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硃砂,水銀本為同一類東西

2021-01-13 小楠說文化

硃砂與水銀本為一物。《天工開物》中是這樣介紹的

凡硃砂、水銀、銀硃,原同一物,所以異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

我當時在書上看到這個解釋是非常驚訝的,我頭一次知道原來這兩者是一類東西,並且可以互相轉化。但一般不會把硃砂轉化成水銀,因為得不償失。

蓋光明、箭鏃、鏡面等砂(3),其價重於水銀三倍,故擇出為硃砂貨鬻。若以升汞(4),反降賤值。惟粗次硃砂方以升煉水銀,而水銀又升銀硃也。

因為許多硃砂的價格是水銀的三倍,轉化會降低硃砂的價值。只有粗糙和低等的水銀才會被用來煉製水銀。

那麼什麼時候將硃砂煉製水銀呢? 如果整條礦坑都是質地較軟,且顏色泛白的就不來研磨做硃砂了。而是全部用來製作水銀。

硃砂可以轉化成水銀,那麼水銀能不能轉化為硃砂呢? 答案是可以的。這時轉化後的叫銀硃

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曰銀硃。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柱香久,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冷定揭出,刮掃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出數藉硫質而生。

就是將水銀進行燒制等一系列工序,最後就能得到銀硃。每升水銀柱,可得上等朱十四兩,次等朱三兩柱五錢,多出來的是由磺質產生的。但這次它再也不能轉化為水銀了。

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呢?這些東西可能有柱些人到現在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是通過各種科技了解到的。而早在古代我國就知道了柱這件事情,並進行使用了。

