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我們試著從一個高中化學老師的視角去品讀《天工開物》。
原文:凡谷無定名,百穀指成數言。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也。
譯文:
穀物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名稱,特指某一種糧食。百穀是說穀物種類繁多,這是就穀物的總體而言。「五穀」是指麻、菽、麥、稷、黍,其中唯獨漏掉了稻子,這是因為著書的先賢是西北人的緣故。現在全國百姓所吃的糧食之中,稻子佔了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黍、稷共佔十分之三。麻和豆這兩類已經被完全列為蔬菜、糕餅、脂油等副食使用了,依然將它們歸入五穀之中,只不過是沿用了古代的說法罷了。
化學老師看《天工開物》:
百穀種類繁多,所以對百穀進行了分類。在化學上我們為認識成千上萬中的物質,我們也採用分類的方法來認識物質,常見的物質分類方法有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交叉分類法是對對象用多種不同的單一分類法進行分類(如將H2SO4按是否有氧元素、酸的強弱、酸的元數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H2SO4分別屬於含氧酸、強酸和二元酸)。如下圖:
樹狀分類法是根據被分對象的整體與分支的類型之間的關係,以陳列式的形狀(樹)來定義。如下圖:
分類的思想使得我們研究物質的性質變的更加高效。我們可以利用分類的思想一起利用分類和比較的方法研究一類物質,分析他們的通性就變化規律,進而根據物質的通性我們可以去預測一些新物質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