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是如何廣受年輕人「心疼」的?

2021-01-12 騰訊網

來源公眾號:遠川研究所

作者:戴老闆/黃主任

支持:遠川研究所媒體研究部

訂閱 GODY財經 ▲ 帶給您深度多元視角

上海八月熱浪襲人,我在長寧區番禺路381弄一家很小資的咖啡館裡,等待一個叫王驍的人。

約定時間是下午2點,但他因為編輯部開會而姍姍來遲,期間不斷用微信道歉,並配上大哭的表情。臨近三點鐘,周圍人換了好幾茬,在我焦躁地幾乎要逃走的時候,王驍終於出現在門口。他沒有像拍視頻時那樣一身西裝,而是套了一件乾淨整潔的Polo衫,跟鏡頭前一樣瀟灑。

我們兩個大男人便擠在一群情侶之間攀談起來。王驍是觀察者網(下稱「觀網」)的資深編輯,也是觀網的視頻節目《驍話一下》的主持人。他的節目以國際時政為主,從糧食危機到美國大選,從香港困局到南非經濟,覆蓋廣泛。1992年出生的他已成為B站用戶最熟悉的面孔之一。

如何做出爆款視頻自然是我們必聊的話題。王驍告訴我他從2018年開始做視頻,現在團隊已經有三四個人,每周大概能出兩期。如果每期低於200萬播放量,團隊內部是需要開反思會的。作為一個B站最高播放量只有7萬的人,我努力掩飾著嘴角的抽搐,差點兒把咖啡潑到他腿上。

不光是王驍,觀察者網有一系列的視頻專欄,比如董佳寧的《懂點兒啥》、席亞洲的《亞洲特快》、施洋的《施佬胡謅》……等等,加上兄弟單位「觀視頻工作室」,觀察者網建立了一個國內最大的視頻矩陣。在今年6月份,僅觀察者網一個官方帳號的B站播放量,就達到了令人咋舌的3.7億次。

而視頻項目的成功,只是觀察者網近年來諸多成績之一。伴隨著川普上臺、中美貿易摩擦、香港修例、新冠疫情等事件,成立於2011年的觀察者網影響力劇增,在網站、公眾號、微博、頭條等平臺上的流量連續翻番。而在B站這個年輕人居多的平臺上,觀察者網也收穫了大批粉絲。

而我特別想跟王驍了解的是: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在我的臆想裡,觀察者網這種影響力級別機構體,應該聚攏了大量學院派的媒體人,運行著複雜嚴肅的管理體制,統一思想,步伐一致。像視頻這種戰略級項目,應該是一個總編牽頭、部門負責、文案三審、監管備案的巨大工程。

不過事情好像並非我想像的那樣。王驍告訴我,這些在B站上動輒幾百萬播放量的視頻項目並非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內部創新「長出來的」。出鏡的up主基本都是觀察者網內部各條線的編輯,他們早期做視頻完全是在兼職,「領導當時來問誰想做視頻,感興趣的就自己報名了。」

而隨著採訪的深入,王驍告訴我更多有意思的事實:第一,觀察者網科班出身的記者編輯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反而理工科較多;第二,編輯部氣氛活潑,總編基本不會干擾他們的選題;第三,即使做到目前的影響力,整個公司也才160人左右,效率堪稱業界第一。

但另一方面,儘管影響力與日俱增,但觀網在輿論場中遭遇的阻力也遠超想像。王驍告訴我,單個視頻平均200萬的播放量並沒有讓他感受過其他超級大V享受的那種眾星捧月,反而要承受外網連續不斷的惡意和詆毀,但他非常輕鬆地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早習慣了。」

不過在社區氛圍濃鬱的B站上,584萬年輕人是他們堅定的支持者。無論是國際新聞的視頻片段,還是觀網編輯們的專欄節目,粉絲用堆滿屏幕的彈幕來表達對他們的喜愛,點讚投幣收藏動輒幾萬十幾萬。而觀察者網的簡介也很「B站」,叫做「廣受年輕人心疼的時政網站」。

所以這家成立不足10年的媒體,到底是如何贏得新一代年輕人支持的?

