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
1943年11月,日本陸航嘗試使用四式重爆「飛龍"的機體搭載大口徑航炮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測試原型機命名為Ki-109甲與Ki-109乙。
甲型原計劃裝備2門Ho-204型37毫米斜射航炮,主要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
乙型定位為夜間搜索偵察型,裝備40釐米探照燈和無線電定位機,在用探照燈捕捉目標之後,呼喚甲型前來攻擊。
此後,根據酒本少佐的意見,三菱公司改為使用Ki-67 「飛龍」 轟炸機搭載一門陸軍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可以在盟軍重型轟炸機防禦炮火射程之外發起攻擊。
1944年1月,由小澤久之丞設計師負責開發,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的牧浦少佐負責協助,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項目開始研發。
Ho-501航炮的研發
1944年3月6日,大阪兵工廠開始將製造編號為3582、3583的兩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改裝為航炮的工作。這項工作是一邊改裝一邊研發同時進行的。
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通過計算,為了達到720米每秒的炮口初速,需要用1.39公斤的發射藥。3月20日,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完成設計圖紙,大阪兵工廠撤除原有的高射炮架和俯仰機構,為其安裝了重新製作的炮架,新炮架採用鉻鉬鋼,預計能承受5.31噸的後坐力。
4月下旬,Ho-501航炮在大阪陸軍軍械庫和大津川靶場完成了射擊測試,沒有出現問題。
5月2日,第一技術研究所提交了有關「 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航炮完成測試的報告。
Ho-501航炮,口徑75毫米,全長3.3米,總質量740公斤(不含彈藥),加上備彈總重量876公斤,發射時後坐行程1.32米,後座力高達4.8噸。彈殼自動拋出,但需要手動再次裝填。
炮彈初速720米每秒,有效射程10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20發,但是手動裝填全重8.7公斤的炮彈,實際很難達到這個理論射速。發射方式改為電擊發(也保留了原來的手動擊發方式)。
首架Ki-109原型機於1944年8月完成改裝。第1號原型機為了增加爬升速度,在機腹下安裝了特呂型過氧化氫火箭助推器。第2號原型機,安裝了廢氣渦輪增壓裝置以提升高空性能。
9月,陸軍航空審查部對Ki-109原型機展開測試,9月8日到10日,在福生射擊場進行地面射擊測試,在24發地面射擊測試中,炮彈發射裝藥逐漸從1.1公斤增加到1.46公斤,沒有出現問題。
9月11日到16日,開始在水戶射擊場進行空中射擊測試,炮彈發射裝藥逐漸從1.1公斤增加到1.46公斤,共進行39次試射沒有出現問題。
1944年10月,盟軍反攻菲律賓,日本陸航迫不及待的向三菱公司下了44架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的生產訂單。
主要性能
長17.95米,寬22.5米,高5.8米,主翼面積65.85平方米,總重量7424公斤。
乘員4人,裝備2臺1900馬力三菱Ha-104型發動機,使用直徑3.6米的4葉螺旋槳。
最大速度550公裡每小時,續航力2200公裡,飛行5.5小時。
主要武器為陸軍Ho-501型(陸軍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75毫米航炮一門,備彈15發。
Ki-109的兩架試做原型機與量產型的主要區別在於,機體兩側有無突出於機體外側的氣泡型觀察窗。機體頂部有無半球型機槍塔。
Ki-109原型機模型,注意與兩側氣泡型觀察窗、背部半圓形的機槍塔是與量產機的主要區別
Ki-109量產型,兩側沒有氣泡型觀察窗,背部沒有半圓形的機槍塔
實戰表現
從1944年8月至1945年3月,Ki-109特殊防空戰鬥機總產量僅有22機,裝備陸航第107飛行戰隊。
1944年底,Ki-109型在實戰中僅能飛抵8000~10000米高度,因飛行速度下降,無法有效攔截B-29轟炸機。
1945年6月,唯一裝備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的第107飛行戰隊移駐朝鮮大邱,在朝鮮海峽上空釜山至關門海峽擔任運輸船的防空任務。
在即將到來的本土決戰中,日軍準備將Ki-109用於低空炮擊盟軍登陸艦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投降,Ki-109隨後被美軍俘獲。
~(完)~
大炮鳥系列文章:
鍾馗2型乙與40毫米Ho-301機炮
14英寸大炮有沒有可能搬上飛機?德國人嘗試了~蒙克豪森男爵計劃
大英帝國失敗的P級航炮
蚊子扛大炮~「採採蠅」的莫林斯57毫米6磅炮
這是一個海戰愛好者的港灣,喜歡請點擊收藏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