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News|#獨家報導RS Exclusive
By 亨利周
傳奇音樂文化媒體《Rolling Stone》自1967年創立起,就致力於向世界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個最初以搖滾樂與嬉皮文化為核心的媒體,為區別於當時如雨後春筍冒出的地下雜誌,其報導風格力求深刻,標準嚴格。
半個世紀以來,《Rolling Stone》的編輯們都堅持著最初的信條——「認真製作音樂人及藝術家的深度專訪「並對此奉行不悖;他們會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持續和採訪對象保持聯繫、甚至深度隨行,以得到最真實最獨家的素材。
正因如此,《Rolling Stone》不僅帶來了史上最創新也最專業的音樂報導,更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帶來了許多史上最具影響的故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Rolling Stone》史上最為出眾的幾篇報導吧。
1
RS 223 | 1976年10月7日 | David Nutter 攝
克裡夫·亞爾,《艾頓真心話》
Cliff Jahr, Elton’s Frank Talk (Oct. 7, 1976)
1976年,英格蘭宣布同性戀除罪。同年,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在《Rolling Stone》出櫃為雙性戀。
但這並不是約翰或《Rolling Stone》刻意的策劃或宣示。事實上,當時正在暫別巡演最後一站紐約的約翰,一直迴避媒體,無奈《Rolling Stone》撰稿人克裡夫·亞爾和攝影師Ron Pownall鍥而不捨,於是終於在巡演的最後一天獲準在約翰下榻的酒店採訪。
「克裡夫驕傲於同志的身份,」 Pownall後來回憶道。「他相信約翰也是同性戀或雙性戀,但當時沒人公開談論同性戀。媒體上完全沒有。」
在採訪中,亞爾問約翰:「我們可以聊私人問題嗎?需要關掉錄音嗎?」 約翰表示不用。面對關於感情生活的提問,約翰坦言他感到分外孤獨。「我渴望被愛,」他說。「我希望未來的兩三年可以處理我的感情生活,這也是我決定暫時告別演藝圈的部分原因。我過去六年的生活像迪士尼的電影,但現在我的生命裡需要一個人了。」
約翰的出櫃引發了軒然大波,但無疑推動了當時社會大眾對該議題的認識與接納。1992年,約翰正式在《Rolling Stone》出櫃為同性戀。2014年,約翰和20多年的伴侶大衛·費尼什(David Furnish)結婚,成為英國第一對合法同性配偶。
2
RS 465 | 1985年9月12日 | 攝影師未知
尼爾·卡倫,《Prince打破沉默》(1985年9月12日)
Neal Karlen, Prince Talks: The Silence Is Broken (Sept. 12, 1985)
1985年,《Rolling Stone》訪問了已經三年沒有公開受訪的Prince,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最深度的一次訪談。
當時,這位一年前才因《Purple Rain》而紅遍世界的歌星,已經因醜聞纏身,幾乎跌入谷底——他不僅拒絕參與史上最著名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還在群星雲集為非洲賑災的錄製當晚,去了夜店狂歡;他的保鏢將隱私賣給了八卦雜誌,把他描述成一個乖張、孤僻、失眠的工作狂,相信自己是莫扎特轉世;他的團隊疲於應對一家叫Prince的食品製造商不斷蹭名揩油的廣告,而他自己也面臨黑人樂迷的大量流失,因為他新的迷幻搖滾風格被批評是賣身白人。
Prince接受採訪的初衷或許是危機公關,但這次訪問也幾乎是Prince唯一一次向外界袒露內心的嘗試。負責採訪的是年輕的《Rolling Stone》撰稿人尼爾·卡倫,他是Prince的同鄉,後來也成為Prince最信任的記者,前後為《Rolling Stone》寫了三次關於Prince的封面報導。
為了報導,Prince開車載著卡倫,重訪了他在明尼阿波利斯童年記憶中的地方,講述了成長陰影對他的影響,也談到了他為何拒絕媒體:「我以前常常逗記者,因為我想要他們關注音樂,而不是關注我成長在一個破碎家庭。我覺得那真的不重要。」
有趣的是,儘管Prince這樣說,他最終還是「逗」了卡倫。那篇報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之一,就是Prince披露了他人生的轉折點——父親將他趕出家門。很多年後,在卡倫出版的Prince傳記中,這個故事被證實是Prince對自身經歷無數改編的又一例子。
