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系統性的講解一下白平衡的知識點。
白平衡是相機的一個工具,也是我們在平時設置的一個參數,作用是保持白色的平衡,意思是不管在什麼顏色環境光下,白色都可以顯示出白色。比如下面這張照片是在黃色光的檯燈下拍攝的,你會看到這張紙被染上黃色,如果我們正確設置白平衡的話,就可以在拍攝過程中把被染上黃色的紙變成純白色,還原紙本身的顏色,這就是白色可以顯示白色的意思。
為了方便理解白平衡,我們可以直接理解成中和顏色,將環境中的顏色光中和。
白平衡的工作機制白平衡的工作機制是在拍攝過程中給照片添加顏色(紅色光、藍色光)來中和環境色光對照片的影響,起到糾正照片顏色的作用。其實就是將照片中的紅色光或者藍色光除去,變成白色光。類似於化學中和反應,紅顏色A+藍顏色B=白色C,除去紅色光和藍色光的辦法是在紅色光偏多的環境中增加藍色光,在藍色光偏多的環境中增加紅色光,這樣子就可以達到中和狀態變成偏白色。環境中去增加紅色光或者藍色光是不實際的做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相機入手解決。
夕陽下黃色光比較多
但是在平時拍攝的時候,沒有辦法直接告訴相機是藍色光比較多還是紅色光比較多,所以相機的白平衡給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色溫,通過色溫來告訴相機,現在所處環境中光線中紅色光和藍色光的數量。
色溫是衡量環境中光線顏色的指標網上一大堆用物理方式講解了色溫,講了一大堆最後還是不知道什麼叫色溫。我是這麼理解的,環境中存在著很多不同顏色的光,而色溫就是幫我們衡量環境中偏紅(黃)色光和偏藍色光數量多少的標準,色溫的單位是K。
色溫值越低,光線中的紅色光比較多,(早晨傍晚溫度比較低,天空是呈現紅的是);色溫值越高,環境中的藍色光比較多(中午溫度比較高,天空是藍色的)。怎麼記不重要,關鍵在拍攝中可以清晰的記得住,然後靈活運用。
平時拍攝的時候,設置了某一個白平衡的選擇,或者設置了色溫值後,相機就可以知道當前的環境色溫,獲取當前拍攝環境中的光線數量。5500K是色溫的分水嶺,設置<5500K的色溫,相機就會給照片添加藍色光,設置>5500K的色溫,相機就會給照片補充紅色光,讓照片最終中和成白色。
廠商為了方便,將相機內置的白平衡分為七種場景模式,分別有:自動、日光、陰影、陰天、鎢絲燈、螢光燈、閃光燈。
太陽光下用不同白平衡拍攝的效果
目的是方便大家在不同場景下可以直接選擇這些場景,表面上是七種場景的選項,實際對應的色溫值不一樣,相機7種白平衡對應的色溫值如下:
1、自動白平衡模式的範圍大體在是在3000K—8000K之間;
2、鎢絲燈光線的色溫是3000K左右;
3、螢光燈光線的色溫是4200K左右;
4、日光的色溫是5300K左右;
5、閃光燈光線的色溫是5600左右;
6、陰天光線的色溫是6000K左右;
7、陰影光線的色溫是7500K左右。
這些選項對應的數字越高,其實就是告訴相機現在環境中,藍色光線數量比較多,相機會補償更多的紅色光,反之數字越低,告訴相機現在環境中,紅色光數量比較多,相機會補償更多的藍色光。
白平衡選擇自動就可以了嗎?照相機上的自動白平衡可以應對大多數拍攝環境,但是自動不一定就準確,比如相機模式選擇AUTO全自動檔,有時候拍攝出來的照片也是不滿意的。白平衡自動也有個極限,在某些環境下,自動白平衡會帶來照片的色彩偏差。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還是需要手動設置,手動白平衡一旦設定合適,照片的色彩將非常之銳利,顏色色彩會更加準確,並可免去了後期的PS處理調整,直接出圖。
實例講解關於白平衡的正確使用,無非就三種不同情況,第一種是糾正環境色光給照片帶來的影響;第二種是給照片增加更多的藍色光,或者給照片增加更多的紅色光;第三種是保留環境色光中的本來顏色光。
