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相機的時候,離不開一個叫色溫的東西,那麼什麼是色溫呢?
色溫指的是光顏色的尺度,這是一個非常直觀,但是也非常生僻的概念,那麼如何去理解色溫呢?對一個黑色的鐵塊加熱,隨著鐵塊的溫度,逐漸提高,顏色會從最初的黑色,慢慢變成紅色,然後溫度在繼續加高,就會變成橘紅色,繼續加高,就會變成黃色,再繼續加高,就會變成白色,再往上,就會變成白藍色
這個溫度不斷升高的過程當中,這個鐵塊發出的光線是不是逐漸的變冷,是不是這樣的感覺,雖然這個東西本身不發光,但還是給它加熱,慢慢的它會發出紅光,顏色升高後,慢慢變成黃色,這種顏色的變化過程,打個比方,顏色的逐漸升高過程中,2500度的時候是紅色,或者說是橘黃色,當它達到4800度的時候,它是白色,當它溫度達到7000甚至8000度的時候,是藍色,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那麼色溫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說當這個鐵塊,在某一特定的溫度發出的光的顏色,簡稱就是色溫,例如在2500度時發出橘紅色光芒,那麼這個色溫就是2500k,單位k值叫開爾文,知道叫k值就可以了,那麼2500度的時候,它是橘紅色,是黃色低色溫,當色溫達到4800k的時候,或者達到5000k的時候
那麼它會變成白色,它發出白色的光芒,那麼就說4800k或者5000k的時候發出的是白色光芒,同樣的藍色到了7000k、8000k發出的光就是藍色,這就是色溫最基本的含義,這裡要明白一個道理,色溫既不是指顏色,也不是指光的溫度,它是指光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和溫度沒有太大關係,它跟顏色也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指光發出的一種性質,僅此而已
在圖片中,這張圖表現的是自然界中光線變化的色溫變化示意圖,比如早上太陽剛升起的時候,光線是什麼顏色?此時的光線是黃色的,它是低色溫的光,然後隨著太陽逐步升高,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到了中午的10點種,光線是不是變淡了,沒有那麼黃了,這個時候色溫就升高了,變成4000k,也可能是3800k,變成一個相對高一點的色溫
那麼時間來到中午1點或者12點,這個時候會發現光線不在黃了,而是變成白色,或者說白色中帶有一點藍,這時色溫就非常高了,一般來說,基本上會達到6000k左右,然後隨著時間推移,太陽的高度漸漸下降,這時又回到了低色溫,太陽西下,光線又開始變黃了,是不是這樣的呢?所以基本上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光源也就是太陽,它根據一天不同時候不同的高度,會放出不同色溫的光線,這是自然界中光線經常表現出來的色溫,這裡的情況相對簡單,事實上經常會遇到的人工光源,比如低色溫的東西,就有蠟燭的光線,蠟燭的火苗是非常黃的,有時候還是紅的,所以它的色溫非常低。
經常說到的鎢絲燈,比如25瓦或者70瓦的鎢絲燈,光線相對會比蠟燭光稍微高一些,在2700到3200k左右
繼續往上走,還有螢光燈,就是平時用到的日光燈,它的色溫基本上接近白色,或者是接近中午陽光的顏色,色溫基本在4500到5000k左右
然後就到了攝影中經常用到的閃光燈,使用閃光燈的人都知道,它的光線除了亮,還非常白,正常印光燈的光是白的,還帶了一點黃,所以還是屬於這種相對中間偏低的色溫,但是經常使用的閃光燈,包括電子閃光燈都是非常白的,那麼它的色溫會比較高,一般能達到5500k到6000k左右
而有時閃光燈拍攝出來的人物,光線會很生硬,很不自然,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除了其本身亮度非常高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自然界的環境,色溫都不會太高,最多就是在5000k左右徘徊,一般可能是3000到4500k左右,這時候你加入一道6000k色溫的光線進來,那麼對比之下,就會發現,光太白太生硬了,然後隨著天空越來越晴朗,色溫越來越高
上面說的色溫是自然界的色溫,接下來是相機的色溫,別看它們的名字好像差不多,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先來看一下這個圖標,找到相機這個白平衡中設置k值的選項,有可能入門機沒有,要注意看一下。這裡的k值可以隨意調整,這就是相機的色溫,那為什麼會說相機的色溫與環境色溫不是同一個概念呢?