01. 溯源

我跟王驍聊天的地點,距離觀察者網在長寧區的辦公室一步之遙。這裡法國梧桐環繞,花園洋房鱗比,曾經隸屬於上海法租界著名的別墅區「哥倫比亞圈(Columbia Circle)」,走兩步就是一幢歷史建築。這塊不大的地方文脈興盛,魯迅、巴金、張樂平等人都在周圍生活創作過。

儘管地處鬧市區,但觀網的辦公條件卻十分簡陋。拐進標有番禺路300弄的一條巷子,穿過一個「xx酒樓」的俗氣招牌就能看到一幢三層小樓,這是觀察者網最早的辦公室。總編輯金仲偉帶我參觀這棟樓的時候,我很難不注意到一樓牆上的那行大字: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

這家研究院可以算是一切敘事的源頭。觀網創始人金仲偉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曾在法制、社會、財經等多個領域的媒體裡工作過。2010年他從《東方早報》副總編的崗位離職,參與創辦了「春秋綜合研究院」。共同參與研究院創立的,還有幾個來自各個領域的核心人物。

金仲偉在《東方早報》時曾經分管過報社的網站,當時正好趕上紙媒滑坡的大潮,門戶網站如日中天,報紙發行量每年以30%的速度下降,而金仲偉發現即使把《東方早報》的優秀內容放到網上去也沒什麼人看的,點擊率很少。傳統媒體的轉型艱難,為他離職創業埋下了伏筆。

以春秋綜合研究院為中心,一批研究和講述「中國道路」的學者被聚攏了起來,比如張維為、文揚、鄭若麟、寒竹等人,他們為剛起步的觀網貢獻了不小的文章、話題和流量。

比如在2011年6月,春秋綜合研究院就聯合文匯報,請來了著名政治思想家、「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安排他跟當時還在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書的張維為面對面,就中國和西方發展道路問題做了一場辯論,觀察者網做了全程報導。

在當時,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福山的擁躉,這場辯論並沒有迎來主流媒體的報導跟進,反而收穫了不少嘲諷。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張維為當時提出美國將面臨「低智商的民粹主義的盛行」和「社會越來越難以整合」,「可能選出比小布希還要差的總統」等觀點,基本上都得到了驗證。

在觀察者網上線的2011年,輿論情緒正從2008年奧運頂峰上直衝而下,並在7月23日的甬溫動車事件裡跌落到最低谷。這個時候提「中國模式」、倡導「不必仰望別人,自己始終精彩」顯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無論是聚攏的這批專家,還是剛剛上線的網站,都不站在聚光燈之下。

要想從邊緣地帶走向舞臺中央,不光需要解構別人的輿論場,更需要建構自己的輿論場。這是一個漫長而龐大的工程。

02. 建構

北京人董佳寧加入觀察者網的時候是2013年,他的上一份工作是一家系統集成公司做OA軟體的開發。

2013年的觀察者網的團隊已經有了20多個人,積攢了一些影響力,並有了不少忠實的讀者,董佳寧就是其中之一。出於對觀察者網的喜愛,董佳寧給觀察者網的招聘郵箱投遞了簡歷,得到了面試機會。他在被錄用之後馬上就搬到了上海,從一個工程師轉跨界變成了一個媒體人。

董佳寧剛入職的時候,崗位是網站的「右欄」編輯。自從2012年改版之後,觀察者網的網站就劃分成了左欄、中欄和右欄,其中左欄是名家專欄,匯聚了大量學者和觀察員;中欄是新聞報導,多以國際新聞為主;右欄是風聞社區,是一個聚合各類自媒體內容的UGC內容平臺。

編輯部有很多董佳寧這樣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輕編輯。總編金仲偉跟筆者回憶,為了解決基本功問題,他每天都在午飯後把所有記者編輯召集在一起,然後把網站投在一個大屏幕上,把前一天發的稿子一篇篇點評,標題是不是合適、論據是不是嚴禁、行文夠不夠流暢……逐個討論。

這種「講稿會」每次都持續一個半小時,堅持了兩年半時間。這種高強度的培訓讓一批年輕記者和編輯迅速成長起來。

除了基本功外,觀網內部還強調要重新審視新媒體環境下「作者」跟「讀者」的關係:一是表達平權,強調作者跟讀者之間是平等的,不能像紙媒時代那樣居高臨下的「指點」讀者;二是心懷敬畏,讀者只要善用搜尋引擎,同一個話題離「博聞強識」的狀態只差10秒鐘,東西不能亂寫。

