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問盲盒是什麼,那就請在00後的陪同下觀看此文章。
而在這一領域中,目前份額最大的公司名為泡泡瑪特。
出於老人家的囉嗦,孔二老師還是有義務介紹一點背景。
泡泡瑪特是一家新崛起的賣潮流玩具(簡稱「潮玩」)的公司,即年輕人們說的手辦、公仔。
你可別以為叫玩具,就是只做小朋友的生意。中國的潮玩消費者有95%的年齡是在15到40歲之間,而且其中63%是本科以上高知人群。
在潮玩這個市場上,泡泡瑪特是中國最大、增長最快的公司。它一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就達到8.5%。
今年六一兒童節,泡泡瑪特向港交所提交了自己的招股說明書,準備在香港上市。
招股書裡說,泡泡瑪特現在有320萬名註冊會員。靠著這些用戶的激情買買買,泡泡瑪特在2019年的銷售額做到了16.8億元,淨利潤4.5億。
你算一下,淨利率達到了27%,這個數字能讓其他的製造業羨慕嫉妒恨。
一
靠社交驅動消費
泡泡瑪特是靠什麼把別人看不懂,甚至看不好的玩意兒,完成了爆品?
我們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2019年,泡泡瑪特在微信的官方小程序裡的交易流水是2.7億,同一時期它在天貓的官方旗艦店的流水是2.5億。
這就很神奇了。要知道,目前幾乎所有的消費公司,沒有一家的微信小程序銷售額是超過天貓店的。
這意味著對泡泡瑪特而言,小程序和天貓兩個渠道都是在線銷售渠道,天貓更像一個公開的購物廣場。
在購物廣場裡開店是可以選址的,蘋果店旁邊的旺鋪很貴,四五樓的角落櫃檯便宜。但是要是租了四五樓的角落櫃檯,同時把錢花在公交車上去打廣告,打得好也會有很多人進了商場直奔四五樓的角落來找你。
天貓店也是類似,你可以買天貓首頁的廣告位,也可以在抖音、快手、微博、淘寶直播這些新媒體平臺上做營銷,把流量導到自己的天貓店裡面,來完成銷售的閉環。
所以說,天貓店的銷量,反映的是一個產品的營銷成果。
那為什麼店主們不把營銷成果導流到微信小程序呢?因為微信的邏輯是去中心化的,你再有錢也很難買到小程序的用戶。
就算你能買,孔二老師也建議你別花這冤枉錢。
首先這個錢沒什麼地方可花;其次,你花完會後悔,因為用戶今天打開小程序,第二天就忘了。也就是說,在小程序裡面做用戶增長是沒有抓手的。小程序沒辦法承接這些營銷手段吸引來的流量。
那麼,顧客的購買行為什麼時候會發生在小程序裡呢?——更多是發生在社交過程當中。
小程序裡發生的購買,更多的是用戶把你的小程序分享給朋友,分享到群裡、朋友圈裡。這件事你是沒有辦法花錢做的。
這就是小程序和天貓兩個線上渠道的區別。所以,小程序的銷售額超過天貓店,這說明泡泡瑪特的潮玩產品的銷售,更多是被用戶的社交觸發的,而不是用戶看了廣告才買的。
那這背後就是成本的差別了,你做廣告是要花大錢的,但用戶自發的社交討論你不用花錢。
二
靠情緒價值驅動復購
第二組數據:在過去三年裡,泡泡瑪特花在廣告和市場推廣上的開支也就是百萬到千萬量級,2019年不到4700萬,而公司養這支20多個人的營銷團隊,都花了7900多萬了。
單聽這兩個數字聽不出什麼特別來吧,孔二老師來給你講講它神奇在哪兒。
一般來說,消費公司養一支營銷團隊,是為了讓他們幫公司花錢去打廣告、做營銷的,所以通常他們花出去的錢,會是自己的工資福利的幾十倍甚至更高。
拿化妝品公司來說,他們一般會拿出總收入的一半去做營銷支出,而其他的常規消費品類,營銷支出也至少在30%。
相比之下,泡泡瑪特又是反過來的:2019年,泡泡瑪特的銷售和營銷人員的僱傭開支7900多萬,佔總收入的4.7%,但這隻隊伍花掉的廣告和營銷開支只佔總收入的2.8%,也就是說他們花出去的錢比他們自己的工資福利還少。
這在消費行業裡,太另類了。
這說明泡泡賣貨真不是靠營銷,而是靠用戶之間的社交關係。
泡泡瑪特這家公司,如果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探討,它其實是中國新一代消費品公司裡面,從用戶關係裡享受到紅利的公司。
它賣的是一種體驗,而像Molly這樣的潮玩公仔,只不過是這種體驗的副產品。
