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莫將大道為兒戲,需供神仙仔細推。」藥是指三味大藥「精、氣、神」,火是指藥齊全後,起火煉丹的火候。為什麼「聖人傳藥不傳火」?除了秘技自珍之外,更多的是沒辦法傳。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
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真正的事實後來被發現了,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後螳螂吃夫的現象幾乎不存在。那麼為什麼在實驗中,我們看到的都這樣?這是因為觀察者效應造成的。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觀察者在場而引起雌螳螂緊張,情緒激動,誤以為雄螳螂是敵人才把它吃掉。
「觀察者期望效應」則是指觀察者對觀察對象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後,在以後的觀察活動中,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期望來看待被觀察者的行為。比如有一個實驗,事先告訴實驗人員有兩種老鼠,一種聰明些, 一種笨一些,讓他們觀察兩種老鼠逃離迷宮。結果實驗人員會給出報告是聰明的老鼠比笨一些的老鼠更快逃離迷宮,但事實上所有的實驗老鼠只是隨機挑選出來而已。
這種"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在傳統功夫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上述的例子只是針對外在的事物。但是修行的本身是關係到修持者自身,體內氣機的運轉,是由動、姿勢,以及神意來主導的。神為氣之帥,一旦人的意念有了事先的印象後,就很容易影響到人的氣機運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習武練功要找良師的原因,好的老師能秉持正宗教化,不以技巧授人。而差的老師則剛好相反,以旁門小術誘惑人,雖授正宗的功夫也會誤入歧途矣。
讓我們回到功夫的火候修持上來,丹經上說的「聖人傳藥不傳火」的火候,其實並不僅僅只是結丹時才有,他在修持功夫的時候,是無時無刻不在。比如武當功夫最基礎的小鍊形第一式「金鋒抖肘」,他就一個往後抖肘,然後向前穿掌的動作。可是這個動作對於"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很明顯,在練習的時候,你的意念在哪一塊,他就會馬上給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說你意念相對集中於手掌,那麼你會很快的感受到手掌酸、脹、麻、熱,但是練著練著就沒力了,這是因為你的意念集中在手掌,氣就集中在那了,「有氣則無力」。如果意念集中在抖肘,「後擊肩背前展胸」,那麼就會感受到肘擊很有力,胸背得到很大的鍛鍊,胸背之間會氣血澎湃,酸、脹、麻、熱的感受就來了。但是與此同時,你的掌指就沒什麼感覺,腰腹和膝腿也沒什麼感受,這是因為意念引導真氣主要集中在胸背了,氣機不能很好的運化周身,這樣對功夫的修煉是不利的。
那麼怎麼辦呢?練的時候,要神意虛無,什麼都不要想,如此意念自然的就會觀照周身與眼前、身外。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讓氣機「順通八極運四岐」,運轉周身百骸。說到這裡,記得我的老師李兆生先生在一個班上說到了:「練金鋒抖肘時,要注意大拇指」,說練這個功夫的時候,大指會有特殊的感受,不要忽視了。這個其實是針對功夫已經練出來的人,就是那些經過「虛處藏神」的鍛鍊,體內已經出現真消息,進入了「實處就法」階段的人。
無思無慮地練了很長時間,練的時候,大指已經自然出現了光、色、氣,這時就要好好的觀照它,不要給忽視了,讓他能更好的茁壯長大,從而開始循經導脈。如果你忽視它,不理它,久而久之,你就不知道他運轉到哪去了。而且這也是「金剛以火煉,烈火產真形」的特殊專修,神意為火,大指為金脈,神意觀注大指,則是以火鍊金的功夫。但是如果你不理解這一點,還沒等他自然的出現這種真消息,就提前用意念去守大指,去觀注它,那麼動作就會變形,內力的運轉就會出現問題。
這裡以金鋒抖肘舉例,是因為他真氣啟動很快,對意念特別敏感。但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修煉這個功夫,那麼練其他功夫其實也一樣,比如練拳時,很多人容易意念集中於手上,那麼就會導致手上的氣感比較強,練著練著,身上就沒有力氣了,這是「有氣無力」(練太極拳的人比較明顯)。或者是有的人秉持後天的習慣,不用力就不舒服,覺得不用力就不能出功夫。於是拼命往下坐,然後動作就開始變形,這些都是「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現代武術套路表演時,基本上都有這毛病。因為他是國家在背書,很多人都在跟著這樣練,但是這樣練會一輩子練不出來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自然而然的練,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沒力就不用力,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樣才能練出先天的真力,而不是後天的僵力,死力。這種自然而然的修煉是建立在「心死而神活」的基礎上,就是說你得放下後天的一切,心神處於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後天的意念來刻意引導,期望什麼,從而避開"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