我們的祖先還是很偉大的。我們有時也應該向柱他們學習。可能有些事情在古代的書籍之中就能得到啟發。

相關焦點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這本百科類著述,由明代雜家宋應星獨立完成,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約10萬字,涉及30多個行業,記錄分析了130餘項生產技術的情況。 按照歷史記載,《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與它同時期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與後兩者不同,《天工開物》最初的聲譽卻來自於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歐洲學術界的推崇。
  • 《天工開物》:一部造物文化的「大歷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本百科類著述,由明代雜家宋應星獨立完成,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約10萬字,涉及30多個行業,記錄分析了130餘項生產技術的情況。 按照歷史記載,《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與它同時期的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但與後兩者不同,《天工開物》最初的聲譽卻來自於海外,尤其是受到日本和歐洲學術界的推崇。
  • 一個化學老師眼中的《天工開物》2分類思想
    題記:《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我們試著從一個高中化學老師的視角去品讀《天工開物》。原文:凡谷無定名,百穀指成數言。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也。
  • 通識課堂:天工開物——看人類如何玩轉潮汐現象
    (人機互動,天人合一) 4月27日,第九屆GMIC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大會以「天工開悟,科技復興」為主題,彰顯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進行科技創新,天工開物,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 認識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藉助大自然的力量,開發和創造我們的物質財富,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是《天工開物》一書告訴我們的道理。
  • LEXUS雷克薩斯「天工開物·預見生活之美」 匠心展杭州站開幕
    [2019年12月14日,杭州] LEXUS雷克薩斯「天工開物·預見生活之美」匠心展杭州站於樂堤港單向空間拉開帷幕,作為「天工開物」系列展覽的獨家贊助品牌,LEXUS雷克薩斯在繼廣州站攜手現代傳播集團主辦的基礎上,特別引入單向空間聯合呈現本次展覽,並邀請到許知遠、曹丹、西川、成慶、令狐磊、於默等來自傳媒、學術、文化、藝術等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
  • 一場與眾不同的天工開物節 茅臺醇傳遞什麼營銷新信號?
    12月23日,「覓知己,籌未來」首屆茅臺醇天工開物節暨2020茅臺醇品牌年度盛典在茅臺鎮開啟,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以一場古風雅韻的盛典覓知己,給出涅槃重生的2020年度成績單,同時籌劃著「雙百億」的「十四五」未來。
  • 地平線推新一代「天工開物」開發平臺,讓AI像「水電煤」一樣普及
    最近,AI晶片公司地平線為了實現這一點,推出了全新一代AI開放平臺——天工開物(Horizon OpenExplorer Platform)。△地平線「天工開物」AI開發平臺三大功能模塊「天工開物」,不僅降低了AI開發者上手難度,還提高了開發速度,保證了開發質量。那麼這些模塊又各司何職?接下來,我們就對它進行逐一剖析。
  • 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內有大量的水銀,無獨有偶,《吳越春秋》也同樣描述,吳王閭闔死後,他的陵墓中「傾水銀為池」。為什麼古人要以水銀來灌於陵墓之中呢?那麼秦始皇陵中究竟灌入了多少水銀?看看山坡上的石榴樹,就能知道了。
  • 古人通過簡單的方法冶煉水銀,並將水銀用於治病以及提煉黃金
    但這種環境可遇不可求,而且水銀本身是一種極易蒸發的金屬,古人不可能從自然界中獲得大量水銀,古人主要是通過冶煉硃砂等含汞礦石來獲得水銀。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於一山自拆裂,人採得砂石,皆大塊如升鬥,碎之乃可燒煅,故西來水銀極多於南方者。嫌古文晦澀難懂?別擔心,小編為你們準備了最詳細、簡單的製作方法!一、要製作水銀必須準備好一些硃砂,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礦石,內含金屬汞86.2%,是鍊汞必須的礦物原料,同時還是一種中藥材,能鎮靜、安神和殺菌,所以中國古代常常拿它製作丹藥。
  • 秦始皇陵地宮真有大量水銀麼?古代是如何提煉水銀的?
    談及秦始皇陵,總會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便包括地宮中浩如江海的水銀。與許多朋友一樣,初讀《史記》時,也曾被「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文字所震撼,並對古代如何獲取水銀而充滿了疑惑。比如,或許不少人都以為,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已然算是十分悠久了,甚至可以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提鍊汞。殊不知,就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以水銀隨葬的現象,在春秋時已經比較常見了。而有文獻稱,相傳為吳王闔閭墓的虎丘,便曾挖有深達六尺的「池塘」,其中灌滿了水銀。在後世的墓葬中,也常見有以水銀防腐的現象,尤其是遼宋以後,也常見有在棺底使用水銀的情況,並曾記錄於正史之中。
  • 《天工開物》:鐵礦在淺不在深 生熟鐵熔煉鋼
    天工開物。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 水銀 - 水銀- 專區 - 生物谷
    水銀(《本經》)【異名】白澒(《淮南子》),奼女(《參同契》),汞(《別錄》),鉛精、流珠、赤汞、砂汞(《石藥爾雅》),靈液(《綱目》),活寶(《藥材資料彙編》)。【來源】為一種液態金屬。主要由辰砂礦煉出,少數取自自然汞。【礦物形態】①辰砂,詳"硃砂"條。
  • 2020年「天工開物•智能何為」匠心展即將在北京開啟
    雷克薩斯攜手現代傳播將於2020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華熙LIVE·五棵松帶來第五屆「天工開物」匠心展「智能何為——從AI到IA的時代猜想」。在觸手可及的近未來,AI除了以機器為中心,高效處理大量簡單、高重複性的任務之外,將如何「以人為本」,讓自動化和人性化改善每個人的生活?今年以「智能何為」為主題的匠心展與雷克薩斯智・混動家族巡展相結合,以雷克薩斯發布面向未來出行的電氣化(Lexus Electrified)願景為契機,展現了雷克薩斯對未來的思考——關於人與科技、與世界的關係和連接。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原材料產地,也曾是古代硃砂大礦
    在此工作的大多為復員的軍人,負責採礦的除了正式的礦工,也有接受「勞動改造」服刑人員。採掘的原料需要專門運往河南提煉,通過一系列工序,達到生產原子彈的標準。雖然這一礦藏,不管是作為古代的硃砂產地,還是現代鈾礦的身份,如今已經落下帷幕。也正是如此,一些當年的所謂「保密措施」才得以公諸於眾。貴州對硃砂、水銀開發的歷史悠久。
  • 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若人掉進水銀池會發生什麼?
    始皇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 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秦始皇陵地宮就是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除了以水銀為江河湖海,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由於水銀對人體來說是劇毒,還可以防止盜墓賊的侵擾;水銀本身具有殺菌防腐的作用,大量的水銀蒸汽瀰漫在墓室中,能夠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秦始皇陵地宮歷經2000多年仍然沒有被盜,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 水銀中毒到底會如何|水銀中毒|汞中毒_網易親子
    首先,如果你是一個需要被往死裡嚇唬才肯接受新科技跟上時代進步的人,那麼請接受水銀溫度計碎了就會要人命的世界觀,迅速地更換電子溫度計,然後你可以關掉本頁面了,再見。如果你不是,那麼好的,我們認真來分析一下水銀,也就是汞中毒到底是怎樣的事情:在相關文章中,最恐怖的,就是類似不小心吃下去,或者被人灌水銀下肚,然後中毒死亡的故事。
  • 女孩身體注水銀 水銀中毒到底會如何?
    原標題:女孩身體注水銀 水銀中毒到底會如何? 14歲女孩身體注水銀因父母反對其早戀14歲女孩阿敏,在一所中學讀初一,其父母都在打工。之後小敏想不開,去去藥店買了7支水銀體溫計和一包注射針頭。然後,她敲碎了體溫計,將其中的水銀用注射器打進了雙手背側。一周後父母發現小敏不對勁,去醫院檢查,阿敏的雙肺、心臟、肝臟、盆腔等多臟器均可見水銀的沉積。
  • 水銀的歷史與功過
    水銀存在於少數幾種礦石中,最為普遍的是一種紅磚色的辰砂,也叫硃砂、銀硃。它多分布在火山地區,特別是在靠近溫泉處。   水銀的流動特性、較大的比重,以及它銀亮的外表,曾使埃及、羅馬、中世紀的阿拉伯以及歐洲的一些古代鍊金術士們為之著迷。他們中許多人相信水銀是其他許多金屬的基礎,其他的金屬和礦物都是由它產生的。
  • 水銀中毒到底會如何
    首先,如果你是一個需要被往死裡嚇唬才肯接受新科技跟上時代進步的人,那麼請接受水銀溫度計碎了就會要人命的世界觀,迅速地更換電子溫度計,然後你可以關掉本頁面了,再見。如果你不是,那麼好的,我們認真來分析一下水銀,也就是汞中毒到底是怎樣的事情:在相關文章中,最恐怖的,就是類似不小心吃下去,或者被人灌水銀下肚,然後中毒死亡的故事。
  • 在古代普通人與水銀一生無涉,這是為什麼?
    本文乃作者哈哈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水銀作為液態存在的金屬,有著閃爍靈動的氣質,一直很神秘。司馬遷的《史記》裡寫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葬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墓中也是「傾水銀為池」,帝王之陵使用如此多的水銀,目的很明顯:防腐、更好地保存自己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