看一張圖片,上面說了自然界的色溫,低色溫是暖,高色溫是冷,而這張圖片剛好是反過來了,它的數值越高,色溫就越低,這是需要理解的一個地方,相機k值與環境k值呈現的是一種相反的關係,為什麼相機不把環境色溫與相機色溫設置成一樣的呢?這就涉及到相機一項很重要的任務,相機需要還原色彩,就是利用跟環境k值相反的相機k值,來達到還原畫面當中顏色的母的,比如畫面中環境k值很低,光線很黃,這時如果想讓環境當中它的顏色更加真實的呈現,而不受這種光線,它色溫的影響,這時候相機就要調低色溫,給照片加入藍色,從而讓照片達到相應比較均衡的白色
此時就需要拿出另一個重點,就是白平衡,白平衡就是通過調整感光元件,或者感光電路的性能,從而讓照片中的白儘可能地接近真實物體的白,從而讓照片的顏色還原,這裡就涉及到一些三原色的原理,就不多說了。有日光燈的話可以看一下周圍的日光燈,可以看到日光燈發出的白光,但是這個從日光燈發出的白光,一定不是白光,那為什麼能看成白光呢?這是因為人眼對色彩能夠進行補償的緣故,數位相機的白平衡其實就具有這樣的補償功能,它能將反射出來的光進行適當的補償,從而就能再現拍攝對象原本的顏色,最終自動進行顏色補償的功能,就叫做白平衡。
所有相機都有內置白平衡的場景模式,因為相機生產商知道你不懂區分周圍的環境色溫,所以在相機內部一般都有預設很多場景,例如雲彩的圖標表示多雲,房子的圖標表示陰影,燈泡的圖標表示白熾燈,這裡例舉出的相機內置模式中的意思,例如最常見的晴天模式,就是讓在晴天使用的模式,這是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通用的,圖片中也例舉了每種模式所對應環境中色溫的大概k值,這些模式就是相當於相機中內置的預設一樣,給大家不同的環境去進行不同的白平衡調整,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每一個預設之間的效果
一般的入門機可能就沒有k值的手動設置,這也挺方便的,只要將k模式調節到當前環境的色溫時,就能將所有的環境色彩還原到其本色,因為可以手動設置,所以k值就特別適合一些固定場景的專業拍攝,看似很簡單,但是會發現一個問題,除非知道環境色溫是多少,才能調節,要不然k值這個選項,對於新手還是相當不友好的
那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相對自由的調整模式,那就自定義白平衡,是讓照相機自己定義一個標準,讓相機自己定義白色,然後從而還原照片的顏色,那麼來說一下怎樣使用自定義白平衡,它會讓你選擇一張照片,可以選擇一張你認為最標準的白色,而這張最標準的白色到底是什麼照片呢?可以選擇一張白卡,或者一張嶄新的a4紙進行拍攝,當然拍攝的時候也要有充分的環境光,不能使白卡或者a4紙偏色,這樣也會不標準,拍攝好後,就在自定義白平衡中選擇這張圖片,然後就自定義成功了,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只是大部分相機的設置,如果有別的相機恰巧不是這樣的設置方法,就要好好的看看說明書,自定義白平衡特別適用於商品的拍攝,比如產品或者棚拍人像,一些專業的攝影都使用自定義白平衡
接著說一下自動白平衡,awb的意思就是自動白平衡,相機會根據環境判斷在這個場景中,對環境色溫大概做一個判斷,然後自動設定色溫,儘量將白色還原成白色,不管是k值調整,還是場景模式調整,還是自定義白平衡調整,都還不簡單,如果不是有什麼特殊需求,就選擇awb吧,它的好處是特別方便,因為一切都是自動的,壞處就是遇到色溫特別高,或者特別低的時候,會不太準確,不過遇到這種情況,再針對性的調整就可以了,還是推薦使用AWB。
白平衡是相機內處理的結果,說白了就是相機自己的後期,所以拍攝raw格式,可以在計算機中重新設定白平衡,重新調節,這在理論上是沒有任何畫質損失的,所以awb加上raw拍攝,既方便又保險的組合,目前自動白平衡偵測色溫的準確度越來越高,建議初學攝影的朋友把相機的白平衡設定到自動狀態,對於新手朋友們要記住一點,相機有四種色溫設定方式,k值調整,場景模式,自定義白平衡,自動白平衡,推薦自動白平衡就行了
上面的內容能吸收到一點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