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攝影的朋友可能對白平衡不是很了解,可能也很少去關心白平衡是什麼樣的。現在的數位相機功能比較強大,相機自動調節的白平衡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場景的拍攝要求,調節白平衡對於新手來說可能比較難,以至於一些新手朋友不是那麼的去關注白平衡這類問題,這麼費勁的事情交給相機去辦就好了。其實不然,白平衡對相片的顏色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白平衡模式,在同一場景下相片的顏色效果相差還是很大的。
如圖:
那什麼是白平衡呢?
白平衡的英文名為White Balance,指的是在任何拍攝場景的光源下,都能將白色的物體還原為白色。相機的白平衡控制,就是相機在不同的光線環境中把白色的物體拍出來的相片儘可能還原為標準的白色,其實就是為了使相片不發生偏色的過程。
在拍攝過程當中,我們有時會拍到顏色不對的相片,比如有時拍出的相片會比較偏黃或者偏藍的情況,這是由於在不同的光線下相機偵測色溫時所產生不同色彩的問題。每一種光源都有它自已的顏色,從紅色到藍色各有不同。比如燭光、火堆、落日的光線會使畫面偏橘黃色,這種色彩一般屬於「暖色調」;而藍色的天空則會讓畫面呈現出藍色,或者其它呈現出藍色色彩的物體,這種色彩屬於「冷色調」;這種反映出冷暖色調的狀態稱之為色溫,單位以Kelvin (K) 表示,平時看到的2000K~3000K等,這種數值就是色溫的表示方式。它是由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洛德·凱爾文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而創立,此後便以其名為單位了,就是K(開爾文溫度)。
而白平衡與色溫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白平衡和色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白平衡是通過調節色溫來實現色彩的變化,色溫對於數位相機而言就是白平衡的問題,彼此有著密切聯繫。
色溫的冷暖色調表現出的場景效果是什麼樣的呢?
不同環境的色溫值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所表達出的氛圍效果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例舉色溫值的範圍表達的氛圍效果:
1、當色溫在<3300K,場景的顏色表現出偏紅的效果,屬於暖色調,具有溫暖穩重的氛圍效果;
2、當色溫在3300-5000K,屬於中間色調(白),具有爽快明朗的氛圍效果;
3、當色溫在>5000K,場景的顏色表現出偏藍的效果,屬於冷色調,具有冷的氛圍效果。
不同場景的色溫值如下圖:
我們只有分清了色溫值範圍所屬的色調以及帶來的氛圍效果,把握好色溫的調節,才能有利於在拍攝作品過程中,創作出更有意境的相片。這個色溫值可以通過相機調節設置,相機當中不僅有設置調節色溫值功能,而且還設置了多種模式的白平衡,多種模式的白平衡其實就是代表色溫值的效果。
如何設置白平衡模式
白平衡的調節模式有:自動白平衡、鎢絲燈模式、螢光燈模式、晴天模式、閃光燈模式、手動調節色溫等,不同的相機所提供的預設數量有所差別,但大部分相機都會提供這些的模式。
操作步驟是:先選擇除了自動曝光模式外的其它模式,如手動曝光、光圈優先、快門優先等。
選擇完成曝光模式後,再按下相機上的白平衡按鍵,如下圖:
按下白平衡按鍵後,就進入了白平衡的調節模式,轉動相機上的轉輪就可以選擇不同的白平衡模式,如圖:
不同相機的白平衡操作界面有所不一樣,但功能和操作原理都是相通的。自動白平衡模式是平時大家使用最多的,在平常的日光下拍攝,自動白平衡就能滿足拍攝要求。除了部分場景的專業攝影需求,會用到手動調節色溫模式,需使用到灰卡或白平衡卡來設置色溫。
怎麼設置手動白平衡
多種自動的白平衡模式能夠方便我們的拍攝需求外,手動調整白平衡的調節式更能準確的設置好當時拍攝場景。那麼如何手動調節呢?首先用灰卡或白平衡卡(沒有白平衡卡也可以用白紙)放在鏡頭前面,按下快門拍攝下來,以這個畫面做為新的白平衡標準。
使用灰卡或白平衡卡檢測白平衡的方法
1、灰卡
用灰卡放在靠近被攝主體位置,將灰卡面向主光源與相機的中間角度(比如光源是從上往下,那麼灰卡就需要傾向上方光源處),避免卡面向相機反光。另外只要光源和環境有變化就得重新測。目前灰卡檢測主要是在專業的拍攝及視頻拍攝中才會使用到,它能夠保證精準的曝光和真實的色彩還原。
2、白平衡卡
也是用白平衡卡放在靠近被攝主體位置,沒有白平衡卡用白紙也可以(如果沒有白紙,那就找一些白色的物體代替)。用白平衡卡檢測會有一定程度的偏色,並不能做到像灰卡那麼精準。在光線很複雜的拍攝環境下,比如晚會、展會、酒吧等,白平衡卡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至少比自動白平衡準確。
手動調節色溫的操作是:轉輪選擇「手動調節色溫」後,就進入了「手動調節色溫」操作界面。再轉動轉輪,界面上的小點跟著移動,畫面的色彩隨著小點的移動而出現變化,調節到適合當時環境的場景色彩就可以按下確認鍵,手動調節色溫就完成了設置。按下來我們就按照這個手動設置的色溫值去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