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全無機無鉛藍色發光體

2021-01-08 孜然學術

導讀:近年來,作為滷化鉛鈣鈦礦的高發光無毒替代品,銅(I)滷化物在光電子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報導了用傳統的固相法和溶液法等五種合成方法製備出藍光、無鉛、全無機滷化物K2CuX3(X=Cl,Br)。與先前報導的滷化銅相比,K2CuX3表現出更好的空氣和光穩定性。

作者報導了K2CuX3(X=Cl,Br)的製備和表徵,這是一種化學加壓形式的亮藍色發光Rb2CuX3。隨著明亮的藍光發射,顯示出作為敏感X射線閃爍材料的強大潛力。相關論文以題目為「K2CuX3(X= Cl, Br): All-Inorganic Lead-Free Blue Emitters with Near-Unity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期刊上。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0c02098

最近,一些滷化銅家族成為發光滷化鉛的有前途的替代品。其中包括Cs3Cu2Cl5的近單位綠色光致發光和Cs3Cu2X5(X=Br,I)和Rb2CuX3(X=Cl,Br)的近單位藍光發射。可調諧的藍、綠和黃色發射也被觀察到,然而,測量的光致發光量子產額(PLQY)值低於上述系列材料。在所有這些家族中,發光都歸因於自陷激子(STEs),這是由這些滷化銅的低維晶體結構中的強電荷局域化引起的。STEs的形成伴隨著一個重要的激發態結構重組,通常導致具有大斯託克斯位移的非常強的室溫光致發光(PL)發射。鑑於結構畸變在金屬滷化物發光中的重要性,狹窄的結構變化可導致觀察到的材料發光行為發生顯著變化。

最近對CsCu2I3的一項高壓研究證實了這一推測,因為這種材料在壓力下的結構演化導致了發光的顯著增強和STE發射的變化。K2CuCl3和K2CuBr3的光致發光(PL)發射光譜在392 nm和388 nm處出現窄峰,半峰寬約為54 nm。高達97%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證實了可見光的藍光發射。此外,在200 kVp,20 mA的X射線照射下,K2CuCl3的輻射發光測量在404 nm處產生一個明亮的峰值,這是與PMT和Si光電倍增管一起使用的最佳選擇,這表明該體系在輻射檢測應用方面具有強大的潛力。基於我們的實驗和計算研究,K2CuX3的高效發光源於一維負離子[3]2―鏈中形成的高穩定性自陷激子(STE)。(文:愛新覺羅星)

圖1(a)K2CuCl3和(b)K2CuBr3的勵磁相關PL測量。(c)K2CuCl3的室溫時間分辨螢光光譜。(d)發射中心為404 nm的K2CuCl3的輻射發光光譜。