觀察者網的年輕記者和編輯本身都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所以表達方式天然就接著地氣。在觀網頁面上,除了「中欄」的新聞報導還有著濃厚的「官媒式」嚴肅之外,「左欄」的外部專欄和「右欄」的博文聚合都沒有「端著架子」,從標題到內容都敢於用網絡語言,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

比如在9月15號版面的「左欄」上,頂上是一位旅英學者寫的「親身去測了一下新冠,才知道英國數據有多不靠譜」,實地考察+主觀感受;然後下面有不少常規的專欄文章,比如一位俄羅斯專家寫的「普京執政20年,俄羅斯向西轉還是向東轉?」和一位日本專家寫的「菅義偉二、三事」等。

在這些「正統」的專欄中,也有諸如「為何越來越多中國女生愛上JK風?」這種讓人很有點擊欲望的文章;而同時,觀網內部的評論文章也穿插在「左欄」裡,走接地氣的風格,比如董佳寧一期關於日美貿易戰的選題,標題叫做「日本:我覺得我又行了,美國:不,你不行」,畫風活潑。

正是這種接地氣的選題和表達,讓觀察者網在「時政」這個原本是「中老年男性」聚集的領域,慢慢積累起了年輕讀者。而隨著2012年前後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的誕生,自媒體爆發式增長,給觀察者網「右欄」風聞社區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供給,一個「專欄-原創-聚合」的生態就建立起來了。

除了圖文內容之外,觀察者網很早就開始向視頻領域探索。2015年春秋研究院和觀察者網策劃了《中國人你要自信》這個不到20分鐘的視頻,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當時牽頭的是上海電視臺的主持人潘小瓅,她後來也離職創辦了「觀視頻工作室」,跟觀察者網互為犄角。

2015年觀網團隊已接近50人,這個規模不用說是跟傳統媒體比,在頭部自媒體裡都不算大。不過人雖然少,觀網已經圍繞著相同的理念打造出了一個生態:一是連接了大批有相同價值觀的學者和自媒體,二是建立了自己的記者和編輯團隊,選題和表達能力貼近年輕讀者群體。

也是在這一年,69歲的地產商川普在紐約Trump Tower宣布參選總統。所有人都不會意識到,這個當時看起來很荒誕的事件會在未來四年裡重塑大洋兩岸的關係,摧毀相當一部分人的信仰,讓無數人重新拷問自己的世界觀,並給觀察者網帶來了巨大的紅利和流量。

03. 漲潮

幾乎在川普宣布競選的同時,還在美國Iowa大學讀歷史系的王驍給觀察者網的招聘郵箱發了一封簡歷。

簡歷投出去石沉大海,王驍沒收到任何回復。不過他並不氣餒,他混進了一個觀網的讀者群,在群成員裡翻出一個看起來像是正式員工的人,然後請他幫忙遞簡歷,才最後拿到了面試資格。2016年7月11號,他正式加入了觀網,剛開始的工作隸屬於「中欄」的國際新聞組。

此時美國大選已經如火如荼,川普接連不斷地發表歧視移民、分裂族群、抹黑對手的言論,讓2016年的美國大選充滿了娛樂性和刺激性,並破圈成為大洋彼岸熱議的話題。觀網編輯部的年輕記者編輯們抓住機會,對2016年大選做了全方位的報導和跟蹤,深受讀者歡迎。

在11月8號大選投票那一天,編輯們做了一個實時更新的頁面,用文字的方式來「現場直播」,什麼柯林頓去投票了、桑德斯去投票了、New Hampshire計票了、希拉蕊領先了、搖擺州變紅了、川普反超了、懂王獲勝了……最後這個頁面成為觀網歷史上評論互動最多的頁面。

在美國生活學習多年、英文水平良好的王驍也在報導團隊之中,他每天都會大量瀏覽美的各大媒體、推特、油管上的各種信息,然後擬定選題快速撰寫文章。而由於時差問題,編輯們經常日夜顛倒,王驍跟筆者回憶,「那會兒每天都很興奮,晚上在家裡寫完三篇報導才去睡覺」。

到了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爆發給整個國內輿論帶來了新的重大變量,尤其是後續的反全球化、貿易關稅、技術封鎖、實體名單、圍堵華為、拘捕孟晚舟等事件,讓無數讀者開始重新審視大洋彼岸的那座「燈塔」,這讓很多讀者開始投向觀察者網「生態系統」的懷抱,尤其是年輕人。

