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中的觀察者效應,讀此則可知如何運用神意矣

2020-11-22 九天凌霄客

古人有言:「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莫將大道為兒戲,需供神仙仔細推。」藥是指三味大藥「精、氣、神」,火是指藥齊全後,起火煉丹的火候。為什麼「聖人傳藥不傳火」?除了秘技自珍之外,更多的是沒辦法傳。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

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真正的事實後來被發現了,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後螳螂吃夫的現象幾乎不存在。那麼為什麼在實驗中,我們看到的都這樣?這是因為觀察者效應造成的。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觀察者在場而引起雌螳螂緊張,情緒激動,誤以為雄螳螂是敵人才把它吃掉。

「觀察者期望效應」則是指觀察者對觀察對象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後,在以後的觀察活動中,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期望來看待被觀察者的行為。比如有一個實驗,事先告訴實驗人員有兩種老鼠,一種聰明些, 一種笨一些,讓他們觀察兩種老鼠逃離迷宮。結果實驗人員會給出報告是聰明的老鼠比笨一些的老鼠更快逃離迷宮,但事實上所有的實驗老鼠只是隨機挑選出來而已。

這種"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在傳統功夫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上述的例子只是針對外在的事物。但是修行的本身是關係到修持者自身,體內氣機的運轉,是由動、姿勢,以及神意來主導的。神為氣之帥,一旦人的意念有了事先的印象後,就很容易影響到人的氣機運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習武練功要找良師的原因,好的老師能秉持正宗教化,不以技巧授人。而差的老師則剛好相反,以旁門小術誘惑人,雖授正宗的功夫也會誤入歧途矣。

讓我們回到功夫的火候修持上來,丹經上說的「聖人傳藥不傳火」的火候,其實並不僅僅只是結丹時才有,他在修持功夫的時候,是無時無刻不在。比如武當功夫最基礎的小鍊形第一式「金鋒抖肘」,他就一個往後抖肘,然後向前穿掌的動作。可是這個動作對於"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很明顯,在練習的時候,你的意念在哪一塊,他就會馬上給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說你意念相對集中於手掌,那麼你會很快的感受到手掌酸、脹、麻、熱,但是練著練著就沒力了,這是因為你的意念集中在手掌,氣就集中在那了,「有氣則無力」。如果意念集中在抖肘,「後擊肩背前展胸」,那麼就會感受到肘擊很有力,胸背得到很大的鍛鍊,胸背之間會氣血澎湃,酸、脹、麻、熱的感受就來了。但是與此同時,你的掌指就沒什麼感覺,腰腹和膝腿也沒什麼感受,這是因為意念引導真氣主要集中在胸背了,氣機不能很好的運化周身,這樣對功夫的修煉是不利的。

那麼怎麼辦呢?練的時候,要神意虛無,什麼都不要想,如此意念自然的就會觀照周身與眼前、身外。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讓氣機「順通八極運四岐」,運轉周身百骸。說到這裡,記得我的老師李兆生先生在一個班上說到了:「練金鋒抖肘時,要注意大拇指」,說練這個功夫的時候,大指會有特殊的感受,不要忽視了。這個其實是針對功夫已經練出來的人,就是那些經過「虛處藏神」的鍛鍊,體內已經出現真消息,進入了「實處就法」階段的人。

無思無慮地練了很長時間,練的時候,大指已經自然出現了光、色、氣,這時就要好好的觀照它,不要給忽視了,讓他能更好的茁壯長大,從而開始循經導脈。如果你忽視它,不理它,久而久之,你就不知道他運轉到哪去了。而且這也是「金剛以火煉,烈火產真形」的特殊專修,神意為火,大指為金脈,神意觀注大指,則是以火鍊金的功夫。但是如果你不理解這一點,還沒等他自然的出現這種真消息,就提前用意念去守大指,去觀注它,那麼動作就會變形,內力的運轉就會出現問題。

