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窗|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2021-01-19 井岡山發布

當你在世界上觀察某樣東西時,一棵樹、一隻鳥或任何其他東西,無論你在何時何地觀察這個物體,它總是不變的。然而,如果我告訴你,你觀察某隻鳥的時間和方式會影響它的外貌,那會怎麼樣呢?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當涉及到量子領域的奇異定律時,荒謬是正常的。量子力學定律的工作原理與一般大小世界的物理原理非常不同。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量子力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光的粒子性質。起初,光可以作為一種粒子來表現和分類的概念遭到了巨大的批評,因為它違背了已經確立的原則,即光具有類似于波的性質。


然而,光的粒子性質帶來了一個基本單位,它可以代表微小的能量包,被稱為量子。這不是別人,正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本人提出的。愛因斯坦假設,一個能量包可以被產生或吸收,作為一個整體,特別是一個電子想要從一個量子態跳到另一個量子態。量子力學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基本支柱是物質的波性。雖然這可能很難消化,但物質也表現出類似波浪的性質。物質的波狀本質是由兩位科學家獨立提出的,幾乎是同時提出的,儘管他們對彼此的工作毫不在意。這兩位曾經的發現者是科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和歐文·薛丁格。

他們用兩種根本不同的數學方法來證明物質的波狀性質。後來,兩人的貢獻都得到了認可,他們的想法被共同命名為海森堡-薛丁格模型。海森堡確實對量子力學做出了更重要的貢獻。雖然沒有基本支柱那麼重要,但它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他推斷,由於物質的本質是波狀的,一些性質,如電子的速度和位置,是互相補充的。簡單地說,電子的每一種特性都有一個限度,在此限度內,可以同時以一定程度的準確度進行測量。


當量子「觀察者」在觀察時,量子力學表明粒子也可以表現為波。這對於亞微米級的電子是成立的,例如。在美國,距離測量不到一微米,或千分之一毫米。當表現為波時,電子可以同時通過勢壘中的幾個開口,然後在另一邊再次相遇。這被稱為幹涉。現在,關於這個現象最荒謬的事情是,它只能發生在沒有人觀察它的時候。一旦觀察者開始觀察粒子穿過這個開口,得到的圖像就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如果一個粒子可以被看到穿過一個開口,很明顯它沒有穿過另一個開口。換句話說,當被觀察時,電子或多或少被強迫表現得像粒子而不是波。因此,僅僅觀察的行為就會影響實驗結果。


為了證明這一現象,魏茨曼研究所製造了一個小於1微米的小裝置,它有一個帶有兩個開口的屏障。然後它們向勢壘發射電子電流。這個實驗中的觀察者不是人,他們使用了一個微小的電子探測器,可以發現經過的電子的存在。量子「觀察者」探測電子的能力可以通過改變它的電導率或通過它的電流強度來改變,探測器對電流沒有影響。即便如此,科學家們發現,探測器「觀察者」在其中一個開口附近的存在,也會改變電子波通過屏障開口的幹涉模式。

事實上,這種效應取決於觀察的「能力」,當「觀察者」探測電子的能力增加時,換句話說,當觀察的水平上升時,幹擾減弱;相反,當它探測電子的能力降低,觀測減弱時,幹擾增加。因此,通過控制量子觀察者的性質,科學家們設法控制了它對電子行為的影響程度!