圖2 K2CuCl3中激子中空穴(a)和電子(b)的部分電荷密度等值線。銅原子和氯原子分別用藍色球和綠色球表示。等密度面電荷密度為0.001e/bohr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近100%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全無機無鉛藍色發光體
    導讀:近年來,作為滷化鉛鈣鈦礦的高發光無毒替代品,銅(I)滷化物在光電子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報導了用傳統的固相法和溶液法等五種合成方法製備出藍光、無鉛、全無機滷化物K2CuX3(X=Cl,Br)。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在2018年美國CES展覽上,TCL、海信等公司力推量子點顯示技術,必將推動量子點顯示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預計在2025年,量子點顯示能夠佔據市場30%以上的份額。   本綜述針對量子點應用於高色彩質量的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應用進行系統的闡述。量子點的發展從最初的照明到如今的光致發光高色域顯示背光源,已經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
  • 吉大:無鉛全無機雙金屬IA-IB滷化物的顏色可調自陷發射
    相比之下,本文報導了無鉛和無鎘的雙金屬Cs-Ag-X(X = Cl,Br,I)滷化物,其中較大的離子Ag+有助於摻入所有滷素離子,進而調節從397nm(紫)至820 nm(近紅外)發光。此處採用的合成方法是Cs和Ag各自的滷化物的無溶劑球磨,並且創下了最短的時間和整體規模的記錄。
  • 白皮書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本綜述針對量子點應用於高色彩質量的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應用進行系統的闡述。量子點的發展從最初的照明到如今的光致發光高色域顯示背光源,已經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下一階段可以想像出量子點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大規模的合成,以及QD Vision、三星、 LG 等廠商在量子點電致發光上所付出的努力,會進一步促進量子點的大面積的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
  • 新加坡國立大學合成新型近紅外發光量子點,光致發光量子效率可達25...
    合成該量子點InAs內核2. 向InAs核反應容器中注射As前驅體溶液、醋酸鋅和磷酸氫,完成第2層In(Zn)P殼層的合成3. 向反應體系注射Se前驅體溶液合成第3層ZnSe殼層4.四元混合巨殼型量子點合成過程圖示合成過程中,研究人員會定時從反應容器中取出小部分溶液測量其紫外可見吸光度和光致發光特性來跟蹤反應進程,並調整量子點間的結構比例。
  •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顯示器及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吸引力。這一發現近日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光致發光量子點目前被廣泛應用於LED和顯示器製造領域,而且也是量子信息技術領域量子發射器的基礎。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作者、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員維克多·克裡文科夫表示,這種效應是在研究薄膜混合材料中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時發現的。
  • 「AM」華中科大製備兼具高發光效率和高水穩定的非鉛金屬滷化物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唐江教授課題組與肖澤文教授課題組在製備全無機非鉛金屬滷化物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水下照明,發光材料應具有高的發光效率、良好的抗水穩定性和較強的透水性,以獲得大視野。在海岸和河水附近,透過率曲線的峰值在580 nm左右,即黃綠色光,因為浮遊植物的葉綠素對紅色(620−700 nm)、藍色(450−500 nm)和紫外光(380−450 nm)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因此,研製一種抗水穩定性好、發光效率高的黃綠色發光材料,對於近海或河流水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因此製備出具有21.6%的超高外部量子效率的近紅外鈣鈦礦發光二極體。而且,所製備出的鈍化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在200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保持20.1%的高外部量子效率和11.0%的電光轉化效率。相比較於傳統的無機長餘輝發光材料,有機長餘輝發光材料在功能性,柔韌性,透明性和溶液加工性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關於有機長餘輝發光材料的分子選擇策略仍然不清楚。近日,日本著名有機化學、材料化學家,九州大學Chihaya Adachi教授課題組發現了激基複合物系統中最低的局部三重激發態和最低的單重電荷轉移激發態之間的能隙對LPL性能影響的機理。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顯示器及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吸引力。這一發現近日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光致發光量子點目前被廣泛應用於LED和顯示器製造領域,而且也是量子信息技術領域量子發射器的基礎。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作者、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員維克多·克裡文科夫表示,這種效應是在研究薄膜混合材料中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時發現的。
  • 量子點顯示的技術基礎有兩個層面: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
    量子點顯示的技術基礎有兩個層面: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 李倩 發表於 2018-07-12 16:18:53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TV面板的出貨數量達2.62億片
  • 量子點顯示器新突破!三星再發Nature:實現100%量子產率!
    近日,在韓國三星先進技術研究院Eunjoo Jang團隊帶領下,與韓國延世大學合作,介紹了一種製備有效的、量子產率為1的ZnTeSe/ZnSe/ZnS藍光量子點的合成方法,其量子產率為100%。
  • 發光材料頂刊精選:楊陽、陳平、唐本忠、夏志國頂刊大盤點
    甚至簡單的CAAC滷化銅配合物也可提供高達96%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將CAAC卡賓配體與陰離子X=芳基醯胺(尤其是咔唑)結合使用,證明了發光磷光體的一種特別有效的設計策略,即得到「卡賓-金屬-醯胺」(CMA)。通過將這種CMA型銅和金絡合物摻入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發光層中,可以通過溶液處理和內部量子效率(EQE)構成接近100%內部量子效率(EQE)的器件。
  • 濱松c9920系列電致發光系統助力最高外量子效率發光器件的誕生
    通過核磁共振譜(NMR),光電子能譜(XPS)及紅外光譜(FT-IR)多方面表徵了不同量子點提純次數下表面配體的變化,計算了提純過程後相應的表面配體密度,證明了量子點表面配體密度隨著提純次數增加不斷減少。接著,研究人員對被提純不同次數的CsPbBr3量子點進行了光學和電學性能方面的表徵。
  • 電致發光的量子點商業化OLED最後的優勢會消失
    量子點的尺寸從2納米到8納米,根據直徑不同同一種化學成分,可以發射出從藍色、綠色、黃色、橙色、到紅色不等的光。量子點技術最初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出現,是西方國家在石油危機時希望尋找到一種高效的光電轉化技術時發現的。科學界認為「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因為量子點可以通過改變尺寸實現連續可控的發光,需要什麼波長的光就可以做到什麼波長。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憑藉其成本低、色彩飽和度高、螢光量子產率高、發光波長可調和易溶液加工等優點,在下一代平板顯示和固體照明領域極具應用潛力。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兩個化合物均獲得了橙紅光發射,並且具有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60%和79%),優異的TADF性能(超過85%的延遲比率)和良好的水平躍遷偶極矩取向性(71%和74%)。基於這兩種橙紅光TADF材料的OLED獲得了目前最高的橙紅光TADF器件效率:在581-600 nm發射峰值範圍內,其EQE保持在21-29.2%的高水準。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實現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經過一系列濃度優化,在959nm近紅外雷射的照射下,Yb3+離子吸收激發光的能量並將其傳遞給Tm3+產生高效的紅外上轉換發光,在120W/cm2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量子產率高達~5.1%,高於已報導的Yb3+/Tm3+氟化物上轉換發光材料。該研究為發展高光學穩定性、高量子產率近紅外上轉換材料提供了實驗基礎及理論指導。  論文連結
  • 蘇州大學廖良生教授團隊《Angew》:以蒽為核的有機材料助力實現峰值超過800 nm的高效高輻射率近紅外電致發光
    相比較寬帶隙的可見光(紅綠藍)發光材料而言,有機近紅外發光材料的螢光量子產率較低,這是由自身窄帶隙帶來的較為嚴重的非輻射損耗以及H聚集的傾向造成的。較低的量子產率還會阻礙器件實現更高的輻射率。此外,面向實際應用中的近紅外發光元器件還對發光區間有著一定的要求。例如,虹膜識別所要求的近紅外光的起峰應位於(或超過)700 nm。
  • 量子點從光致背光到電致自發光要走十年
    而根據發光原理不同,量子點又分為光致發光量子點(QD-LCD)和電致發光量子點(QLED),前者是背光源發光,後者則是名副其實的自發光技術。雖然同樣以「Q」作為技術名稱,但兩種技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正是因此,才讓消費者甚至一些業內人士,對於量子點電視的解讀出現了偏差。
  • 量子點顯示新技術讓色彩更鮮豔
    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半導體膠體量子點發光峰窄、發光顏色可調的特點使其非常適於顯示器領域。它具有溶液法製備、顏色可調、量子產率高等突出特點,在光源、顯示等光電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量子點在顯示技術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基於量子點電致發光特性的QLED顯示技術和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背光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