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或將揭示複雜真核生物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古菌構成了一個單細胞原核生物域,新近發現的阿斯加德古菌,據信為更加複雜的真核生物的祖先。但是迄今為止,我們對阿斯加德古菌生物學的理解一直局限於DNA研究,其顯示存在真核細胞樣基因。

此次,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科學家井町寬之,以及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科學家延優等人,經過十年的努力,分離並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古菌。研究小組從日本海岸的大峰脊深處收集了淤泥,之後將樣本放入充滿甲烷的特製生物反應器裡培養。

2000天後,他們分離出了包含多種微生物的混合物,再經過多年進一步地富集,得到了阿斯加德古菌的活體培養物。他們將這種微生物命名為「Prometheoarchaeum syntrophicum」,該名字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神「普羅米修斯」。

研究表明,「P.syntrophicum」的生長速度極慢,每14—25天數量翻一番。進一步分析發現,「P.syntrophicum」的基因組包含高比例的真核細胞樣基因,證實了之前的DNA分析。這種小小的球形細胞通常聚集成團,依靠其他的微生物夥伴生長。它們似乎缺少複雜真核生物所擁有的胞內細胞器樣結構,但是外部表面擁有長長的凸起,這些凸起通常還會分支。

研究人員推測,古菌的這種凸起可能捕獲了經過的細菌,細菌繼而被內在化,最終演變成線粒體。這很可能為真核生物的演化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1月19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古菌構成了一個單細胞原核生物域,新近發現的阿斯加德古菌,據信為更加複雜的真核生物的祖先。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或將揭示複雜真核生物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的微生物
    圖片來源:JAMSTEC/《自然·通訊》在線版科技日報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在能量最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有微生物群落維持了1.015億年的代謝潛力。理論來講,經過幾百萬年時間在海底沉積下來的沉積物,幾乎沒有能讓細胞維持代謝活躍狀態的能量。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29 08:04
  • 日本神秘微生物是古生菌和現代生物之間缺失環節
    來源:新浪科技1、科學家表示,在日本深海淤泥中發現的一種神秘微生物是古代細菌與孕育人類的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缺失環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表示,在日本深海淤泥中發現的一種神秘微生物是古代細菌與孕育人類的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缺失環節。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生物學家首次捕獲並培養了一種極其隱秘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與地球上所有複雜生命體的可能祖先十分相似。來源:New Zealand-American Submarine Ring of Fire 2005 Exploration, NOAA Vents Program 在bioRxiv上發布的一份預印本中1(註:該論文日前已發表於《自然》,查看更多培養神秘的古菌 |《自然》論文),來自日本的科學家稱,他們分離並培養了一種源自遠古譜系的古菌——古菌是單細胞的微生物,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中和抗體是指當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時,由B淋巴細胞產生的某些抗體;該抗體能夠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細胞。 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是將分離的單個細胞的微量全基因組DNA進行擴增,獲得高覆蓋率的完整的基因組後進行高通量測序。較之於組織樣本測序,單細胞基因測序能夠獲取更全、更準的異質性信息。 由於高覆蓋率、高保真性與高速性,採用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僅需要兩天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篩選工作,而採用常規B細胞單細胞克隆技術則耗時較長。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穗舉行—新聞—科學網
    /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現場。李誠斌/攝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2019)於12月11日至14日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吳清平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等28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然而,在腸道菌群中所有數十萬億種微生物中,很難確定哪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以及如何對調節膳食纖維以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目前腸道微生物組學中缺少「參考基因組」的存在,而參考基因組對於通過DNA組學技術鑑定微生物種群類別十分關鍵。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日本神秘微生物:體積是1釐米兩萬分之一、已存在45億年
    目前,科學家表示,在日本深海淤泥中發現的一種神秘微生物是古代細菌與孕育人類的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缺失環節。日本一支研究小組通過誘導該生物在實驗室全面分析其特性,通常該生物生活在海面以下1.5英裡處。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元素循環的發動機,解磷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有機酸溶解土壤中的鈣磷,或釋放活性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利用解磷微生物釋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提升磷的生物有效性,對磷素的可持續利用和緩解磷礦枯竭危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環境微生物的大量不可純培養性,對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發明拉曼激活單細胞液滴分選技術—新聞—科學網
    單細胞精度的高通量功能分選是解析生命體系異質性機制、探索自然界微生物暗物質的重要工具。單細胞拉曼光譜(SCRS)能夠在無標記、無損的前提下揭示細胞固有的化學組成,因此拉曼激活細胞分選技術(RACS)日益受到廣泛關注。但是分選通量是當前限制其廣泛應用的最重要的瓶頸之一。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載再憶華羅庚精神: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