是南方一座小城的高三學生,他倆有著同樣的愛好,想要報考北大生命科學的相關專業。但學生問:「這是不是不務正業?」

  「我現在做的科學傳播,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的存在對別人是有意義的,我不覺得這個愛好是不務正業。」張辰亮說,這既是給學生的回信,也是給即將而立的自己的一個交代。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紅"博物君"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原標題:張辰亮:為神奇自然寫下簡單筆記   這個自然的世界簡單又神奇,在張辰亮心裡不斷閃耀著光芒。   張辰亮的母親是學校的數學老師,所以很早就發現了孩子樂於觀察的愛好,並鼓勵他自己尋找答案。學校的圖書館也讓他從更多角度了解這個簡單又神奇的自然界。   「有一次雨後,我看蜻蜓在水坑裡款款飛旋,不時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點進水草叢中,水面因此擴開一圈圈波紋。我就很想知道蜻蜓在做什麼。」
  • 自然筆記 | 淡水蝦王——羅氏沼蝦
    聆聽,觀察,記錄,所有用心完成的自然筆記都是精彩的,並不因為繪畫水平的差異
  • 千萬粉大V來山東,竟為了這些神奇生物
    本以為到了蚊蟲無蹤的時節卻沒想到在秋風中露出的半截腳脖子還是被無情的叮上了大包讓我們拿起心愛的網網去淄博的山間看看吧請不要稱呼我為「》而在國內遇到這些野外的「神奇生物」大家會異口同聲的喊出那個名字薄霧男神而現在如果你常刷短視頻
  • 和他一起寫自然筆記吧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而神奇的世界。當我們觀察錯綜複雜的自然界運作時,我們對這個美麗地球的欣賞和敬畏之情就會增長,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絕對令人驚奇。莫奈說:「學習自然,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它永遠不會讓你失望。」
  • 探秘向日葵花 記錄自然筆記
    為了讓小朋友們認識向日葵的特點,了解觀賞向日葵不同品種之間的區別,探索向日葵蘊含的數學秘密,7月7日下午,鄭州植物園組織開展了一場以「探秘向日葵花 記錄自然筆記」為主題的科普活動。 鄭州植物園裡的七彩向日葵正值盛花期。
  • 趕海發現這些神奇生物,究竟是什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今日份生物圖譜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棘皮動物刺細胞動物補充一下,平時我們在廈門海邊潮間帶,經常能看到的海鰓,除了以上兩種外,還有一種沙箸海鰓:海鰓的身體結構,分為兩部分:上部為軸部
  • 「自然筆記」今晚頒獎,看孩子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悟與愛
    當老師布置任務,讓同學們記錄自己感興趣的自然景物時,這個成長在巫峽畔,從小對大自然有著濃厚興趣的女孩決定「挑一個簡單的來畫」——記錄蕨類植物。「事實證明我是多麼的天真!蕨類植物看著結構簡單,下筆的時候,我才發現,每種蕨類的葉都有差別。複葉怎麼分裂、孢子囊怎麼生長,都需要仔細觀察。」何玉芬次年用這件作品參加了第二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獲得了優秀獎。
  • 《自然筆記》昆蟲篇閱讀試卷及答案
    《自然筆記》閱讀測試題及答案一、選擇題1. 我的童年時代,(C )裡都是灶馬的嘶鳴。A客廳 B 廁所 C 廚房2. 民間傳統中,灶馬是( A )騎的馬?《自然筆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C )A 楊紅櫻 B 湯素蘭 C 金波9.一隻鳴叫的「百日蟲」,居然從冬天活到春天,它是( B )?A 草蛉 B 冬蟈蟈 C 伏涼兒10.很小的蟬,叫聲這麼大,傳得這麼遠,還沒時沒晌地叫,它是( A )?
  • 自然筆記|大雨後,破繭新生蝶自在
    彩蝶紛飛,流連於花叢這一系列的生命過程,都讓她盡收眼底為了解兒時的疑惑,為了探尋毛毛蟲的秘密她找尋了一隻蝴蝶蛹觀察並記錄下了破繭成蝶的名場面完成了「破繭」這幅作品並在自然筆記大賽上榮獲一等獎通過自然筆記認識自然,首先要建立在自己的真實觀察與體驗之上。但是,僅僅依靠自己的觀察獲得知識,又是遠遠不夠的。蝴蝶是鱗翅目昆蟲,常見的有鳳蝶、粉蝶、蛺蝶、斑蝶、灰蝶、弄蝶等。
  • 走,去滎經繪寫「自然筆記」
    會場內,專家學者思想交流,火花四濺;會場外,一場「自然筆記」展覽分外惹人注目。「太震撼了!」站在展架前,來自成都天府新區天府七小的科學老師卿芸止不住地讚嘆。她說,這些筆記很精美,也很用心,「小朋友們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寫下來、畫下來,這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意義。」
  • 把自然筆記畫成美術作品 杭州小學「農民老師」帶出來的這群學生...
