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意溪宋代勤政愛民的知州——劉允
劉允,是北宋海陽縣東津(今潮州市意溪鎮)人,字厚中。劉允從小勤讀經史,聰慧過人。他曾四次被推薦參加禮試,並於紹聖四年(1097)年考中進士。登第後,歷任循州戶曹、程鄉知縣、化州知州、桂州知州。人稱劉知州。
劉允從政的一個特點是,勤於政事,屢革弊政,體察民情,關心民瘼,多方減輕民眾負擔。初任循州(治所在今龍川)主管民戶屬吏的戶曹,他到任後,發覺官倉中積弊嚴重。官府巧立名目,向百姓橫徵暴斂。他堅決採取措施,嚴禁向百姓多收各種附加的「橫費」,明確規定只準許收取正常費,將多年積弊予以革除。循州州守不愛眾恤民,對士卒更是役使無度,以至連例休日也驅使士卒為其採伐木材,致士卒疲苦,「譁聚謀變」。劉允聞知,毅然前往勸解,平息了一觸即發的事態。
不久,劉允改任程鄉(今梅縣)知縣。他到任時,恰逢天下大旱,赤地千裡,農作物失收。對此,州府熟視無睹,一味照常催租逼賦。劉允挺身而出,為民請命,力爭免租減賦。這時,朝廷派遣使者南下,察訪各地情況,劉允趁機寫奏本,「具豐歉狀人奏」,使朝廷了解程鄉受災的真實情況,特豁免了程鄉災民的租賦。
依照稅費慣例,各地民眾必須逐年輸納供給軍隊的「軍衣布」,折合為錢幣,每戶年需上繳300錢。而當時從官市購買上輸朝廷的所謂「貢布」,卻價值1200錢。為此,漕使傳檄所屬州縣一律按「貢布」的官市價「令民折納」。這無疑將增加民眾的數倍負擔。劉允深知民眾不堪如此重負。為了程鄉民眾的利益,他斷然拒絕執行漕使的指令,並義無反顧地說:「使者怒,不過逐令耳!」就是說,如果漕使為此而發怒,不過是把我革職,將我趕走而已。然後,他據理申辯,明確指出:各戶按慣例折合價繳納「軍衣布」的錢,是供給軍士的,「貢布」按官價購於市是供奉朝廷的,這必當自然而然地形成「二價」,怎麼能混為一談呢?漕使面對如此「梗直愛民」的劉允,毫無辦法,最終只得作罷,這就大大地減輕了程鄉民眾的負擔。
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劉允擢升為化州(治所在今廣東化州)知州。化州南瀕大海,盛產玳瑁、翡翠。地方官吏經常以內庫錢購買這些奇珍異寶敬獻上司,往往「所費萬計」,然後又轉嫁於百姓身上。人民不堪其苦。劉允到任之後,將這種弊端,堅決予以廢止。同時,劉允著手處理歷年積案,10天之內,妥善地清理了決宿案共百餘宗。如,化州所屬吳川縣,有部分鹽民,為防身而蓄備「戎器」,被誣為強盜,進了牢獄。吳川縣已定了案。此案上報化州,劉允進行了認真審理,「辨其誣」,終於使這些無辜鹽民獲得伸雪、開釋,「全活五十餘人」。
明代林大欽在《潮州八賢論》一文中,稱道劉允「歲有兇歉,免民租,辨冤獄」。可見,劉允關心民眾疾苦,敢於為民請命,善於平反冤獄,這些功德善舉,早就傳頌於民間。政和五年(1115年),劉允轉任桂州(今廣西桂林)知州,直到宣和元年(1119年)春卸任回鄉。此後又先後被委任為新、循二州知州,但都沒有赴任而終老於家。宣和七年(1125年)農曆四月初一日中夜,劉允離開人世。臨終時,他親筆寫下遺訓,囑咐兒孫輩勤儉持家,忠厚待人,還特別強調喪葬不可效法於愚俗。去世之後,宋高宗贈諡「上柱國左金紫光祿大夫」。
