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臥薪嘗膽,馬斯克終讓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成功飛天

2020-10-03 科技帝國

不可否認,馬斯克在今天的航空領域應該是最接近神的男人!從2012年起,馬斯克臥薪嘗膽8年,一舉攻克了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形態----全流量分級燃燒!

人類因火而改變,火箭因火而得名,而基帝我,有可能因這期內容而小火!發動機是火箭的動力之源與靈魂,有朋友戲稱,只要發動機夠猛,磚頭也能飛上天!前幾天成功完成了150跳躍測試的星艦原型機SN5和SN6,其外形酷似一瓶沒有品牌的佳釀,「這瓶酒」能夠飛起來,其動力源自SpaceX的最新火箭發動機猛禽!你知道猛禽有什麼特別之處嗎?它是全球第一臺離開了地表的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它讓傳承了近80年的傳統火箭發動機架構被迫退居二線,猛禽發動機從2012年正式立項,到2020年8月正式助力SN5飛天,馬斯克的團隊僅用了8年的時間便完成了航空領域下一代火箭發動機的研發,讓人不得不發自內心的伸出大拇指!

此時愛好科技的你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

什麼是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難道之前的都是「半流量不分級」火箭發動機嗎?

想要完全了解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的妙處,就必須要知曉火箭發動機的迭代史,知曉每一代火箭發動機的改進點及其存在的問題,但在開始之時,基帝要先向你發出一句靈魂拷問:

火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顯而易見,發射火箭的意義是將地球上的人或物送往地球軌道或深空,對一次發射任務而言,火箭只是一個載具,它在將載荷成功送往預定軌道之後便會被地心引力拉回地球,墜落到海洋或荒漠。對發射者而言,載荷才是最重要的,在一次火箭發射任務中送入太空的物資越多,那麼火箭的利用率也就越高,但你知道嗎?火箭滿載時整體重量的大約90%都是燃料,比如咱們熟悉的獵鷹9號,其一級火箭在未添加燃料時的重量只有大約22噸,二級火箭的乾重也只有大約4噸,SpaceX官方給出的獵鷹9號滿載時的重量大約是549噸,刨除22噸的最大載荷重量,其餘的500噸左右都是燃料,其中一級火箭需要添加400噸燃料,二級火箭需要添加100噸燃料,獵鷹9號滿載時的燃料重量佔比高達91%!試想如果能夠提高發動機的燃燒效率,讓整體燃料的重量降低5噸,那麼火箭的有效載荷就可以多出5噸,這是不是很香!但這也真的很難!如何充分挖掘每一滴燃料的能量就是那個難點!而這個難點的解決方案目前來看只有一個,那就是全流量分級燃燒!

為什麼說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是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架構?

全流量的意思就是每一滴燃料都會在燃燒室或預燃室裡得到充分的燃燒,分級的意思是每一滴燃料都會燃燒兩次或更多次,如此一來,對基於化學原理的火箭發動機而言,這種效果就是燃料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全流量分級燃燒架構也就成了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構架。

但說歸說,說了這麼多你可能對全流量分級燃燒的概念依然模糊,這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傳統火箭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及其弊病,以及全流量分級燃燒的工作原理及其對傳統架構弊病的規避方法,沒有對比當然就不會有清晰的理解,不要著急,這個硬核知識點稍後馬上奉上,咱們先了解一下化學火箭的誕生歷史。

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的鼻祖之78年前的V-2火箭


1942年10月3號,希特勒掌權時的德國成功試飛了由液態燃料發動機驅動的V2火箭,該火箭成功飛到了84.5公裡的高度,標誌著人類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德國戰敗之後,V2火箭相關的技術流落到了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為三國的火箭技術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資料,比如美國後期的火箭之王土星5號、俄羅斯仍在服役的宇宙神號以及SpaceX的獵鷹9號,這幾類火箭所採用的發動機技術都傳承自V-2火箭發動機,所以基於液態燃料的傳統火箭發動機架構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美國蘇聯兩國在拿到了V-2火箭的核心技術之後,意識到人類已踏進了太空時代的大門,也就有了後續的太空爭霸,但兩國也清醒的認識到,火箭的核心技術其實就是發動機,能否研發出更先進的火箭發動機,幾乎直接決定了太空爭霸的結局!

重頭戲之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架構進化史

在火箭主體結構中有兩個大大的燃料倉,其中一個用於裝載液態燃料比如航空級煤油、液態氫、液態甲烷等,另一個用於裝載液態氧,如此一來,火箭即使在真空的無氧條件下,依然可以藉助自身攜帶的燃料和氧氣進行化學燃燒反應,實現推進。在火箭的底部便是一臺或多臺發動機,它們的上部跟燃料倉相連,底部則是由主燃燒室和噴嘴構成的,燃料倉中的化學物質被抽到燃燒室裡之後,會在其內劇烈燃燒,產生大量高溫高壓的廢氣,廢氣再由發動機噴嘴噴出,基於牛頓第三定律,火箭即可藉助瞬時噴射出的廢氣獲得逆向的反作用力而前進。對不同型號的火箭發動機而言,燃燒室和噴嘴是標配且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於燃料倉和燃燒室之間的燃料傳動系統,這也是一臺發動機的核心機密!