實例1:如何糾正色光
將白平衡設置成拍攝環境的色溫值,照片就可以拍攝出正常的顏色。比如在檯燈下,色溫值大概4200K,設置白平衡4200K,拍攝出來就是紙巾原本的白色。
實例2:如何將藍天拍的更藍
將藍天拍的更藍,應該增加更多的藍色光,就可以在白平衡上設置低的色溫,欺騙相機目前在紅色光比較多的環境下拍攝,這樣相機就可以補償更多的藍色光,拍攝出來的照片自然就會更藍。
實例3:拍攝霞光萬丈的日出日落
日出日落中紅色光比較多,想讓照片拍攝出來表現出霞光萬丈的感覺,就可以在白平衡設置上,設置比較高的色溫值,這樣就可以欺騙相機,讓相機誤以為拍攝環境藍色光比較多,相機就會補更多的紅色光,這樣就可以拍出霞光萬丈的日出日落。
實例4:不增加不減少顏色光
這一個案例是如何拍攝到眼睛所見情形。比如在暖黃光下拍攝到的就是暖黃光下的場景,黃色光還是被拍攝下來。這種情況下,就將白平衡的色溫值設置5500K,這樣相機就不會多補償藍色光或者紅色光,拍到的畫面就是和肉眼所見顏色一樣的場景。
感受這些作品中的精彩之處!並從中學習如何拍攝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金獎 ——《晨光中的維多利亞大瀑布》攝影師:【中國】Vincent Chen
評委雲漫點評:
在眾多的參賽照片裡,這是少數幾張讓我眼睛一亮的作品。維多利亞大瀑布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旅遊點,網上的照片不計其數。但這張作品的視角十分獨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畫面的光線和色調十分夢幻,從遠景的瀑布到前景的河流的S型曲線很迷人。整個畫面的冷暖和影調對比也很成功 - 從遠景的暖色到前景的冷色,從遠景的亮調到前景的暗調,讓觀眾視線在前景和遠景之間遊動,強化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縱深感。
我喜歡作者的快門速度控制。他通過適當的曝光時間讓瀑布和水流拉絲,強化了畫面的動感。可以想像,這副作品如果曝光時間過長,水面完全霧化,就不會有現在這樣力量感。
銀獎 ——《半島海岸》攝影師:【中國】冷峰LF
評委雲漫點評:
這是一張非常經典的海邊長曝光作品。採用濾鏡後的超長曝光的讓平日波濤翻滾的海面變得極其平靜,如夢如幻。而海邊這些如狼牙般猙獰的礁石和霧化的水面形成了強烈對比。
在構圖上, 我很喜歡作者在畫面中間留下讓光線透過的縫隙,讓整個畫面的前景和遠景直接有了一條聯繫的紐帶。
作者對色彩和影調的把握相當老道,色彩柔和舒服。天空和遠景的明亮影調和近景的巖石的暗調看起來十分自然。我們常常在很多業餘愛好者甚至專業攝影師的作品裡看到一些奇怪的光影邏輯,比如逆光下天空比地面還亮等情況。這張作品這方面無懈可擊。
在純自然畫面中添加人物的做法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這個人物添加的很成功,細小的人物體型襯託了礁石的大小。
攝影師:【澳大利亞】Corey Crawford
評委Yvon Haze點評:
構圖是根據三分法,曝光和處理的原則。太陽的位置恰到好處,充分地展現了太陽的光束。
在逆光的情況下,色彩仍然控制得很好。
《夢回王朝》
攝影師:【中國】影子NK
評委雲漫點評:
優秀的風光攝影絕不是到著名景點去複製美景。它貴在攝影師的創新視角。古格王朝的作品網上千千萬萬, 但這樣的畫框式構圖十分少見。這副作品更是畫框構圖裡做的最好的之一。透過前景的這個窗口隔斷了觀眾和景物,遺址不再是平鋪直敘地一覽無餘。它提供了一個觀看歷史的窗口,吸引觀眾想了解更多。
我很喜歡這一副作品的黑白處理。拋棄了常見的濃墨重彩後,這個場景更加古樸滄桑。前景洞口的暗部細節,陽光下的遠景,天空的暗影和雲的形狀,不但十分迷人,也很自然真實。
《世界盡頭的浪湧》
攝影師:【中國】房祖羅
