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揭示神秘迦南人命運—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古DNA揭示神秘迦南人命運
現代黎巴嫩人和迦南人共享近90%的DNA

 

關於希伯來人和迦南人之間衝突細節的描述非常概略。

圖片來源:Gamma-Keystone/Getty Images

迦南人到底怎樣了?眾所周知,他們在聖經記載的就耶利哥城而起的最著名的一場衝突中輸掉了。迦南人生活在更北的地方,但由於他們的領土在古代遭到多次入侵,因此其最終的命運一直是個謎。如今,科學家在居住在黎巴嫩的現代人群中發現了迦南人的DNA。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

很多考古學家執迷於研究迦南人。幾千年前,迦南人生活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他們被認為建立了首個字母表。然而,矛盾的是,他們留下了極少的文字。這意味著人們知道的關於迦南人的大部分內容都來自由其他人撰寫的關於他們的描述——大多數時候是其對手,包括埃及人、希臘人和以色列人。

對迦南人的最新描述出自一個公正的源頭:在黎巴嫩西頓市一處迦南人埋葬地挖掘出的5具骨骼的古代DNA。它們包括兩名男性和3名女性,可追溯至3700年前的銅器時代。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獲得了足夠用於分析的DNA,儘管這些遺骸被長時間暴露在該地區通常會摧毀DNA的惡劣溫度下。「我們擁有大批骨頭樣本並且嘗試從牙齒中提取DNA,但後者以失敗告終。」來自英國惠康基金會桑格研究院的Chris Tyler-Smith表示,成功的地方來自靠近耳朵的頭骨中的顳骨。這部分含有保存完好的DNA。

在將迦南人的DNA同99名健在的黎巴嫩志願者的DNA進行比對後,該團隊發現,近90%的現代黎巴嫩人的DNA由迦南人共享。這表明,聖經中關於其滅絕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被誇大。「相關證據表明,從銅器時代到現在,該地區人口存在本質上的連續性。」Tyler-Smith解釋說。

很久以後,來自亞洲草原的遙遠的入侵者攻進這片區域。不過,他們的DNA僅佔到黎巴嫩現代居民DNA的10%左右。Tyler-Smith介紹說,考慮到該地區後銅器時代的歷史記錄了多次徵伐,這一結果很令人驚訝。「他們似乎只對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的遺傳組成產生了很小的影響。」

作為比較,類似的古代移民潮被認為同樣在歐洲發生,但它們通常會留下相當大的遺傳印記。很多現代歐洲人同該地區最早的農耕社區居民僅共享了約一半的DNA。

將古代DNA同其他古代基因序列進行的比對顯示,迦南人大約源自6000~4000年前,即早於銅器時代。當時,黎凡特的早期農民居住者和來自美索不達米亞遠東地區的移民集合在一起。這表明,迦南人的出現可能同42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帝國的瓦解存在關聯。

隨後,迦南人形成了自己的帝國。他們在敘利亞巴爾米拉建造了後來被伊斯蘭國家摧毀的寺廟。在隨後的銅器時代,迦南人很有可能以腓尼基人的身份為希臘人所知。在這種「偽裝」下,他們在地中海地區形成了強大的海上存在。(宗華)

更多閱讀

《新科學家》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古DNA揭示美洲人的「根」—新聞—科學網
    堪薩斯大學人類遺傳學家Jennifer Raff直指,研究者用來解釋美洲人演化的遺傳模型被過度簡化了。 為填補美洲人演化的空白,《科學》雜誌論文通訊作者、哥本哈根大學進化遺傳學家Eske Willerslev領導團隊與美國內華達州法倫·帕尤特—休休尼部落開展了合作。
  • 古DNA研究30年縱覽—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etra Images/Alamy 在古DNA揭示尼安德特人的性取向或第一個美洲人的祖先之前,這裡還有一頭斑驢。 這是一種頭部長有斑紋並生著驢屁股的奇特的馬,最後一頭斑驢死於1883年。一個世紀之後,研究人員出版了約200個斑驢核苷酸序列,這些序列取自一塊有140年歷史的斑驢肌肉。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中華白海豚母子對        李松海供圖 研究首先重構了鯨類古染色體,通過染色體進化分析闡述了鯨反芻類—古鯨—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程,發現古鯨對水環境的適應性演化主要體現在滲透壓的調節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該研究發現,起源於vgll3基因座的circRNA-vgll3顯著促進ADSCs成骨分化,沉默circRNA-vgll3則顯著降低ADSCs的成骨能力。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體外實驗表明RNaseH1酶活位點單個胺基酸的點突變體(RNaseH1D209N)可以顯著抑制野生型RNaseH1對R-loop的消解作用。重編程實驗表明RNaseH1D209N可以改變R-loop水平進而影響體細胞重編程的進程。 因子篩選實驗表明Yamanaka四因子中只有Sox2可以回復因R-loop改變而被抑制的重編程。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10月6日,《第四紀科學評論》刊發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尤其在高緯度地區,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均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向乾冷轉變,並對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構成和分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該研究則關注於經歷中更新世轉型期,早期人類遺址地理分布變化和石器製作技術方面的發展。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其是由華北東、西部陸塊碰撞形成的中部帶是最主要的古元古代造山帶,以發育多個具有碰撞造山性質的高級變質地體為特徵。即揭示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25-19億年大洋向大陸巖石圈轉化,地幔被交代形成大量方輝橄欖巖、19億~18.5億年巖石圈深俯衝到榴輝巖相深度,原來的洋底玄武巖轉變成榴輝巖、320百萬年左右巖石圈抬升到斜長角閃巖相,榴輝巖退變為榴閃巖或石榴斜長角閃巖,記錄了大洋巖石圈從形成到消亡的全過程。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韓斌表示,該項工作發現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關鍵分子模塊,不僅加深了人們對共生固氮的理解,也為非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命運的改造奠定了基礎,為今後減少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實驗中產生的砸擊法石片(馬東東 供圖)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