3
RS 95 | 1971年11月11日 | Ralph Steadman 繪
亨特·S.湯姆森,《賭城恨憎》 (1971年11月11日)
Hunter S. Thompson,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Nov. 11, 1971)
亨特·S.湯姆森是《Rolling Stone》史上最著名的撰稿人,而這篇最初發表在《Rolling Stone》的文章則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當年3月,湯姆森前往拉斯維加斯,為《Rolling Stone》報導一年前美國墨西哥裔反越戰示威活動(Chicano Moratorium)期間,被警察殺害的墨西哥裔記者Rubén Salazar。數周后,他又舊地重遊,報導美國全國地區檢察官協會在拉斯維加斯召開的毒品問題研討會。
在這篇作品中,湯姆森以兩次報導經歷為本,化身體育記者勞爾·公爵(Raoul Duke),和他的律師朋友剛左博士(Dr. Gonzo)一起前往拉斯維加斯,在迷幻藥的作用下追尋美國夢。這篇融合虛擬與現實的作品,是對於60年代青年反文化運動失敗的回顧,也是湯普森開創的「剛左新聞主義」最經典代表作。
《賭城恨憎》隨後單獨出版成冊,《紐約時報》評價其是對於「上一個十年藥物文化的最佳書籍。」這篇作品也被兩度改編成電影。1980的《怪胎記者》(Where the Buffalo Roam),由比爾·莫瑞(Bill Murray)出演湯姆森;1998年的同名電影,由湯姆森的摯友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出演。
2011年,德普在另一部改編自湯姆森作品的《朗姆酒日記》(The Rum Diary)中,再度飾演了湯姆森。湯姆森去世後,德普為完成其遺願,耗資三百萬美元將他的骨灰用大炮發射上空。
4
RS 986 | 2005年11月3日 | Tracy A. Woodward 攝
詹恩·S·溫納, 《博諾專訪》(2005年11月3日)
Jann S Wenner, Bono: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Nov. 3, 2005)
2005年,《Rolling Stone》創始人、出版人詹恩·S·溫納到坎昆,採訪巡演期間短暫休息的U2主唱博諾。溫納為這次採訪做足了準備:他不僅看遍了以往的博諾採訪,還在過去幾周裡和U2經紀人Paul McGuinness不斷交流,和《Rolling Stone》的編輯們沙盤演練可能的問答。他和博諾的談話最終持續了10個小時。
博諾是搖滾巨星,可他甚至比搖滾巨星更受崇拜。當時的他和世界政要,經濟學家,科研人員,慈善機構頻繁會面,全情投入到抗擊貧困,饑荒,愛滋病的事業當中。《時代周刊》的封面在問:《博諾能否拯救世界?》;《華盛頓郵報》認為他「劃時代地將左右兩派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全球貧困。」《紐約時報雜誌》稱他「一個人就是一個國家」,是「近代流行文化史上最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
在鋪天蓋地的宏大敘事之外,《Rolling Stone》的採訪獨闢蹊徑地走向了更隱秘而深刻的領域。
博諾談到父親對他童年的負面影響,從大男子主義到胸無大志到無窮無盡的爭吵,甚至當Edge說他越來越像他的父親時,博諾下意識地極力否認。但他是否曾對父親心懷愧疚呢?溫納試圖追問博諾與父親的複雜關係,找尋連博諾自己都尚未意識到的,令他最終選擇為全人類無私奉獻的根本原因。
正如溫納日後談論《Rolling Stone》的採訪風格時總結道:「時代在改變。演出結束後撞見皮特·湯森(Pete Townsend),問他有沒有空接受採訪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有一點是不變的:《Rolling Stone》的採訪依然是最私密,最深刻,也最敏銳的對話。」
5
馬特·塔伊比 | Neilson Barnard攝
馬特·塔伊比,《美國泡沫機器》(2009年7月)
Matt Taibbi, The Great American Bubble Machine (July, 2009)
馬特·塔伊比是亨特·S.湯姆森在《Rolling Stone》最直接的風格繼承者。年輕時在前蘇聯做自由撰稿人的他,曾因批評時任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的伊斯蘭卡裡莫夫(Islam Karimov)而被驅逐出境。旅居俄羅斯多年後,他回到美國,開始為《Rolling Stone》撰稿。2008年,塔伊比憑發表在《Rolling Stone》的作品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
