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順哥學物理,今天我們開始第二十三講靜摩擦和動摩擦的直觀比較
根據實驗,我們總是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動摩擦係數小於靜摩擦係數,有時也可能近似等於靜摩擦係數。
這會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其實這個疑問我也有過,即為什麼動摩擦係數比靜摩擦係數小。
這裡我們要講一下,其實我們能找到並理解的理論解釋。從人眼來看,一個物塊,在靜止情況下與動態情況下,如圖:
左圖處於靜止,右圖以速度v勻速運動,物體都是處於相同的地面上,物體的質量相同,表面相同。我們來看一下,左圖中的摩擦力是靜摩擦力,我們暫且稱之為u1,右圖中的摩擦力是動摩擦力,我們暫且稱之為u2,比較一下他們的大小。
左圖中,如果物塊開始運動,則必須施加更大的力,克服靜摩擦,才能讓物塊加速,相比之下,右圖中物塊加速,則需要一個較小的力。克服的動摩擦比靜摩擦要小。想想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要放大到原子層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不是完全光滑的,會有凹凸不平的表面,用顯微鏡看,能看得比較清楚,肉眼一般看不出來。想像一下如下圖

這是組成地表面的分子,放大後,分子的排列大概是這樣,這裡我們放大到原子層面,一種非常微小的層面,就是為了觀察接觸面的粒子會怎麼樣。
而物塊的分子大概是這樣,也不是光滑的,我們一直在講接觸力,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接觸,原子之間相互排斥,因為存在電子,相互之間的電磁斥力不允許他們之間靠的太近,所以你推物塊的時候,本質上是你手上的電子云推動物塊上的電子云,排斥力讓物塊向另一方向運動,所以這裡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如果你想繼續探索,請參考化學方面的視頻。

這些原子大部分其實是自由空間,電子云相比電子或原子核非常巨大,其實可以理解為大量自由空間通過電磁力推向其他大量自由空間。
這裡我們還是討論摩擦力,上圖是放大後的靜態情況。接觸面並不平整,可以認為靜止時,這些粒子相互之間契合的很好,相當於嵌入到部分「凹槽」之中。如果想用某種力讓物體向左加速運動,就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比如契合的很好的粒子可能被折斷或者整個移上來,還有一部分粒子會被折斷或者移到下方。這些我們肉眼都是無法看到的,這是因為分子層面太小了,但是它確實是發生了的。
本質上就是這樣,這之間存在阻力,一旦開始運動,我是這樣理解的,微小的粒子沒有機會嵌合到這些「凹槽」之中,如圖

就好像有一條線把上下物體分開了,讓粒子沒有契合的可能,在運動中,粒子之間沒有機會相互契合。粒子們會一直沿著邊緣磕磕碰碰前進,這就是最好的理解了。這時的摩擦力是因為這裡仍然有凹凸不平時的磕磕碰碰,而且物體表面之間還有一些化學鍵,在原子之間不斷臨時性的連接或者斷裂,如果要加速物體,需要持續讓這些鍵斷裂,這就是需要克服的摩擦力,靜止時,不僅有這些化學鍵,還有一些粒子嵌入到「凹槽」之中,需要克服更大摩擦,直觀上講大概就是這樣。這還是一個正在研究的領域,目前尚無定論,原子層面的研究不是簡單的事情,不過大致可以認為,這就是靜摩擦係數大於動摩擦係數的原因吧。
小夥伴如有興趣,可以發表評論,參與討論。
科學的精神就是不斷發現,發現,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