而流量的增長,又反過來會驅動生態的繁榮,比如觀察者網的「左欄」逐漸聚攏了400多名各式各樣的專欄作者,裡面既有名聲在外的大學教授,也有遍布全球的學生和工程師,還有大量跟中國關係密切的外國學者——每當熱點事件發生時,觀網都能找到合適的人快速撰寫稿件。

潘小瓅的觀視頻工作室走的是另外一條路。觀視頻並沒有自己的內容部門,而是建立了整套的視頻拍攝、剪輯、動效、後期等團隊,然後依託觀網的生態,給一批合作的學者或媒體人如陳平、馬前卒、袁嵐峰、沈逸等人拍攝製作「視頻專欄」,並在微博、B站、西瓜等平臺上進行分發。

觀察者網和觀視頻的壯大,也相當於給一批者提供了一個表達陣地,人民大學的翟東升老師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翟東升是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早在2010前後就預測到了「逆全球化」的趨勢,但學術圈和媒體圈裡對此認同的並不多。2014年,他去參加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提出了「中美會走向脫鉤,並且中國應該加快『去美國化』」的觀點,結果「作為一個靶子」受到嘉賓們的批判。

但是後來,翟東升當年看似「極端」的觀點,大部分都得到了驗證。2020年,觀視頻工作室幫他開闢了專欄節目《政經啟翟》,並特意把當年辯論的視頻「撈」了出來再次傳播,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巨大反響,而《政經啟翟》這個節目也很快就在B站微博等平臺受到讀者的追捧。

潘小瓅在廣泛連結專家學者的同時,金仲偉內部也啟動了視頻化的戰略,一大批小編出鏡成為up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驍董佳寧

王驍的節目起步於2018年,是觀網最早一批做視頻的編輯,當時他還隸屬於風聞社區,所以一開始的視頻幾乎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做的。第一次拍視頻時,他把演講稿列印出來貼在攝像機下面,一路讀了下來。但很快,良好的形象和流暢的表達就讓王驍迅速斬獲一批粉絲。

發量比王驍少的董佳寧也走向了臺前,負責一檔叫做《懂點兒啥》的節目。作為一個「滬漂」的北京人,他每天都開一輛掛著蘇A牌照的二手Polo來上班,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所以被年輕讀者親切地稱為「肝帝」。在他的視頻彈幕裡,「中門對狙」、「衝塔」、「2333」等梗滿天飛舞。

這些專欄能從兼職項目變成頂級流量,跟觀網的管理機制不無關係。王驍和董佳寧都對筆者講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編輯部的紅線意識很強,總編金仲偉平時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但在具體選題上給了他們比較大的空間和自由度。在時政領域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不容易的。

04. 風動

如果說2018年和2019年的各類事件讓人們開始反思,那全球動蕩的2020年則讓參與這種反思的人數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從年初開始,蘇萊曼尼遇刺、澳洲大火、外國人居住證、武漢封城、海外大流行、川普甩鍋、美國黑人運動、港區國安法、TikTok事件、中印衝突、華為斷供……等一系列事情,觀察者網和觀視頻工作室都緊貼熱點,貢獻出一篇篇的報導和解讀,並獲得大幅增長的流量。

兩家機構並沒有局限在國際時政領域,而是不斷拓展邊界。在2020年7月,觀視頻工作室跟馬前卒合作的《睡前消息》欄目,推出了一期走訪獨山縣的節目,文案、航拍、剪輯、音樂都非常專業,並穿插了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債務問題的討論,瞬間出圈,引發了瘋狂的討論。

越來越多的視頻項目「自下而上」生長了出來,比如說觀網工業科技新聞小組推出的《科工力量》這個節目,由編輯冬曉出鏡,就產業和財經話題娓娓道來;而之前負責「右欄」編輯的江蘇姑娘戴蘇越也推出了一款《新之說》的節目,覆蓋文化娛樂領域,風格清新,頗受好評。

這些湧現的內容,讓讀者數量又上了一個臺階,比如微博粉絲已經超過了1400萬,微信公眾號上每天的推送閱讀量高達380萬;在在B站上,僅觀網和觀視頻兩個官方帳號的粉絲加起來就超過900萬;上個月王驍在B站上開的一門「美國背面研究報告」的課程,一個月賣了超過6萬份。