評委詹姆斯點評:
拍攝時機把握的很好,中遠景層次豐富,寫意風光。《世界盡頭的浪湧》這幅作品很好的將卡色濾鏡的優勢給表現出來了,攝影師房祖羅極具個人特色的構圖和用光,細膩的作品則是非濾鏡用戶所無法重現的。
透過攝影師的鏡頭,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獨特的角度,完整的構圖集中在前景的浪花中,捕捉那一動一靜、稍縱即逝的瞬間,照片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攝影師眼中利用濾鏡營造出來的真實。
弱光影調色彩與環境也很和諧,作品漂亮而不輕佻,用影像代替在無限沒金錢力不從心的語言,盡情展現了波濤洶湧的海景,讓只能在書記和網絡中瀏覽海景的人們豐富了對大海的瞭解,讓美景脫離蒼白的文字,變得生動而精彩。
《Bled》
攝影師:【克羅埃西亞】RobertoPavic
評委Yvon Haze點評:
在三分法則的基礎上,構圖很舒服,前景是巖石,陽光。眼睛完全朝向圖像的強烈元素
使用長時間曝光(5秒)來使畫面更加平靜。主體和湖水中的倒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顏色掌握得很好!
大家先來看第一個方法。
一.內容識別。
這個工具是在CS5以後的版本才有的一個新的功能,它是在填充裡面出現的,因為它就屬於一個填充的工具。
原理:當我們對圖像的某一區域進行覆蓋填充時,由軟體自動分析周圍圖像的特點,將圖像進行拼接組合後填充在該區域並進行融合,從而達到快速無縫的拼接效果。
來,我們看一下實操演示!
1.首先用套索工具選中物體。
2.然後執行編輯,填充,內容識別,快捷鍵是shift+F5。
3.點擊確定後,我們的物體就直接消失不見了。
二.汙點修復畫筆。
原理:使用圖像或圖案中的樣本像素進行繪畫,並將樣本像素的紋理、光照、透明度和陰影與所修復的像素相匹配。
1.選擇汙點修復畫筆工具(這裡注意一下,因為選的工具是個小圓圈,它是可以放大縮小的,在英文輸入法的狀態下,按【】就可以放大縮小)。
2.直接在物體上進行塗抹,整個物體全部要塗進去。
3.來看看效果,以為是直接消失掉了。
三.修補工具。
這個工具有兩種功能。
第一個是用所選中的區域修補別處,這個需要在工具選項欄勾選「目標」。
第二個是用別處修補所選中的區域,這個需要在工具選項欄勾選「源」。
它同樣也會將樣本像素的紋理、光照和陰影與源像素進行匹配。
1.選擇修補工具。
2.選中物體後往旁邊拖動(注意一下臺階的線要對齊,要不然就露餡兒了)。
3.最後的效果。
四.仿製圖章工具。
原理:仿造所取樣的區域,複製到別的區域,去覆蓋內容。
這樣說可以有很多人不理解,還是用案例來講一下。
1.選擇仿製圖章工具。
2.按住alt+滑鼠左鍵去取樣,然後覆蓋到物體的地方,這裡特別注意就是位置要放好。
3.最終完成的效果,完美。
五.修復畫筆工具。
這個工具和前面的「汙點修復畫筆工具」很像,就是少兩個字,但他們所操作的方法卻是不一樣的,它更像仿製圖章工具。
汙點修復畫筆工具是直接在圖上去塗抹,而修復畫筆工具是需要先按alt取樣,然後去塗抹覆蓋的。
1.選擇修復畫筆工具。
2.按alt取樣,去塗抹,記得對齊
3.最後的效果。
好了,總結到這裡了,大家可以做下練習,有需要拿原圖的,也可以私信我要一下。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就是最常見、最簡單的幾種用 PS 修正色偏的方法,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
1. 自動顏色
在上方工具欄選擇「圖像—自動顏色」,你會發現偏色的照片瞬間恢復到接近正常的色調了,十分方便快捷:
但是,這一方法有很嚴重的局限性:它判斷色偏的標準,是依據畫面中的「黑白灰」與 18% 灰進行對比。
也就是說,你的原始圖片裡必須含有大片明顯的黑白灰,自動顏色的校正效果才會好。
