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與水銀本為一物。《天工開物》中是這樣介紹的
凡硃砂、水銀、銀硃,原同一物,所以異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
我當時在書上看到這個解釋是非常驚訝的,我頭一次知道原來這兩者是一類東西,並且可以互相轉化。但一般不會把硃砂轉化成水銀,因為得不償失。
蓋光明、箭鏃、鏡面等砂(3),其價重於水銀三倍,故擇出為硃砂貨鬻。若以升汞(4),反降賤值。惟粗次硃砂方以升煉水銀,而水銀又升銀硃也。
因為許多硃砂的價格是水銀的三倍,轉化會降低硃砂的價值。只有粗糙和低等的水銀才會被用來煉製水銀。
那麼什麼時候將硃砂煉製水銀呢? 如果整條礦坑都是質地較軟,且顏色泛白的就不來研磨做硃砂了。而是全部用來製作水銀。
硃砂可以轉化成水銀,那麼水銀能不能轉化為硃砂呢? 答案是可以的。這時轉化後的叫銀硃
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曰銀硃。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柱香久,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冷定揭出,刮掃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出數藉硫質而生。
就是將水銀進行燒制等一系列工序,最後就能得到銀硃。每升水銀柱,可得上等朱十四兩,次等朱三兩柱五錢,多出來的是由磺質產生的。但這次它再也不能轉化為水銀了。
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呢?這些東西可能有柱些人到現在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是通過各種科技了解到的。而早在古代我國就知道了柱這件事情,並進行使用了。
我們的祖先還是很偉大的。我們有時也應該向柱他們學習。可能有些事情在古代的書籍之中就能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