這裡以金鋒抖肘舉例,是因為他真氣啟動很快,對意念特別敏感。但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修煉這個功夫,那麼練其他功夫其實也一樣,比如練拳時,很多人容易意念集中於手上,那麼就會導致手上的氣感比較強,練著練著,身上就沒有力氣了,這是「有氣無力」(練太極拳的人比較明顯)。或者是有的人秉持後天的習慣,不用力就不舒服,覺得不用力就不能出功夫。於是拼命往下坐,然後動作就開始變形,這些都是「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現代武術套路表演時,基本上都有這毛病。因為他是國家在背書,很多人都在跟著這樣練,但是這樣練會一輩子練不出來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自然而然的練,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沒力就不用力,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樣才能練出先天的真力,而不是後天的僵力,死力。這種自然而然的修煉是建立在「心死而神活」的基礎上,就是說你得放下後天的一切,心神處於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後天的意念來刻意引導,期望什麼,從而避開"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焦點

  • 科學之窗|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量子力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光的粒子性質。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
  • 營銷中如何運用「錨定效應」
    前兩天在百家號發的文章中提到了」錨定效應「,過後有人問我你提到了「錨定效應」具體是什麼?介於此類問題,我突然奇想,可不可以在發布的文章中定期的穿插一些商學課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溫故而知新「嘛!
  • 在相對論中,如何準確地定義觀察者的角度?
    物理學家:每當聽到物理學家在喋喋不休的討論相對論時(並且感謝你的時間),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從移動觀察者的角度......」或「......觀察者看到......」。那都很好,可是如何準確地定義什麼是觀察者的角度呢?
  • 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假想了精神作用力也是一種力。並且假想了幾個可以反向驗證精神作用力是否存在的試驗方法。還賦予了精神作用力一些特性。以便更合理的解釋那些過程不合理,結果也不合常理的實驗。原因很簡單,因為結果被確定了,確實存在觀察者效應,而觀察者改變了粒子形態,那麼是什麼原因改變的不得而知。所以一定是有什麼我們現在不理解的,未知的力量形成了這個結果。
  • 觀察者效應,以及真正的科普
    最近已經在多個場合看到「觀察者效應」這個詞。
  • 小徐筆記|觀察者期望效應,你了解嗎?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 Effect)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的偏見,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觀察者期望效應最常出現於超自然現象研究。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長尾效應」在社會化媒體中的價值與運用
    本期主打:①蘋果商店與聖殿②社會化媒體的長尾效應運用四法則③彈性社交的內容三維度,請繼續支持!電子書下載地址http://t.cn/asQlB4在社會化媒體與社交媒體的信息中,除了熱點信息,非熱點信息值得提高關注嗎?如果值得,那麼如何提高對這些信息的關注呢?在統計學中,大多數隨機性的數據都是呈現一個中間高、兩頭低的正態分布。
  • 梁文道:〈神義先於神意〉
    然而,我所身處的這個現世,似乎正在變得日益年輕;又或者該反過來講,是我變老了。於是我便開始退後、緩慢,對史上一切有名的保守派感到好奇,想知道保守究竟是什麼意思,想知道他們究竟在何等意義上保守。所以我讀萊布尼茲的《神義論》。號稱是他浩如煙海的論著當中最易懂的一本書,《神義論》其實一點也不好讀。問題不在萊布尼茲的論述太過玄奧,而在它就像他其他的作品一樣,總是充滿了引述、對話和論戰。
  • 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鳥籠效應」作為一種思維邏輯,它往往會限定人們的想像空間,束縛人的創造力,讓人們形成刻板守舊的思維模式。它至少包含兩種心理現象:其一,是慣常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其二,是從眾心理。
  • 高中物理說課稿:《都卜勒效應》
    ②以聲波為例結合示意圖,重點說明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提供探究的依據。③定性分析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所接收到的頻率變化原因,給出探究過程,突出重點內容。④說明除聲波外的其它機械波、電磁波、光波均會發生都卜勒效應,使學生完整理解都卜勒效應。⑤介紹都卜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都卜勒效應的理解。