帶著這個視角,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下很多人對盲盒十分疑惑的兩個問題:
首先,不知道好玩在哪兒。
的確,潮玩公仔本身沒什麼好玩,但是顧客去買公仔的過程很好玩,像一個彩票遊戲。
你可以選一個大類,比如我就在地鐵站裡的泡泡瑪特自動售賣機裡買過一個「怪獸藝術」系列,其中的一個公仔。
這個「怪獸藝術」系列總共是12個公仔,每一個都是一個小怪獸模仿各種不同的藝術品或者藝術家,大衛啊、沉思者啊、梵谷啊等等,其中有11種我都能看到圖片,還有一種是隱藏角色,不告訴你是什麼,只告訴你非常稀少。
這11張能看到的公仔,有一個是模仿那幅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我很喜歡,打算抽一抽試試手氣,要是能夠抽中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隱藏角色就更好啦。
好,我點擊了購買,掃二維碼付錢。櫃機推給我一個包得嚴嚴實實的盒子,這個叫盲盒,看不見裡面到底是誰。
我一拆開,唉,不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蒙娜麗莎。那我能換一個嗎?不能。買定離手,能換就不叫盲盒了。
你看這個過程,我從產生興趣,到看圖挑選,到支付,再到拿到玩具,這個過程其實我跟泡泡瑪特的品牌發生了很多次情緒上的互動。
拿到手之後,我可能還會拍個照發個朋友圈說:早啊蒙娜麗莎。如果我的朋友圈裡有同好可能就會評論說:哎呀,賣不賣?這一套我就缺這個了。
也可能有新手問:這是什麼東西?好玩,求連結。
如果我是個重度用戶,說不定我還不服氣,我決定去泡泡瑪特的小程序裡多買幾次,碰碰運氣,總該能抽到那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或者我直接去加個潮玩的微信群,問一下:本群有沒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想要轉手?我的這些心路歷程也是一個泡泡瑪特的會員典型的心路歷程。
這也是為什麼,泡泡瑪特的註冊會員的重複購買率高達58%。
一半以上的人會重複購買。
這樣一來,我和品牌、和其他用戶之間又再次發生了很多的互動,分享、炫耀、跟風等等。
蒙娜麗莎那個怪獸公仔,只不過是讓我有機會獲得這些互動體驗的一把鑰匙。泡泡瑪特賣給我的是一把體驗一場互動關係的鑰匙。
我玩的是這把鑰匙嗎?我玩的是鑰匙幫我打開的新世界。
所以要是我們把一個潮玩公仔看成「體驗鑰匙」的話,也就不難理解另一個困擾了:潮玩公仔們作為一個形象IP,為什麼不需要有故事在後面加持?
因為它的故事,是用戶們自行創造的,這個故事可以叫做《我們的消費小冒險》。
我雖然沒有看過一個潮玩公仔的故事,但是在看見它的時候,我能夠想起自己當時抽盲盒的心情,想起有一天自己穿越了大半個城市,在夕陽下去把蒙娜麗莎換成一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孔二老師的一位的朋友便是一如盲盒深似海,從此王者榮耀是路人。
這一通思考下來,泡泡瑪特這家公司,在這一輪新崛起的消費公司裡,比別人先走了一步。
別人還在靠拉微信群、直播帶貨來做用戶觸達的時候,泡泡瑪特已經跳過用戶觸達,直接去做用戶關係了。
而這種新關係,可能是所有新消費品很快都會開始思考的事情。因為做完觸達以後,怎麼留住用戶,是你一定會面對的挑戰。
那怎麼做用戶關係呢?一代消費者有一代消費者的做法,不同公司也有不同公司的做法。泡泡瑪特用的是抽獎和盲盒遊戲,讓用戶之間能夠產生一些很有意思的互動。
所以它16億多的銷售額,其實享受到的一種紅利叫做情緒價值,也就是用戶們願意為了它給的這些互動體驗和互動感受去付費。
END
近期
熱文
「帳號介紹」
▽
孔二老師:諮詢公司創始人,資深科技營銷人【專注科技、營銷等領域】。前奧美創意總監,熟諳重大事件策劃,虎嗅、鈦媒體、網易等多家內容平臺熱門作者,推出營銷專業理論「營銷七象」。爆文《賈躍亭怒沉百寶箱》《劉強東的開學第一課》等多篇科技點評獲得500萬+閱讀,被全網推薦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