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侏羅紀公園》?復活恐龍有多難?五大難題讓科學家不敢動手
文/圓非日月
恐龍的滅絕是6500萬年前發生的事了,目前,人類的科學家誰也拿不出一個十足的證據來證明恐龍是否正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亡。不過,對於恐龍能在短期內紛紛死亡,走向它們的世界末日,科學家還是比較認可小行星撞地球這一說法。
在科學家們的描述中,恐龍因為天外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導致地球上產生超級火山大爆發,恐龍們在這樣的災難下難以生存,紛紛走向死亡,這是科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但是恐龍到底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卻無人能說出個所以然,目前我們人類對恐龍的了解也僅僅只是一些巨大的恐龍化石,以及恐龍蛋而已。
那麼這種6500萬年前的生物,我們人類的科學家能有望復活嗎?
破殼而出的恐龍
在《侏羅紀公園》中,關於恐龍的復活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那就是用最先進的高科技設備,從6500萬年以前的蚊子身上提取關於恐龍的DNA,因為6500萬年以前的蚊子,也經常吸食恐龍的血液,所以,科學家很容易就能從蚊子身上找到那些攜帶恐龍DNA的信息,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電影畢竟只是電影,若是真想復活恐龍,對於科學家而言要面臨五個難題,接下來圓非日月就來和大家說一下這些難題。
第一個難題,DNA降解。當地球上的生物死亡時,DNA就開始降解的過程,至於原因則是因為身體的細胞和環境中的酶,以及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它們會不斷的破壞生物的遺傳密碼,氧氣和水也會改變脫氧核糖核酸,使它變了模樣。雖然人類在某些恐龍蛋和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些珍貴的「軟組織」,但是關於恐龍DNA的信息卻是支離破碎。像是猛獁象可以通過現代大象的基因組作為腳手架,來解決這一部分的空白,但是恐龍又該如何解決呢?難道要用雞來充當嗎?
第二個難題,DNA汙染。DNA是十分脆弱的,它會經常遭受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以及我們人類為研究的目的而造成的DNA汙染,這些汙染可能也會經常發生的恐龍破碎的DNA上,這就給科學家的研究進展帶來了困難,人們不知道哪些DNA是屬於動物的,哪些DNA是汙染造成的?尤其是恐龍這種沒有直系親屬的遠古時期動物,更是無法找到可以參考的DNA來作為它的DNA路線圖。
人體內細菌
第三個難題,恐龍菌群。當嬰兒離開母親的產道時,就會感染細菌,並且這一生中也會在不斷的感染新的細菌,體內的細菌,又可以被稱之為微生物群,它的作用很大,可以幫助你消化,又或者是影響你的健康,恐龍體內的微生物是未知的,雖然恐龍化石,恐龍蛋提供了線索,但是科學家若想在6500萬年前的化石上找到微生物存在的證據,恐怕比登天還困難,現代大象,為了改善小象的消化系統,就會讓小象吃它們的糞便,以此在小象的體內播下它們自己的微生物群,用這些細菌來加快分解它們所吃的纖維植物的速度,有可能當小恐龍破殼而出的那一刻,也要吃它母親的糞便,以此來達到加強消化系統的目的,額,畫面太美,簡直不敢想像。
第四個難題,環境挑戰,要知道,恐龍可是6500萬年前的生物了,恐龍在地球上消失的這段歲月,地球上的環境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氧氣下降了20%,恐龍在這樣的含氧量下,會不會就像我們中原人去西藏旅遊一樣,因為缺氧而產生高原反應呢?而且,新生恐龍是否能找到它們愛吃的食物呢?它們是否容易受到疾病,寄生蟲以及汙染物的影響呢?氣溫降水量的變化,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呢?
第五個難題,倫理問題,這可能是科學家討論最為激烈的問題了,要知道,滅絕的動物,尤其是遠古時期就已然滅絕的動物,我們人類把它們重新復活,這本身就是一件違反自然發展規律的事情。而且,恐龍若是真的復活了,我們人類科學家又是否把我們的時間資源花在維持,剛一出生,就瀕臨滅絕的恐龍身上呢?要知道,強行逆天而行,復活這種遠古巨獸,不可能有好的結果,恐龍遲早會重走滅絕之路,對於這樣的它們,我們人類還要負責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