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種的不同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由於過去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束縛,各個人群長時期地生活在相當隔離的各個地理環境中,在體質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適應性特徵。這些特徵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為若干具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因此,不同的人種或種族實際上是智人種的各地方性亞種。
法國的貝尼埃和瑞典的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對世界人類進行了人種劃分,但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對人種進行研究的是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布盧門巴赫,他在1775年發表的《人種的自然起源》中,根據膚色、髮型、身高等體質特徵和原始分布區域,把人類劃分為五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衣索比亞人種、亞美利加人種、馬來人種。這個劃分其實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1800年,法國的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三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1870年,英國的赫胥黎把人類劃分為四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1927年,當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澳大利亞地理學家泰勒發表《環境與人種》,詳述了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對人種的影響以及各人種的區域分布,有力地促進了人種地理學的建立。
一般認為,當新人出現時,現代人種也形成了,即黃種人(蒙古人種)、白種人(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尼格羅人種)。不同的人種帶有不同的地理環境的印痕。如尼格羅人種由於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形成了一系列適應性生理特徵,黑色的膚色可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濃密的捲髮可防止頭被日光曬昏,寬厚的鼻、唇擴大了黏膜面積,可促進蒸發、散熱。北歐地域人種長期生活在較寒冷地區,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經過預熱後再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可使皮膚少受凍傷;身材高壯,耐寒能力比較強。
人類在數萬年的發展過程中會集群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的區域中。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包括陽光、氣溫、溼度和食物等,不可能不對他們的體質、外貌產生一定的影響。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為了增強自身的優勢,也必然會對外界環境作出積極的適應性反應.由此決定了人類的許多種族特徵都是富有遺傳性的生物特徵,且隨著地理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確,在不同人種形成的過程中,地理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因素對人種形成的影響。更要強調的是,人種特徵只是表現了人類外貌上的差別,而與人的體質和智力發展水平無關。所以,不同的人種組成了豐富的大千世界,多彩的大千世界需要不同人種之間的和平相處,這樣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