在1.0版本的火箭發動機燃料傳動系統中,一般會配備一個獨立的副燃燒室,液態燃料和液態氧在流向主燃燒室的過程中,會同比例分流一部分到副燃燒室中,它們在副燃燒室裡產生的廢氣可以推動傳動軸,進而帶動燃料泵工作,將燃料倉中的燃料抽取到主副燃燒室中,這部分廢氣會藉助與副燃燒室相連的一個排氣管排到發動機之外。這種原始的設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不錯」,至少燃料可以持續平穩的到達主燃燒室,但這種設計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缺點,其一是為了能讓燃料泵正常工作,必須犧牲少部分同比例的液態燃料和液態氧;其二,副燃燒室及其配套部件可以說又組成了一個小型火箭發動機,這不但增加了整體發動機的複雜度,排氣管的存在也增加了發動機的整體重量,讓發動機的推重比降低不少!

當時的火箭設計師們心裡很明白,如果能讓副燃燒室裡產生的廢氣也能給發動機提供推力,至少這部分燃料也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他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1.2版本,那就是將副燃燒室裡產生的廢氣直接再傳送到主燃燒室裡進行二次燃燒。在這種架構中,設計師們讓液態燃料在流向主燃燒室之前全部經過副燃燒室,同時將少部分液態氧也流向副燃燒室,如此一來,在副燃燒室中,由於燃料的比例大大高於氧氣,就會出現局部燃燒現象,其產生的熱量既能夠給傳動軸帶來動力,剩餘的燃料又能和大量的液態氧在主燃燒室裡燃燒,而且還省去了與副燃燒室相連的排氣管,一舉多得!由於在副燃燒室中燃料的比例大大高於氧氣,所以這種解決方案也被稱為「富油預燃模式」。

1.2版本看似完美,但在某些情況下依然存在問題,比如如果液態燃料是航空級煤油,那麼所有流經副燃燒室的液態煤油由於出現了不完全燃燒現象,它們在到達主燃燒室時,由於純度下降,即使有足夠的氧氣,也不能產生預期的燃燒室壓,進而就影響到了發動機的整體推力。面對這個問題,當時蘇聯的火箭設計師們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既然「富油預燃模式」會降低主燃燒室中燃料的純度,那麼為什麼不採用與之相反的「富氧預燃模式」呢?

「富氧預燃模式」相較於「富油預燃模式」的最大區別是讓副燃燒室中氧氣的存在比例大大高於燃料的存在比例,如此一來,少部分的燃料在大量氧氣的包圍下便可充分燃燒,其廢氣也不會汙染到達主燃燒室裡的液態燃料,可謂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就在蘇聯的設計師們進行這種原型機的測試之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副燃燒室中的少部分液態燃料在富氧模式下得到了充分燃燒,且副燃燒室沒有與之相連的噴嘴進行排氣降溫,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金屬可以抗住副燃燒室裡的高溫!

美國的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們貌似有先知先覺之能,他們沒有走富氧預燃模式,而是選擇了更換液態燃料,從航空級煤油變成了液態氫。事實證明他們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後來太空梭所採用的發動機,就是基於這個思路設計和研發的。蘇聯的設計師們後來也成功研發出了一種可以抗住副燃燒室高溫的合金,他們也成功攻克了富氧預燃模式的難關,大名鼎鼎的RD-180火箭發動機,正是這種技術的延續,它至今仍服役於ULA主力火箭宇宙神5號的一級火箭。

到此為止,可以說當時的蘇聯和美國一個朝東一個朝西各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但在實際情況中,無論是富油預燃模式還是富氧預燃模式,始終存在著部分燃料被浪費的可能,所以火箭設計師們最終意識到,如果能讓富油模式和富氧模式雙劍合璧,為發動機同時提供兩個預燃燒室,它們同時接收最佳比例的液態燃料組合進行一級低效燃燒,帶動燃料泵,燃燒後的高溫廢氣及已氣化的燃料再同時流向主燃燒室進行二級高效燃燒,於是便有了燃料和氧氣始終在按最佳比例燃燒,且兩個預燃室中的高溫廢氣依然能在主燃燒室給火箭提供動力、主燃燒室中燃燒的是已氣化燃料的終極效果!

此時,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的優勢就可以總結為三點:

第一:所有液態燃料和液態氧始終在最佳比例下進行化學反應,沒有一滴燃料或液態氧被浪費掉,這裡就體現出了全流量燃燒的精髓。

第二:在兩個預燃室中,液態燃料和液態氧進行的是低效燃燒,既能保證給燃料泵提供動力,又不會產生足以融化發動機部件的高溫,對金屬材料的要求相較於富氧模式而言大大降低。

第三:在兩個預燃室中,液態燃料低效燃燒之後有兩種產物,一種是高溫廢氣,另一種是已發生了氣化現象的液態燃料,它們同時進入主燃燒室,燃料以氣體形態的燃燒效率明顯高於液體形態,充分燃燒之後的高溫廢氣又能跟預燃室產生的少部分高溫廢氣合二為一,共同釋放出最大的內部氣壓,這裡就體現出了分級燃燒的精髓,難怪猛禽發動機會創造330bar燃燒室壓的世界記錄!