相關焦點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
  • 量子力學的困境與精神力,念力,意念的科學證明之路!
    量子力學的困境量子力學之所以人盡皆知,除了不可理解的試驗結果,還有無法科學證明的觀察者效應,它的形成機制與原理一直是個漏洞,所以這個120歲的量子力學,至今還在被人猜疑反駁。幸好量子力學有實際可以被科學證明的量子糾纏作為成果來站穩腳跟。
  • 功夫中的觀察者效應,讀此則可知如何運用神意矣
    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 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假想了精神作用力也是一種力。並且假想了幾個可以反向驗證精神作用力是否存在的試驗方法。還賦予了精神作用力一些特性。以便更合理的解釋那些過程不合理,結果也不合常理的實驗。
  • 觀察者效應,以及真正的科普
    最近已經在多個場合看到「觀察者效應」這個詞。
  • 小徐筆記|觀察者期望效應,你了解嗎?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 Effect)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的偏見,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觀察者期望效應最常出現於超自然現象研究。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不確定性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與「觀察者效用」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對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都是很難理解的,並且時常會和「觀察者效應」等價起來。海森堡最初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的時候更多強調的就是觀察者效用,因為我們在測量某些東西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擾動它,從而影響這個被測量物體的狀態。因此不確定性原理又被稱為測不準原理,這裡更多的強調了外在的作用,這樣看來這個不確定原理貌似沒有那麼高大上了,這不就是經典物理學中的實驗結果別人為或者環境因素所影響嗎?
  • 量子力學和現代科學的終點會在何方,哲學家:沒有答案也沒有盡頭
    人們把這句名言當作他斷然否認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固有屬性,但人們實際上誤解了他。愛因斯坦其實也為量子力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並不反對量子力學,只不過反對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而且他認為量子力學並非終極理論,它還並不完善。著名的量子糾纏的概念,就是愛因斯坦在他的《論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一文中提出的。首先我們要從不確定性原理談起。
  • 量子力學中的「量子」到底是什麼東西?
    具體到物理上,人類建立個兩大科學支柱,一個是愛因斯坦那著名的相對論,另一個便是由眾多科學家一起努力而築建的量子力學!或許,你認為量子力學距離你的生活很遙遠,但這只不過是你的誤解而已!事實上,我們如今所應用的所有科技產品幾乎都涵蓋了量子力學。在現代,量子力學的應用程度遠遠大於相對論。
  • 彌補量子力學的精神作用力以及謎團
    精神力的科學證明之路因為『精神力』目前無法科學證明,所以我希望用證明『精神作用力』的方法來迂迴證明『精神力』的存在。只要證明了『精神作用力』,就可以證明了『精神力』存在事實。量子力學的不合理性被彌補比如之前推理假設出的一個『精神作用力』特性,優先確定特性。我們想像一下你抽屜裡的充電器,按照量子力學的描述,當我們不觀察狀態下,它處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疊加態。
  • 量子力學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指的是什麼?
    1932年,諾依曼出版了經典的量子力學教科書《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在書中,他提出了「波函數坍縮可能源自觀察者意識」的觀點。因為量子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粒子,也適用於測量儀器。事實上,所有測量總是經由我們的判斷得出一個確定的結果,這意味著只有意識才能最終讓波函數產生確定的結果。這帶點唯心主義的觀點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論。
  • -淺談觀察者效應
    由此看來,撇開食物的影響,觀察者不自知的觀察行為直接影響雌性螳螂的決定,事關雄螳螂的性命與實驗結論。而觀察者效應於物理界,自然是最著名「貓奴」的思想實驗 薛丁格的貓△關於薛丁格的貓詳細闡述,請查看過往推文:
  • 量子力學與意識 五個不可思議的實驗會讓你相信現實只是幻覺!
    裡面一個無法被解釋的現象就是一個系統的行為會被觀察者所影響,讓一個系統原本的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這些實驗會顯示實驗的結果會被觀察者所影響,而量子力學該如何面對意識想法會影響物質現實的後果。 1. 薛丁格貓 Schrödinger’s cat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可能是到如今最出名的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
  • 五個物理效應及背後的科學本質
    「自然因規律而有序,世界因科學而美麗。」在物理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驚奇的效應,有的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則發生在遙遠的深空,每個效應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科學原理及自然規律。科學本質:都卜勒效應本質是波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效應。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
  • 量子力學與意識相關嗎?
    我們的大腦內部究竟在發生什麼事情?圖片來源:Mehau Kulyk/Science Photo Library目前為止,量子力學是目前能具體描述原子和亞原子粒子層面物質的最好的理論,它最著名的未解之謎是關於它的基本概念的:在實驗中,我們是否選擇測量粒子的某些屬性,將會改變實驗結果。這種 「觀察者效應」,讓量子理論先驅們深感困擾。
  • 量子力學:時間不等於存在
    它是科學上最具挑戰的課題之一,或許將顛覆我們的認知。首先,時間和空間只是人們思考的模式,而不是我們生活的條件,那什麼是時間呢?那麼,我們測量的到底是什麼呢?時間終究是真實存在嗎?還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呢?由於運算結果與現實背道而馳,因此多數人認為方程式進一步證明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無法和諧相處。但是這或許是個啟示,量子力學能夠與相對論合併起來的嘗試如果是正確的話,那就意味著時間根本不存在。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一)我總在想量子力學如何解釋大腦活動的問題。1、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為精神意識獨立於物質而存在——世界仍然是物質的——精神意識說到底,仍然是一種微小的物質運動。2、精神意識的物質性運動,不同於經典力學——宏觀物質的運動,經典力學的定理在解釋精神意識這種微觀物質運動的時候失效了。3、必須建立一種特定的微觀物質運動定理(公式)。
  • 量子力學的未來是怎樣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量子力學的未來是什麼? 量子力學的未來是什麼?正確預測熱力學系統(感謝馮·諾依曼發明的密度矩陣,這導致了量子力學中熵的自然定義)。正確地將材料描述為虛場的激發(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現代凝聚態物理學甚至生物物理學最終使用量子場論)。建立量子力學不能用經典理論來解釋,除非信息的傳播速度超過光速。
  • 一個科學團體藉助量子力學的公式去顛覆整個世界
    一種非常奇特的特性,即我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總是在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切,但同時我們又不清楚在到底是誰提出了量子力學。有一些聲音很可疑,這讓量子力學聽起來像一個陰謀:一個科學團體藉助量子力學的公式去顛覆整個世界。普通人都難以相信它,因為他們必須要去對量子力學制定一個決定性的標準。
  • 量子宇宙研究者:若觀察者意識可決定物質,宇宙或時時處於置換中
    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裡尋找答案。眾所周知,量子力學裡有兩個著名的實驗:薛丁格的貓和單粒子雙縫幹涉實驗的延伸實驗——延遲實驗。兩個實驗,最終都導向一個怪異的結論:觀察者的意識,似乎決定了客觀事物的存在。進一步說也就是,不是根深蒂固於我們認知的「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有悖逆於我們認知的「意識決定著物質」。尤其「延遲實驗」的現象,更讓人覺得其不可思議,它似乎在揭示一個怪誕的現象:因果可以倒置,過去可以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