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聯迅速成長,的確給藝術電影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但在欣喜背後,仍然存在著諸多「嚴肅」的困難。
文/一一
15部,這是去年藝聯參與發行的影片總數。
6499萬,這是《三塊廣告牌》最終的票房成績,也是去年藝聯專線發行的最佳戰績。
從2016年啟動到截止2019年3月,已經從100家影院擴增到了1820家。隨著2018年在幾部「種子影片」上的出色發揮,藝聯的市場認可度也迅速提升。
今年奧斯卡結束不久,《波西米亞狂想曲》就迅速引進,最終選擇在藝聯專線發行。憑藉著超高的熱度和「市場化」的營銷路徑,提前預定藝聯專線發行的最佳成績。
但就在欣喜背後,關於藝聯發行的疑問並未減少。《波西米亞狂想曲》本身就吸睛無數,儘管藝聯發行對於培養藝術電影受眾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波西米亞狂想曲》並非是需要培養受眾的「藝術片」,那麼在排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選擇藝聯是否是正確的方式?
這絕非是質疑藝聯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對於一部非明顯藝術屬性的「藝術片」來說,未來究竟面臨什麼樣的選擇?
《波西米亞狂想曲》:非藝術化的「藝術片」
《波西米亞狂想曲》果真是一部「藝術片」嗎?
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實際上關於「藝術片」和「商業片」,全世界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那麼在普通大眾的認知裡,《波西米亞狂想曲》和其他藝術電影相比,又是否相同呢?
如果從市場的維度來講,《波西米亞狂想曲》可能並不是。這部電影因為皇后樂隊的名號,在國內擁有著較為理性的市場反應。起碼相比《三塊廣告牌》這樣的純劇情片而已,《波西米亞狂想曲》具有天生的優勢。
而引進內地後,這部電影的營銷路徑也並不那麼「藝術片化」。單單全國600場超前點映,對於引進片來說就是一個極為「奢侈」的映前動作。假如《波西米亞狂想曲》選擇全國院線發行,那麼這部預熱充分的「準大片」是否會獲得比藝聯發行更理想的票房呢?
由於很多人沒有搞清楚這部電影選擇的是藝聯發行,所以粗暴的拿這部電影的國內票房和海外票房進行對比,從而認為這部「藝術片」的受眾小,票房低。但事實上,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藝聯發行對於藝術電影而言,就是希望通過「精準投放」讓藝術電影找到對的觀眾,從而保護藝術電影。通俗的來說,藝聯發行就像是藝術電影專賣店。但事實上,《波西米亞狂想曲》在整個創作手法上偏市場類型,從根本上來說,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藝術」,只是因為皇后樂隊傳記因素在國內顯得小眾。
但問題是,皇后樂隊在國內果真是「小眾審美」嗎?
當然,藝聯發行本身不能只看當下,藝聯發行處於「起步三年」,本身需要《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樣的電影來帶動熱度,提升話語權。但單純從一部電影的結果來看,《波西米亞狂想曲》很難說選擇藝聯專線放映是一個根本不需要考慮的正確選擇。
藝聯發行最大的優勢在於上座率,因為排片佔比較低,所以上座率較其他影片則相對較高。但《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市場拿到5%左右排片佔比的情況下,上座率並不如同期其他對手。
首日票房破1000萬,最終票房或能破億,對於一部藝聯專線發行的影片來說,的確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成績。而且通過發行「卡拉OK版本」,也極大增強了電影的趣味性。對於電影選擇放映版本,也打開了更大的空間。
但如果單單對於《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來說,恐怕並非如此。原因就在於,這部具有極強市場噱頭的「準大片」,或許能有更好的市場表現。
奧斯卡「帶熱」藝聯,然後呢?