不過對於觀察者網生態更重要的事情,是認同「中國人,你要自信」這句話人,正在逐漸增多。當然,與其說是大洋彼岸的「自毀燈塔」讓更多傳統時政讀者「轉投」觀網的門下,倒不如說是觀網迎來了一批天然就更容易接受「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自信」這個理念的新讀者。

這些新讀者以90後和00後為代表,相比於70後和80後這代人,他們更加熟悉國外的文化和歷史,甚至是泡著美劇英劇日本動漫長大,而由於中國四十年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發達國家對他們而言已然極大祛魅,他們並沒有像老一輩那樣對西方有種近乎「信仰」式的崇拜。

筆者認識的一位95後的男生喜歡穿李寧衛衣,我曾經問為什麼喜歡新國潮,他跟我說:「我去東南亞旅遊,經常被當做日本人或者韓國人,這讓人討厭,所以我買了這件衣服,就是看中上面印著的『中國』這兩個大字——以前我都穿耐克阿迪哎,但我得告訴他們我是中國人。」

在知乎上,一個「你是什麼時候感覺到中國強大了?」的問題受到了熱捧,足足吸引了10,389個人前來回答,而回答者絕大多數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在一個2.8萬人點讚的回答中,有一句話特別顯眼:「這個國家有缺點,我們可以批評他,但是一點也不影響我熱愛和尊敬這個國家。」

中國其實不缺令公民熱愛和尊敬的素材,無論是過去四十年巨大的經濟成就,還是切實影響老百姓生活的收入消費,群眾的情感並非只是宣傳體系的功勞,而更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價和審視。這種情感,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多輪高潮和低谷,又在跌宕起伏的2020年重新登上高點。

但能2011年低谷期就開始明確願景、建設團隊、連接學者、培育生態……這不僅需要強大的前瞻能力,也需要巨大且持續的資源投入。觀察者網和所有「觀字號」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拿過官方的投資,全都來自於民間,能實現這一切,離不開臺前幕後一群人的推動。

當然,媒體的自我奮鬥只是「小力」,社會共識的轉向才是「大力」,觀察者網在輿論光譜中的位置,會從舞臺邊緣越來越走向中央。更重要的是,抓住年輕人的認可,對觀察者網來說並不是一種對「下一代讀者」的投機,而只是其一直秉承的價值觀迎來了更願意去接受它的一批人。

幡沒有動,心也沒有動,而風卻實實在在的動了。

但從「西風」轉化成「東風」,還有很長時間要走。觀網一位長期往返中美的朋友告訴我,「美國獨立日時家家戶戶掛國旗,但我五年前國慶期間從上海自駕1700公裡到桂林,沿途就沒見過幾個掛五星紅旗的。」不過去年國慶他在江浙旅行,發現終於有小區和商鋪掛五星紅旗了,雖然不多。

一個龐大群體的共識形成,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也需要脈衝式的事件驅動,更需要媒體和社交網絡的推動。因此即使你翻遍海外媒體行業,卻很難找到觀察者網的對標:它不是The Huffington Post,也不像Fox News,更不是中國的Russia Today——這些媒體都無法表徵它的使命。

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重新認識中國的路有多遠,這家媒體控恐怕就需要走多遠。

---o---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

閱讀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公眾號的任何立場。感謝作者辛勤原創,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如涉及版權,請留言聯繫管理員,以便及時更改刪除。

