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知人群來說,大學教師與研究所工作哪個好?你怎麼看?
對高知人群來說,大學教師和研究所研究人員都是最主流的職業選擇,博士畢業後去這兩個地方都是可以的。不過呢,這兩個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選擇一下。
第一是工作時間上。但凡是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學教師還是研究人員,工作時間都是很長的,想要靠一天8個小時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絕對是天方夜譚,所以對這兩類人來說,加班屬於正常工作範疇。不過,大學教師的時間更為靈活一些,他可以從早上8點幹到晚上10點,也可以從早上10點幹到晚上12點,只要沒有課,具體時間點完全可以自己確定,沒有人打考勤也沒有人過問。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動活動,然後在食堂吃個飯,晚上回實驗室繼續奮戰,如果遇到基金申報衝刺階段,住實驗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時間則相對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須在辦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務),想出門處理個事情還得跟組長請個假。下了班有的所還不讓加班太晚,10點就要趕人,沒幹完的就要回家幹。這方面比較的話,當然是大學教師更爽一些,這也是大學教師最吸引人的一點。
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樣的,不過據我掌握的情況,在同一個城市裡,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級別的高校高上一級。比如說都是廳局級單位,研究所的中級的收入相當於高校副教授,副高相當於高校教授。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較高。
第三是職業發展上。雖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這方面差距還不小,這裡分兩個階段詳細說一下。
一是職業初期:一般來說,研究所是項目管理人制度,即PI負責制,新研究人員進來以後,必須跟著一個團隊,研究人員的獎金也是由PI來分配的,所以年輕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較快,不太會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著幹唄。一段時間後,組長還會根據你的特點給你安排相應的崗位。比如我之前有個朋友,從我們學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導師發現他寫論文特別擅長,就讓他專攻學術,把他往優青的路子上趕,而與他同期進組的其他人,則安排做橫向課題。相對而言,高校對青年教師的職業規劃就做得比較差,青年教師進校後如果方向合適,可能會進團隊,但也是鬆散管理,無非就是大老闆分一些小活下來做做。很大部分老師則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時間過教學關。所以,對剛入職的人來說,大學青椒會更苦逼一些,一邊抓教學,一邊科研還不能丟,還沒有人幫助扶持。
二是職業黃金期:等到混出點名堂了,大學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職稱不是很好評,因為名額比較少,即便評上研究員,也不一定聘為PI,還是要跟著組長幹。如果做得很好,聘為PI了,開始自己當老闆帶團隊了,這個時候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獎金都從你自己的科研經費中出,你得養活他們;實驗室不是免費的,租金還不便宜,你得養實驗室;你還得不斷出成果,否則通不過考核。所以,你必須一邊做研究一邊做橫向項目掙錢,特別考驗你的全面綜合能力。我就遇到過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覺得太累,跑到高校來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後,有免費的實驗室(有些高校會對超標的部分收費),有研究生(免費勞動力),有青年教師組成的團隊(工資由學校發),完全沒有經濟壓力。這也是很多大學教師翅膀一硬就願意單幹,大學的科研團隊總體來說偏鬆散的原因。
以上三點可能並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決策了。究竟哪個好,大家結合實際自己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