    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實驗學校有個「小神農社」,那裡的學生告訴記者,這樣的作品叫做自然筆記。這篇關於蜘蛛的筆記,是該校四年級學生章揚睿畫的,在前不久舉辦的全省中小學自然筆記大賽上獲得了三等獎。  錢報記者雖然跟小神農社的學生比較熟絡,但也是第一次知道這群孩子最喜歡的事是侍弄小動物和植物,並把自己觀察到的,製作成一篇精美的自然筆記。
  • 製作植物化石、手工扎染,探索自然活動邀小朋友記錄自然筆記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10月1日),由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探索自然總動員——2020愛綠一起自然筆記 十一嘉年華」在雙秀公園啟動。據悉,此次活動將在雙秀公園、南海子麋鹿苑、北海公園、玉淵潭公園、將府公園和柳蔭公園舉辦30多場自然探險遊園活動,老師將帶領孩子們走進公園,開啟探索自然、記錄自然之旅。
  • 自然筆記 | 我很好看,但不代表我很溫柔!
    土匪喜鵲今天自然筆記的主角也是鳥中高手之一——紅嘴藍鵲Urocissa erythrorhyncha。紅嘴藍鵲屬雀形目鴉科藍鵲屬,擁有著超高顏值,叫聲也很好聽哦!主食昆蟲、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等,也吃動物屍體。巢一般選擇築在樹木或者大型灌木上,比較簡陋,僅用樹枝搭成。
  • Ras-Raf-Mapk信號通路簡單筆記
    問題或建議,請公眾號留言;Ras-Raf-Mapk信號通路簡單筆記內容目錄前言Ras-Raf-Mapk信號通路後記前言最近每天讀文獻,和別人不一樣,我感覺越讀文獻,自己的腦子越不夠用,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這裡先把一些已經大致弄明白的地方做個簡單筆記吧。
  • 學霸們網課筆記也做得這麼優秀!思維導圖、圖文並茂、電子筆記……
    科科特地收集了一份學霸筆記,大家一起來觀摩觀摩吧!邏輯結構區好的思維導圖造就好的邏輯簡單的線條串起每個知識點字句融入篇章碎片變成整體讓記憶更加深刻知識系統更加完整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1801倪欣雨——數字電子技術法學1702班陳晨——刑法IBA1801白逸雪——會計學臨床醫學趙澤穎——藥理學
  • 自然筆記|識花辨蟲聽鳥鳴,記錄世界記錄你
    當你放慢腳步,走進自然,你會發現許多動人的瞬間,不妨放下手機,拿起紙和筆把它們記錄下來,畫出一張屬於你的自然筆記。而今天小編就很榮幸地請到一位非常熱愛自然筆記的達人來和我們分享她和自然筆記的那些故事。自然筆記,是一種圖文並茂的自然科學日誌,紀錄你對自然的觀察、學習、感受與體會。
  • 死亡筆記死是生的另一面惡是善的另一張臉正義是罪惡的前提條件!
    《死亡筆記》(Death Note)為日本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的漫畫作品。2003年8月於集英社雜誌《周刊少年Jump》36號以短篇形式刊載《死亡筆記》的原型故事,獲得讀者投票第一位,並於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刊登連載版,共108話,內容與短篇有所不同。漫畫連載版亦改編成電視動畫、電影、輕小說、電視劇等。
  • 寫自然筆記、做植物標本,小報童們在自然趣樂部裡探索大自然
    ……8月2日,「2020瀟湘晨報快樂小報童暑期總動員」第三場暑期實踐活動——自然趣樂部在中交建發鬆雅院舉行,50多位小報童逛園林、寫自然筆記、做植物標本,化身動植物觀察員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原來蜻蜓幼崽這麼兇猛」下午3時,50多位小報童在昆蟲博士自然工作室導師程又婷的引領下,走進中交建發鬆雅院的中式園林,探索自然奧秘。看著藍天白雲在水池裡的倒影,小報童們興奮得尖叫。
  • 湖湘自然筆記·我們的24節氣物候記丨小滿
    它們毫不為露水和月光所動,不為音樂與詩歌所動,直達生命的輝煌與熄滅。小滿是被白色香花標記的。梔子花、茉莉花,還有廣玉蘭。山野現在已經非常青秀,然而草深林密,蚊蟲叢生,明確拒絕著拜訪。五月過去了,很多東西發生又平息了,來不及好好把握。而下一個的五月,你似乎也不會把握得比一隻昆蟲或一朵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