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高鐵儘量不要坐,高鐵乘務員最近又招了一批,因為上一批集體辭職了,因為高鐵輻射嚴重,乘務員不是不孕就是流產,因為引進的只是高鐵機芯,而車廂和防輻射設備根本沒有!因為一塊半米的防輻射玻璃要三萬塊,他們省到了自己腰包,而百姓卻要深受其害!如果不相信,有人在高鐵上實測了電磁輻射的變化,明顯在加速的時候,特別是維持在高速運行的階段,電磁輻射很大,甚至有的時候還要超過微波爐的電磁輻射。
真相:
其實不只是高鐵,電力機車、電傳動內燃機車、地鐵、有軌電車以及其他很多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列車車廂內的電磁輻射,不僅和列車使用的電氣特性有關,還與車輛類型、測量點在車廂內的位置和高度、列車行駛狀態等複雜的因素有關。下文討論中,我們將重點關注高鐵列車乘客車廂中的電磁輻射。
高鐵是高速鐵路的簡稱。我國高速鐵路上運行的列車,使用的電力一般為2.5萬伏特、50Hz交流電。相應地,高鐵的高壓電力設備就會輻射出這個頻率段的電場和磁場。
根據ICNIRP的安全標準 (ICNIRP是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這是一個非政府的獨立組織,由多個領域的專家組成。這個組織根據最新科研進展,評估各種非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ICNIRP提出的輻射安全標準已經被幾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採納。我國國家環保總局的相關標準也參考了ICNIRP的標準 ),高鐵產生的50Hz左右的「極低頻電磁輻射」,電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5kV/m(kV/m即千伏特每米,電場強度的單位)以下,磁場輻射為100µT(µT即微特斯拉,磁感應強度的單位)以下。這一安全標準是根據國際上相關醫學研究制定出的,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這一標準需要調整。
ICNIRP對公共人群制定的電磁場安全參考水平[1]。50Hz的電磁場應參考第四行,其中電場限值為250/f,頻率f=0.05kHz,因此限值為5000V/m;磁場限值為5/f,同理計算可得限值為100µT。)
高鐵上運行的列車有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動力集中式,這種列車主要的電氣設備和牽引電機集中在列車一端或兩端的機車上,與乘客車廂是分離的。另一種是動力分散式,動力系統分布在多個車廂。英國1998年一項研究 表明:動力集中式列車的電磁輻射集中在機械間、司機室附近;乘客車廂的磁場輻射值一般在30µT以下,在乘客坐著的高度,典型的輻射值小於5µT。動力分散式列車,特別是早期型號,在車廂地板高度上的電抗器附近可以測到比較大的磁場輻射;但乘客全身收到的輻射量仍然在安全範圍內。
中國的情況如何呢?經過檢索中文期刊,我們沒有找到關於乘客車廂內的磁場輻射的文獻報導。但網際網路上曾經流傳一段視頻,視頻中有人用儀器在列車的車窗附近測量了磁場輻射值,測到的值大約是10µT左右。遺憾的是視頻只測量了車窗附近的磁場輻射,也沒有說明是在什麼類型的高鐵列車上進行的。而且該視頻並非源自正式的媒體報導,僅可作為參考。但僅從該視頻中來看,這個實測的磁場強度值是在ICNIRP規定的限值(100µT)以內的。
一篇2012年的中文論文 測量了動車中的電場輻射,發現對於CRH2A和CRH5A型動車組,在一等車廂、二等車廂、車廂連接處、駕駛室等位置,電場輻射值分布在0.011-0.021kV/m的範圍內。這個值也在ICNIRP規定的限值(5kV/m)以內。
除上述50Hz工頻輻射之外,高鐵也會產生其他頻段的輻射。其產生原因很多,比如因為受電弓和接觸網接觸不良而產生的輻射,以及電流在變壓、變頻等過程中相關元件產生的輻射等。這類輻射的頻率範圍較廣,從幾十Hz到2GHz都有分布。對於這類輻射有相應的研究,也有國家標準 對其測量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做出了規定。
國內2010年有一篇論文 對動車組列車車廂內的這類輻射進行了實測和分析,論文重點關注了30MHz到200MHz頻段的輻射。經實測,這個頻段的輻射在車廂內電場強度只有50dBµV/m左右,不到1mV/m(毫伏特每米)。而ICNIRP給這個頻率波段的電場輻射制定的安全標準是28V/m ,我國環保局制定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則未指定限制,而是給出參考值為12V/m 。無論按哪一個值來看,上述研究中的測量值與安全標準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對這類輻射一般只考慮對電子設備的幹擾,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流言中說「(高鐵電磁輻射)超過微波爐的電磁輻射」,這個說法很容易引起誤解。首先,這裡與高鐵的電磁輻射進行比較的顯然不能是指微波爐內部產生的、用來加熱食物的微波輻射。這二者頻率不同,無法直接比較。更何況微波爐的微波輻射被金屬爐身限制在其內部,並不會對外面的生物產生危害。如果要比,就應該與微波爐(以及其他家用電器)向外散發的低頻輻射進行比較。以下是家中一些電器在30釐米距離上磁場輻射值的大小 ,可作為參考:
前面說過,有研究測出車廂內的磁場輻射值在30µT以下,典型為5µT。可見高鐵車廂的輻射相比於部分常見家用電器的輻射還是要高一些,但也僅僅是略高,且都在安全範圍(100µT)內。還要考慮到我們在火車上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個小時,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關於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還可參考這篇文章: 《電吹風是高輻射的殺手嗎?》 )
流言裡還提到有一種「半米價格就要三萬塊的防輻射玻璃」。不過經過網絡搜索,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和切糕價格有一拼的玻璃在哪裡有賣。
防輻射玻璃一般是指用在醫院X光室或者核電站、摻入少量鉛的玻璃。它可以吸收和阻擋X射線輻射和核輻射 。這種玻璃防護的是電離輻射(可以破壞分子、對生物體造成傷害的輻射,包括X射線、核輻射等),而 低頻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 ,與這類防護玻璃的功能風馬牛不相及。也有的防輻射玻璃是指一些建築使用的吸收阻擋熱量輻射、讓房間冬暖夏涼的玻璃 。這些輻射指的都不是高鐵上的這種低頻電磁輻射。
即使這種用於防護低頻電磁輻射的玻璃真的存在,對於高鐵輻射也不會有多大用處。如前所述,車廂內部的電磁輻射主要來源於有動力的車廂底部的牽引電機。除非把這種「防輻射玻璃」鋪在地板上,否則就跟車廂內輻射關係不大。事實上,車廂本身的金屬外殼對於電磁輻射就有一定屏蔽作用。列車設計者會讓車廂底部的金屬板厚一些,以阻擋來自於牽引電機的輻射。
上面談了高鐵輻射對一般人群的影響。那麼,對於長期在高鐵上工作的乘務員們,高鐵輻射會讓她們「不孕」或「流產」嗎?
首先來看動物實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 ,科學家以往做過很多關於極低頻電磁輻射對生物生殖系統影響的研究,比如在實驗室裡把懷孕的小白鼠連續幾十天放到不同強度的極低頻電磁輻射之下,觀察小白鼠有沒有出現流產、不孕、胎兒畸形一類的現象。大部分結果都發現,不僅在高鐵車廂的輻射強度級別下(幾µT到幾十µT),就算是一些實驗中輻射強度達到數千數萬µT,是高鐵輻射的很多倍,小白鼠也可以健康地生出小小白鼠,沒有發現極低頻電磁輻射可以導致生物不孕或者流產的「罪證」。
除了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外,研究人員也調查過日常生活中接受不同電磁輻射的人群的懷孕和流產率是否有明顯的不同,包括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習慣(像平時是不是經常使用可以產生極低頻電磁輻射的電熱毯)的人群 。研究結果不一,其中大多數研究沒有發現接受電磁輻射相對較多的女性不孕和流產的比例明顯增高;最嚴重的也只是「風險相比於普通人稍高一些」,比如有研究 認為在24小時全天候接受最大為3.51 μT極低頻電磁輻射的情況下,女性早產風險值是正常情況的2倍。不過此類調查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有研究發現在電氣設備附近工作的女性流產率稍高,但是無法排除到底是因為輻射,還是因為工作勞累或噪聲等其他原因。綜合這些研究結果來看,「乘務員不是不孕就是流產,集體辭職」 的恐怖情況純屬危言聳聽,是不會出現的。
(關於電磁輻射對孕婦的影響,還可參考這篇文章: 《孕婦要不要穿防輻射服?》 )
結論: 高鐵作為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的確會產生輻射,但是車廂中的輻射值僅僅是相比於家中的那些家用電器大一些而已,符合國際電磁輻射安全標準,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防輻射玻璃防的是電離輻射,與高鐵電磁輻射無關。高鐵和其他電器產生的極低頻電磁輻射與女性的不孕率和流產率之間的關聯在研究中也並沒有被明確證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