如下圖所示,畫面中的主色調是紅色、橙色而缺乏黑白灰,點擊「自動顏色」幾乎沒有任何效果。
2. 曲線-設置黑白場
當使用「自動顏色」效果不佳時,你可以嘗試手動在畫面中設定黑白灰基準,重新構建正確的色彩對應關係。
以這張照片為例:
由於該圖中黑白灰的部分較少,「自動顏色」的效果並不好。
在 PS 上方工具欄選擇「圖像-調整-曲線」,會出現這樣一個界面:
在上圖中的紅圈處,有三個滴管,分別是「設置黑場/灰場/白場」。
具體操作方式是,當你確定畫面中「某處是黑/18% 灰/白色」時,選擇相應的滴管,並在該色彩處單擊一下。
比如說,如果你確定上圖中的小姑娘穿的是白衣,就選中右側的「設置白場」滴管,在小姑娘的衣服上點一下,照片就會變成這樣:
可以看到,小姑娘的衣服顏色變得更接近白色,臉也變得沒那麼黃了。
根據實踐證明,設置 18% 灰場比設置白場的效果要好(而單獨設置黑場的效果並不明顯),前提是你必須記住畫面中「哪裡是灰色」,這肯定不像白色一樣容易辨識。
3. 色彩平衡
在 PS 上方工具欄選擇「圖像—調整—色彩平衡」,會出來這樣一個界面:
可以看到,有三個滑塊:青色-紅色,洋紅-綠色和黃色-藍色。把滑塊往左邊拉,就會增強左邊顏色的飽和度同時減少右邊顏色的飽和度。
以上一章節中的偏色圖片為例,從肉眼判斷,這張照片明顯偏黃,所以把黃色-藍色滑塊恰當地往右拉一點,減少黃色而增加藍色,照片變成這樣:
黃色是減少了,但照片又有點發紅,於是把青色-紅色滑塊向左拉一些。
總之,遵循這種「啥顏色濃就調啥」的原則,不斷地削弱畫面中色偏的色調,最後得到一個色偏相對沒那麼嚴重的結果: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曲線-黑白場設置,校正效果會比直接對著原片設置黑白場更好:
用色相-飽和度工具其實也能實現類似效果,即「針對某種顏色進行飽和度的升高或降低」,但它單純地減少某種色彩飽和度而不會增加其互補色飽和度,很容易造成總體飽和度嚴重缺失,導致整體色彩很不自然。
以調整前的偏黃圖片為例,如果只針對「黃色」進行飽和度降低,調整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黃色的飽和度降低了,卻沒有填充進相應的互補色(藍色),導致畫面出現飽和度不均勻的情況;放大後更是會覺得部分區域很「髒」。
4. 平均模糊濾鏡
在「濾鏡-模糊」工具欄選項中,有一項「平均」,其本質是將當前區域以「整個區域的平均色調」進行填充。利用這一點,可以消除色偏。
仍然以章節 2 中的「偏黃小女孩」為例,先複製一次背景圖層,工具欄選擇「濾鏡-模糊-平均」,得到「系統計算出的當前畫面平均色調」。
再按 ctrl+i 或者「圖像-調整-反相」,你可以得到當前平均色調的互補色:
把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柔光」,向下合併圖層:
複製圖層,再次運用平均模糊濾鏡,並把圖層混合模式改成「疊加」,完成。
在這一步,你可能會感覺校正結果有些「矯枉過正」,適當降低圖層的不透明度即可。
如果感覺還是有色偏,可以重複上述步驟,多利用「平均模糊-反相」來創造一些互補色圖層,實現修正色偏的目的。
5. 匹配顏色
複製一個圖層,然後在上方工具欄選擇「圖像—調整—色彩平衡」。
在下方的「源」一欄選中當前圖像(如果你的 PS 同時打開了多個圖像),再在「圖層」一欄選中「背景」,再在「中和」選項處打鉤。
如果需要,可能還要把「明亮度」恰當地調高一些。
最終結果如下:
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通過算法,對場景中的色彩進行全局中和。好處是方便快捷,堪稱「萬能」方法,壞處是未必符合「真實」場景,可以搭配曲線黑白場方法使用。
©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