這篇出版於2009年的深度報導裡,塔伊比揭露了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如何自大蕭條以來,一次又一次地操縱美國市場,引發了幾乎所有金融危機,並從中謀取暴利。
作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最轟動的報導之一,塔伊比在他的開場白裡將高盛喻為「包覆在全人類面部的巨大的吸血烏賊,無情地將吸血管插進任何聞起來像錢的東西。」
「吸血烏賊(vampire squid)「如今已成為英語世界中高盛集團的代名詞,而這篇報導也在後危機時代,引領人們重新認識並反思大投行對於人類文明隱秘而駭人的影響。
6
麥可·哈斯汀斯 | Glenn Moody攝
麥可·哈斯汀斯,《暴衝將軍》(2010年6月22日)
Michael Hastings, The Runaway General (June 22, 2010)
2010年,阿富汗戰事膠著。《Rolling Stone》撰稿人麥可·哈斯汀斯原本計劃在巴黎採訪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司令兼駐阿美軍司令斯坦利·麥克裡斯特爾(Stanley McChrystal),不料到巴黎後,遭遇冰島火山爆發,歐洲飛機停飛,使他原定停留兩天的行程,變成一個月的旅行,跟隨麥克裡斯特爾從巴黎到柏林、喀布爾、坎大哈和華盛頓。
於是,在這篇因機緣巧合而指證歷歷的人物特稿中,一位窮兵黷武、直言不諱的將軍形象躍然紙上。麥克裡斯特爾及其幕僚,毫不保留地對新上任的歐巴馬政府表達了不滿,將華府內部的外事高層數落個遍,從時任副總統的拜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務特使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瓊斯(James Jones)、美國駐阿富汗大使艾肯伯裡(Karl Eikenberry)等,連歐巴馬本人也不能倖免。
這篇轟動朝野的文章直接結束了麥克裡斯特爾的軍旅生涯,這次事件也成為歐巴馬第一個任期內最大醜聞之一。哈斯汀斯憑該報導榮獲喬治·波爾卡新聞獎(The George Polk Awards),他後來成為歐巴馬政府的激烈批評者。然而,他在2013年不幸死於車禍,當時他正在準備關於CIA的揭露報導。
7
Rolling Stone大水花 | 2021年1月 | Mary McCartney攝
Rolling Stone大水花 | 2021年1月 | 黎曉亮Alexvi攝
2021年,《Rolling Stone》正式來到中國。
全新中文版《Rolling Stone大水花》邀請了4位萬眾期待的時代人物——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與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張楚與王源,兩兩一組登上第一輯封面。
國際封面人物麥卡特尼和斯威夫特,在2020年的經歷如出一轍:他們都利用隔離居家的時間,完成了超乎想像的創作。也因為疫情,他們在麥卡特尼的倫敦辦公室完成了這次特別的拍攝——因為疫情與旅行限制,斯威夫特沒能帶團隊前往,自己完成了妝發;而負責此次封面的攝影師與造型師則是麥卡特尼的女兒,知名攝影師瑪麗(Mary McCartney)和知名時尚設計師絲黛拉(Stella McCartney)。作為麥卡特尼的擁躉,斯威夫特和偶像一起探討了對方的新專輯、歌詞背後的故事、用假名做創作的趣事...這是一次惺惺相惜的音樂人的會面。
中國封面人物張楚和王源作為兩個世代的音樂偶像代表,也與我們分享了的關於音樂的理解和感悟。他們坦誠地談論了創作的靈感來源、成名帶來的壓力與動力、以及對於時代的不同思考。另外,還透露了各自最想翻唱的歌曲、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出、以及面對未來的心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期待#《Rolling Stone大水花》第一輯 ——#用音樂說事 。
#獨家報導RS Exclusive
#搖滾明星Rock Star
#音樂先鋒Young Talent
#榜單RS List
#洞見Break Down
全球音樂文化媒體
·
出品 | @寧大大編輯 | @亨利周;設計 | @孫毅rollingstonechina@y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