相關焦點

  • 觀察者網觀魔獸,三千世界中的小世界
    魔獸世界9.0版本暗影國度已經正式上線了~近日觀察者網的肝帝董佳寧就更新了一條魔獸視頻,當小編打開時,萬萬沒想到觀察者網風聞工作室居然早前也出了一期魔獸相關的開箱視頻。那今日我們就隨著視頻來說說廣受大眾喜愛的魔獸世界所經歷的漫長歲月。
  • 就業方式多樣化 社會發展更多元_央廣網
    【導讀】大學畢業生就業呈現新特點:自主創業受青睞,籤約私企成主流。《央廣財經評論》本時段關注:就業方式多樣化,社會發展更多元。  央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暑假即將結束,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們也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逐漸開始融入社會。
  • 方方狠咬觀察者網和帝吧,扭曲的價值觀咬人更兇狠!
    方方方昨天突然「詐屍」狠咬了觀察者網一口。轉發了觀察者網的這條微博,並附上了一段火力十足的評論:「同理,知道張伯禮先生對我造謠構陷的人也會很多!擁有『人民英雄』這個稱號並不意味著『英雄』做了違法之事也應叫好。兩碼事哦!所觀察者,至少兩眼吧?獨眼會漏看關鍵內容:2020年貌似張先生的風光大年,實則更是他的大悲哀年。因為他的確錯了。而這錯誤一再被極左勢力和網絡流氓翻出來供世人紀錄。」
  • 觀察者網:又是一年高考時,我們找一線老師聊聊新高考
    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作為最初試點的上海、浙江兩地的一線高中教師,聽他們講述這五年來經歷的改革過程和心路體驗。 採訪對象隨機選取,應被採訪者要求,均為匿名,文中以英文字母代替:S,上海某區重點高中;L,上海某市重點高中;Z,浙江省某市高中;H,杭州某民辦非重點高中。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邊芹新書《誰在導演世界》出版:解剖西方文明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邊芹女士新書《誰在導演世界》近日出版。該書是中央編譯出版社首批「名人堂」系列叢書之一。身為旅法學者與文化批評家,邊芹女士致力於解剖「東西方文明」,意在打破西方的「陽光神話」與文化霸權。本書延續邊芹女士一貫犀利的文筆,暢達的文辭。
  • 直擊網際網路大會| 觀察者網專訪李曉東: 除了使用和抱怨,人人都應為...
    12月15日,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即將召開之際,觀察者網編輯趕赴烏鎮,近距離對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主任兼總工程師李曉東,分享他眼中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國網際網路現狀與未來。在專訪中,李曉東從烏鎮一年的變化談起,論及中國網際網路從無到有,當下的網際網路大國又如何向網際網路強國邁進。
  • 《守護解放西》如何正確和年輕人對話?B站、中廣天擇專訪
    數娛帶著好奇和《守護解放西》(以下簡稱《解放西》)背後的B站,中廣天擇聊了聊,帶大家一起看看這檔節目到底是何方神聖。《守護解放西》一檔什麼樣的節目?《守護解放西》是嗶哩嗶哩和中廣天擇傳媒共同出品的一檔節目,但它的誕生之初其實是源於2019年初一個非正式場合下的提議。
  • 極境守護者_央廣網
    「蚊蟲王國」的特殊巡邏兵(央廣網發 北灣邊防連 供圖)  「不當兵,可能一輩子不會來這兒。」  這裡距新疆5A級景區白沙湖僅百餘公裡,卻似兩種人間。  巡邏路上,戰士們被蚊蟲襲擾的寸步難行(央廣網發 王子冰 攝)  向著39號界標,出發!  夜幕降臨,蚊蟲不退反增,如轟炸機般嗡嗡作響。  而彼時,河內魚群反而不斷地上湧,捕魚人員抵邊甚至越界打漁,目標可能就近在咫尺。
  • 北美知名華人論壇道歉 - 觀察者網
    【綜合/觀察者網 齊倩】昨天上午,全球多家媒體、平臺紛紛以「全美確診1小時暴增10萬例,全球確診病例超200萬」為題,發布美國疫情烏龍數據報導。經觀察者網當天查證,此烏龍事件原因在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在統計佛羅裡達州數據時出現失誤,該大學的疫情數據此前一直被視為權威。今早(15日),北美知名華人論壇」一畝三分地「在微信公號(ID: Warald_1point3acres)發布文章稱,作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網站的數據源之一,該論壇成員錄入的錯誤數據是此次全球媒體「大烏龍」源頭,並對此表示歉意。
  • 【觀天下】觀察者網專訪文一(上)|諾貝爾獎為什麼不頒給鄧小平?
    【觀察者網蘇堤/採訪整理】 【這是6月25日「觀天下講壇第七期」文一教授講座前,觀察者網對他的專訪。相信很多讀者已經熟悉了他關於中國工業革命方面的觀點(參見文一教授觀察者網專欄),於是,我們的採訪試著問一些「周邊」輕鬆話題。 但最終還是沒有輕鬆起來,依然乾貨滿滿。