  • 如何運用「滾雪球效應」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好?
    今天,我們繼續從《深度思維》這本書中去尋找答案。1.精準施策作者蕭亮說:「思考和正確決策之間,有時就隔著一層薄紗,但有時卻比牛郎和織女之間的距離還要遠。」人們對決策常常有誤解,以為自己思考過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決策。人們做決策時,也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本能」控制。那麼,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舉個例子來說吧。
  • -淺談觀察者效應
    雖欲有超脫之意,卻被現實囚於一室之內,超脫者與劇中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影響……簡單的觀察或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常常認為雌螳螂在交配後必定會吃掉雄螳螂,但事實真的如此麼?結果令人驚奇——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現象。而且,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複雜而又神秘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裡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
  • 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
    清柳華陽在其《慧命經》一書中說:「成佛作祖,是本性靈光。」他解釋道:「蓋本性靈光者,其名雖二,源頭則一也。在定則謂之性;定中慧照,則謂之光矣。」這就是說,靜定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所謂明心見性;靜定中觀照(迴光返照)就能看到光。所以古人說:「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儒、釋、道三教都承認性光的客觀存在及其無上的功能。
  • 觀察者網是如何廣受年輕人「心疼」的?
    伴隨著川普上臺、中美貿易摩擦、香港修例、新冠疫情等事件,成立於2011年的觀察者網影響力劇增,在網站、公眾號、微博、頭條等平臺上的流量連續翻番。而在B站這個年輕人居多的平臺上,觀察者網也收穫了大批粉絲。 而我特別想跟王驍了解的是: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
  • 問答:如何理解10°和2°標準觀察者
    回答:在顏色測量儀器的配置中,跟在光源後面會有一個觀察者(視角)的選擇,如下:例如D65 10deg,前面的D65是光源,後面的10deg是觀察者(視角),讀作10度。當人看物體的時候,將物體的上下邊緣與人的眼睛進行連線,會形成一個夾角,這就是視角。如下:人類雙眼視角通常是120度,當集中注意力時約為五分之一,即25度。
  • 功夫的名稱很重要,光一個名字就能教會你很多東西,使功夫進步
    通過對名字的解析就能學習到很多東西,使功夫有所進步。這種對功夫的理解和分析,是傳統三味真參法中「以文觀意」裡的修行內容。可能很多人會問,一個名稱有什麼重要的?能對練習功夫有什麼幫助?這裡僅以太極拳中的「摟膝拗步」一式來舉例吧。社會上的太極拳全名就叫做「摟膝拗步」,然後就是動作的具體解說,並沒有其他的名稱具體分化。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此屆研修班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哲學博士、《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途徑》中文版譯者仲海霞通過問題討論、案例研究的方式,介紹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原則、技能與方法。來自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復旦附中等學校的一線教師分享了批判性思維在語文、英語、地理、生物等諸學科的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
  • 衛浴企業運用「東風效應」消釋「瓶頸效應」
    目前,很多衛浴企業往往只注重如何搶市場這塊「蛋糕」,而忽略了是否可以把市場這塊「蛋糕」做大。顯然,很多工廠在目前根本無法達到如此的生產能力。因此,如何讓企業決策者們注重「品牌」效應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因此,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引導下,突破產能的瓶頸對品牌企業具有更大意義。
  • 邏輯不佳者,謬誤多矣
    2,那些人都讀名人傳記。對於第一個特徵,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這種認知會帶來上進的動力。這在我們培養小孩方面,可能帶來啟示——要拓寬他們對生活的認知。但是第二個特徵,我覺得就有點偽科學的味道了,因為邏輯不對——裡面有相關性但並無因果關係。倘若因此,而去買名人傳記來讀,期望增強自己創業的成功率,就未必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