分眾。
這個詞其實放在電影市場,是一個被提及了無數次的詞。尤其是在國內,從最初的分級制度到後來的藝術院線,都是一步步滿足「分眾」需求。對於藝術電影來說,「分眾」是能夠對其保護的關鍵措施。
在藝聯出現之前,藝術電影只能「勇闖」院線這一條路。這帶來的結果,是無盡的痛苦。
2015年,李睿珺導演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進入院線發行。最終首日排片0.2%,累計綜合票房81.2萬。對於任何一部電影來說,這都是一個「痛苦」的結果。
本身就面臨著極大生存壓力的藝術電影,因為這樣的結果所帶來的,可能是惡性循環。
而有了藝聯之後,通過多種措施的傾向性保護,讓藝術電影的生命得以延長。去年,李睿珺的《路過未來》從一開始就堅定選擇了藝聯發行。最終首日排片1%,綜合票房254萬。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成績。但是不斷有藝術電影的嘗試,總歸會帶來好的結果。而從目前來看,這種結果往往傾斜於奧斯卡。
藝聯發行最好的成績就是6499萬的《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以0.6%的首日排片起航,最終憑藉著口碑和上座率逆襲,得以拿下6499萬的票房。這是藝聯最應該出現的模樣,但這恰恰是藝聯最理想的模樣。
因為奧斯卡本身就不是很典型的「小眾藝術片「,絕大多數電影還是高質量的劇情片。那麼在大眾接受度上,和柏林、威尼斯等純度更高的藝術電影相比,就有天然的優勢。
事實上,去年在藝聯專線發行的9部電影裡,除了6499萬的《三塊廣告牌》和重映的《阿飛正傳》拿下1973.9萬以外,其餘電影的表現依然「觸目驚心」。《路過未來》254萬、《北方一片蒼茫》73.2萬、《肆式青春》282.7萬、《大三兒》130.1萬、《淡藍琥珀》22.9萬(首日3.4萬)、《尼斯:瘋狂的心》102.8萬、《第三度嫌疑人》452.2萬。
電影最終成績的好壞,在創作層面的問題是最主要的。但也可以看到,藝聯希望培養藝術電影觀眾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本質上,大眾對於電影的需求是一定的。無論是在院線發行逆襲成功的「小成本黑馬」,還是在藝聯發行取得關注的「奧斯卡大熱」,本質上都是可以和關注產生共情,且敘事完整的電影。
這也和市場「口碑為王」產生的泡沫類似,市場鼓吹「口碑為王」讓一批和檔期並不匹配的電影進入熱門檔期,結果在市場表現極度掙扎。事實上,作為大眾消費的電影市場,受歡迎的永遠是高質量的類型片。通過時間,的確可以讓觀眾接受小眾審美的藝術片,但藝術片很難在市場上有較大程度的改變。
如今,藝聯已經擁有了《三塊廣告牌》和《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樣的代表作。但是對於藝聯來說,真正幫助藝術電影提升市場表現,起碼不是三年就可以看到的結果。
藝聯的未來:觀影成本、內容刪減、網絡「爭寵」
原本想去的,但是……。
這句式基本上是萬能的,也是很多影迷為何沒有選擇藝聯的原因。在以往藝聯加盟影院比較少的情況下,觀影成本是最大的「阻礙」。由於影院較少,相比以往就近原則和擇優選擇,需要「定時定點」的選擇觀影對於很多影迷來說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調整。
與此同時,內容刪減則是阻礙影迷的「又一道屏障」。影迷說服自己去藝聯觀看藝術電影,但由於審查制度對於內容的刪減,則會讓很多影迷打退堂鼓。看一部「閹割版」,究竟適不適合耗費這樣的精力。
而在猶豫當中,能夠給出答案的則是:網絡資源。網絡資源分為兩種,一種是盜版資源,一種是視頻平臺的版權資源。前者往往時間上佔據著先機,後者則能儘可能保證觀眾的觀影體驗。
拿《波西米亞狂想曲》來說,內地上映的是一部刪減版。那麼,在如何評價《波西米亞狂想曲》內地刪減的回答中,「原本想去看的,有刪減的話還是在電腦上看吧」成為了一種代表心聲。
對於許多非商業電影,影院觀影成為了「儀式感」的一部分,觀影體驗是極為重要的關鍵。雖然《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內地上映時,發行了卡拉OK版,但對於很大一部分內地影迷來說,只是一個獵奇。
在奧斯卡頒獎禮之前,《波西米亞狂想曲》網絡盜版資源就流出。而在頒獎過程中,愛奇藝就宣布這部電影「即將上線」。網絡資源的「準同步」,對於藝聯發行來說同樣時一個挑戰。
但是藝聯現階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觀眾。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從《三塊廣告牌》到《波西米亞狂想曲》取得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是上映的規模,還有放映版本以及營銷宣傳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