據東津《劉氏族譜》所載,劉允「胸臆夷曠,於經傳註疏,諸史百家,以至天文地誌,醫卜雜書,靡不賅貫。所著文今存者二百餘篇,藏於家」。後人曾萃為《劉厚中文集》,但惜已失佚。其曾孫撰寫族譜序就說:「允所存文篇,迭遭煨燼,莫能詳述。」唯有《家訓》一篇,載諸族譜;篇目可考者,也僅有為許申的《高陽集》所作序,序文也不可得見。此外,劉允尤愛好韓愈的文章,曾於大觀初年(1107年),集京、浙、閩、蜀的韓文各種刻本,以及趙德所選舊本,參照石刻本,將韓文訂正,然後利用本地昌黎廟的香火錢為經費,刻版印行,成為潮州一地宋槧韓集之始,對潮人學習韓文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劉允的詩作,在《潮州唐宋元吉光集》(稿本)中,保存有12首。其詩很有特色,流傳較廣的是《韓山》一絕:
惆悵昌黎去不還,小亭牢落古松間。
月明夜靜神遊處,三十二峰江上山。
詩人遊賞韓山,見紀念韓愈的小亭,在古松之間顯得十分寥落,於是睹景思人,慨嘆古聖先賢之不能復返;心想如韓愈有靈而舊地神遊,必然流連於江上32峰之間。此詩寫得「頗清真而雅麗」。其餘各首多是夢遊所得。如說其曾夢一境,不是人間,夢中為詩:「劉郎平昔志煙霞,時到雲山隱士家。除卻松篁芝木外,川原遠近遍桃花」;「盡日看山不厭山,白雲飛去又飛還。傍人笑指雲相似,雲本無心我自閒」;「武陵源上雪,片片雜雲霞。惟有雪中桃,長開三尺花」。又曾於中秋之夜,「夢遊洞府,既寤,作詩八首,紀其事」。《劉氏族譜》也錄載了上述詩作。
劉允的身後是十分榮耀的。其長子劉昉,字方明,於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考中進士,任禮部員外郎。宣和十年(1128年),試用為太常寺少卿。期間因指謫降金御史劉豫,反對與金國媾和,遭到右諫議大夫何鑄的彈劾,以鼓動是非之罪被罷了官。後來重新起用,任荊湖(治所在今長沙)轉運副使,而後歷知虔州(今江西贛州)、潭州(今湖南長沙)、夔州(今四川奉節),並先後進直秘閣、直徽猷閣、直寶文閣、直龍圖閣。故世稱劉龍圖,劉昉深具乃父遺風。在各地任上,他極力勸課農桑,保護文物。如修諸葛八陣圖,杜甫東屯故居。在龍圖閣任上,還主管台州崇道觀,而後又知潭州,並病卒於潭州任所。
後人評價劉昉,說他「三帥潭州,一臨夔府,遺愛在湖湘」,這確是很好的概括。除治績外,劉昉尤以編撰兒科醫學著作於世獲益最大。他在「鎮撫之暇,喜方書。」一方面集古賢醫論家傳秘訣小兒方劑之說;一方面廣泛搜集民間流傳的兒科驗方秘方,「兼收並尋」。然後命僚屬王歷和進士王湜編成40卷,題為《幼幼新書》。但此書編至38卷時,劉昉病逝。幸得其繼任漕使樓壽接續了最後2卷的編撰工作,並為全書作《跋》,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付梓發行。此書現存有明人墨書真本和萬曆重刊本。全書共百數十萬字,是我國第一部兒科醫學巨著。它集北宋以前兒科醫學之大成,是一部重要的醫學文獻,向來深受中外醫學界所重視。
劉允的二子劉景,也頗有建樹,還任過臺灣的臺南、高雄二州知州。劉允的孫子浯、渭、汶、滋、濟、瀚、澤、洛、潢、聖等都「以儒業顯」,足稱「仕宦世家」。
歡迎各位朋友加入我們的家園吧!共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如覺得不錯,請順手分享點讚!歡迎給我們提供建議和爆料~~您的關注便是我們的動力,只為您做最好的!
傳播正能量,拒絕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