  • 在相對論中,如何準確地定義觀察者的角度?
    物理學家:每當聽到物理學家在喋喋不休的討論相對論時(並且感謝你的時間),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從移動觀察者的角度......」或「......觀察者看到......」。那都很好,可是如何準確地定義什麼是觀察者的角度呢?
  • 鄭爽歸還節目組道具 看到小爽受委屈粉絲頗為心疼
    鄭爽歸還節目組道具 看到小爽受委屈粉絲頗為心疼時間:2020-07-12 22:3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鄭爽歸還節目組道具 看到小爽受委屈粉絲頗為心疼 7月11日晚,鄭爽工作室發布消息當日已經歸還《奇妙小森林》中因下雨穿的雨靴一雙,小朋友送的物品7件(包含信件,
  • 年輕人如何看2030?中國年輕人「明天觀」報告發布
    有超過90%年輕人正在當下通過「可持續生活實驗」改變明天,同時,還湧現出了6大「明天合伙人」族群,引領著可持續生活的新風潮。今天(7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歐萊雅可持續發展2030戰略發布會上,化妝品集團歐萊雅與共益企業BottleDream共同發布了後疫情時代首個中國年輕人可持續觀念與行動觀察報告——《2020個年輕人如何看2030:中國年輕人「明天觀」報告》。
  • 實力圈粉的新生代九陽,如何掀起年輕人的熱愛?
    在不斷研發原創科技的同時,九陽在品牌跨界的道路上同樣積極布局,攜手「賣萌天團LINE FRIENDS、寶可夢,推出養生壺、豆漿杯、暖杯墊、摺疊壺、烤箱、麵條機、奶鍋、多功能鍋等多款萌潮產品,滿足時下年輕人「下廚玩得就是潮」生活態度。此外,九陽還為單身年輕人士量身打造了三明治機、隨身果汁杯、迷你電飯煲、摺疊水壺等「一人食」系列產品,讓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一個人如何好好吃飯」。
  • Steam特惠:直面內心深處的恐懼 賽博朋克恐怖遊戲>observer_觀察者...
    Bloober Team是一個擅長製作恐怖遊戲的開發商,曾推出過驚悚遊戲《層層恐懼》廣受各方好評。該開發商的新作《>observer_(觀察者)》在Steam平臺特惠,15%off。《>observer_(觀察者)》是一款賽博朋克風格的恐怖遊戲,融合了未來科技與傳統驚悚,主打劇情與解密。
  • 外國網友有話說 - 觀察者網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今年初,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首相參加了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主辦的「非凡英語」(English is Great)活動的啟動儀式。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激發中國人對英語的興趣,並提高他們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 廣金錢草與金錢草如何鑑別?
    廣金錢草與金錢草一字之差,並且藥材性狀也較為相似,但是兩者的藥用功效卻不盡相同。那麼我們如何去鑑別呢,下面跟隨小編從植物形態、藥材性狀和飲片性狀對比來學習兩者的區別吧!
  • 伊朗年輕人開發APP在谷歌地圖上標註道德警察
    雖然這個APP在年輕人中很流行,但是很快被伊朗當局禁止。 這個被稱為Gershad的應用可以顯示伊朗道德警察的檢查站位置,伊朗的道德警察是針對伊斯蘭服飾和行為規範進行執法的特殊部門,這個APP可以用「大鬍子男子」的圖標註他們的位置,方便APP用戶規避檢查。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航母艦長「撼動」美軍官場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爆發期,在美國政府的防疫舉措備受各界質疑甚至指責的時候,圍繞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唯一還在部署狀態的航空母艦「羅斯福」號上的疫情,美軍內部以及世界輿論更是上演了高潮迭起的一場「大戲」。不幸的是,這場「大戲」最終以一個並不圓滿的結尾暫時收場,同時也以許多本可避免的水兵染病案例作為代價。
  • 問答:如何理解10°和2°標準觀察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問題:在使用測色儀器時候,會遇到10°和2°標準觀察者,分別是什麼含義?回答:在顏色測量儀器的配置中,跟在光源後面會有一個觀察者(視角)的選擇,如下:例如D65 10deg,前面的D65是光源,後面的10deg是觀察者(視角),讀作10度。當人看物體的時候,將物體的上下邊緣與人的眼睛進行連線,會形成一個夾角,這就是視角。如下:人類雙眼視角通常是120度,當集中注意力時約為五分之一,即2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