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歌曲,你耳熟能詳,甚至能朗朗上口,但這些歌曲背後的故事,是不是也這麼悱惻動人,夢幻離奇,令唏噓?影片的故事描述1970年「微笑合唱團」因主唱兼貝斯手的離開,剩下吉他手布萊恩與鼓手羅傑,而導致團體解散危機。這時佛萊迪出現了,原本他就是這個合唱團的歌迷,此時毛遂自薦,樂隊的成員一開始不待見他,原話是,就看你一口大暴牙就不行。可佛萊迪就露了那麼一嗓子便折服了對方,在一位新貝斯手約翰加入了這個樂團後,樂隊更名為「Queen」便閃亮登場了。
電影開頭,就是電吉他版本搭配四部詠唱展現出皇后合唱團特色的大眾主題曲,由拯救生命Live Aid演唱會的後臺展開故事,最後再回歸到演唱會舞臺,道盡皇后合唱團成立後15年間的糾葛,並且主要圍繞在主唱佛萊迪墨裘瑞的傳奇人生。在舞臺上的佛萊迪是國王也是皇后,他主導了音樂的共鳴,帶動現場氣氛,同時也給觀眾最華麗的演出。
佛萊迪的狂想、布萊恩的冷靜、羅傑的熱血與約翰的務實,團員間的互補與創意激蕩,不同類型的實驗風格,融合了民謠、搖滾、歌劇等不同的曲風,拓展了世人對搖滾樂的認知。皇后團員對於音樂的堅持,打破了許多當年英國音樂界視為不可能的事情。「Bohemian Rhapsody」(即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也被視為最具開拓意義的作品,並開創了Music Video(音樂電視)的先河。
原來的影片導演布萊恩辛格本身就是一位人文關懷氣息極強烈的一位創作者,導演喜歡用特寫捕捉小小的表情變化,就像一瞬之間閃過好幾個念頭般的敘事,不需要太多篇幅,也能夠很快讓觀眾了解角色的內心。而適時的分配電影節奏的笑點、顛峰與低谷,不會像紀實電影一般讓人感到冗長,電影的節奏控制得宜,讓觀眾可以跟得上導演的想法。
原來的影片導演布萊恩辛格本身就是一位人文關懷氣息極強烈的一位創作者,導演喜歡用特寫捕捉小小的表情變化,就像一瞬之間閃過好幾個念頭般的敘事,不需要太多篇幅,也能夠很快讓觀眾了解角色的內心。而適時的分配電影節奏的笑點、顛峰與低谷,不會像紀實電影一般讓人感到冗長,電影的節奏控制得宜,讓觀眾可以跟得上導演的想法。
雖然在拍攝後期,布萊恩辛格因為與劇組發生摩擦,而被替換成德克斯特弗萊徹,但整部片的「邊緣人英雄」的風格還是很強烈的。飾演佛萊迪墨裘瑞的雷米馬利克,過去曾在多部電影中擔任重要的配角,甚至曾參與遊戲電影-《直到黎明》,在這部波希米亞狂想曲中的演出,將佛萊迪的華麗舞臺表演,模仿得唯妙唯肖,除了在造型上,暴牙似乎過份明顯了一點,其他不管是歌唱或者是演出都可以說是可圈可點。
整部電影,可以說就是皇后合唱團的歌曲創作秘史,再輔以故事時間軸,等於讓觀眾一同見證皇后合唱團的發展,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歌,也搭配著電影的場景,提供氣氛的情感加成,更使得這部電影帶給樂迷的不只是回憶,還有感動。片尾濃縮了原本皇后Live Aid的演出,並安排了「We Are The Champions」作為整個音樂旅程的終點,這首幾乎沒有人沒聽過的勵志經典,在這裡又起了不同的化學變化,在合唱團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之後,仿佛畫了一個圓滿的句點,但同時又開啟了另一個新的篇章。
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很適合進電影院觀賞,當作是享受一場精彩的音樂饗宴,尤其是影片最後十分鐘完美複製(作為影片來講也許有點創作無力),也同時觀賞了一部巨星的升起與殞落的傳奇篇章。當你站在高點的時候,那些不會因為你有權勢而靠近你的,當你跌入低谷,卻反而用力地拉你起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家人與朋友。人生總是不缺乏跌倒的機會,重要的反而是有沒有人能給你站起來的勇氣。所以,看完影片之後的你我他,尤其是每一個立志要有傳奇人生和不凡成就的人希望能從中吸取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