憑藉著上述三個核心優勢,就可以將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視為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形態!SpaceX的猛禽雖然在2012年立項2020年試飛成功,但它並不是全球第一臺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其實在1967年,蘇聯就為登月競賽立項了RD-270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只不過在1969年美國成功登月的那一刻,蘇聯瞬間就洩氣了,停止了RD-270的研發進程,SpaceX的猛禽也便成為了全球第一臺試飛成功的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

美國雖曾在上世紀90年代透露出了研發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的興趣,但當時無論是美國空軍還是NASA,都沒有為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申報過預算,當時他們更痴迷於太空梭,痴迷於以液態氫作為主燃料的富油預燃發動機,這種痴迷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因為NASA目前正在研發的跟SpaceX的星艦體量相當的太空發射系統(SLS),其核心發動機,正是基於已退役的太空梭的發動機改進而來!

臨近結尾,基帝相信各位應該明白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到底是個什麼概念了,當然全流量分級燃燒之所以沒有普及開來,是因為它也有大量的技術難點,而其中的難中之難,就是如何控制兩個預燃室實現協同等量低效燃燒,因為如果兩個預燃室燃燒不同步,那麼液態燃料和液態氧的抽取速度就會失衡,進而就破壞了最佳的燃燒比例!還有一點就是,全流量分級燃燒的燃料應該不能再使用傳統的航空級煤油了,不然還會出現不完全燃燒現象,SpaceX的猛禽轉燒甲烷一方面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在火星上提取甲烷相對容易,燃料易得方便返回地球!

科技的進步還是依賴於勇者,在明知道困難重重的全流量分級燃燒是火箭發動機未來的情況下,上世紀的蘇聯和美國選擇了放棄,今天的馬斯克選擇了堅持,其勇猛之勢及徵服火星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2024,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又是馬斯克,歷時8年,終成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
    不可否認,馬斯克在今天的航空領域應該是最接近神的男人!從2012年起,馬斯克臥薪嘗膽8年,一舉攻克了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形態----全流量分級燃燒!人類因火而改變,火箭因火而得名,而基帝我,有可能因這期內容而小火!
  • 馬斯克臥薪嘗膽8年,終成火箭發動機的終極形態
    不可否認,馬斯克在今天的航空領域應該是最接近神的男人!從2012年起,馬斯克臥薪嘗膽8年,一舉攻克了化學火箭發動機的終極形態----全流量分級燃燒!它是全球第一臺離開了地表的全流量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它讓傳承了近80年的傳統火箭發動機架構被迫退居二線,猛禽發動機從2012年正式立項,到2020年8月正式助力SN5飛天,馬斯克的團隊僅用了8年的時間便完成了航空領域下一代火箭發動機的研發,讓人不得不發自內心的伸出大拇指!
  • 馬斯克說6年後送100萬人去火星殖民?
    有人問:馬斯克說6年後要送100萬人去殖民火星,你們覺得真有可能嗎? 來自馬斯克推特的最新消息是,馬斯克在洛杉磯空軍基地和空軍中將約翰·湯普森的對話中說,火星星艦發射一次的最終成本將在200萬美元左右,其中燃料費用約90萬美元。之後馬斯克在推特回答粉絲問題時說,建設一座火星城市需要發射1000艘星艦,用20年的時間運送100萬噸物資上去。
  • 馬斯克的宿命?100年前的理論暗示,甲烷才是火箭燃料的未來
    8年來,SpaceX雖然推出了幾部星際傳輸系統的渲染視頻,但或多或少,世人對馬斯克口中的星艦還是 持懷疑態度,因為星艦所採用的多項技術實在是太前衛了!緊接著,星艦原型機爆炸的消息接踵而至,壓力與嘲笑也隨之而來,但黃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20年8月,星艦SN5原型機在一臺猛禽發動機的助力下完成了150米跳躍測試,後續的優化版本SN6在10月份又完美通過了150米跳躍的第二次測試,星艦這個在世界科技圈飄蕩了8年的概念產品,終於成功飛天了!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然後,弔詭的一幕出現了,爆炸之後馬斯克發推祝賀SpaceX任務成功,並高呼:火星,我們來了回顧一下,這已經是損毀的第7架星艦原型機了。一枚爆炸的火箭,何談成功?發生了什麼?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1點45分左右,SpaceX在得州Boca Chica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試飛實驗。兩分鐘後,火箭安裝的3臺「猛禽」發動機中有1臺停止工作。但火箭繼續向8英裡(約12.5公裡)的高度爬升。
  • SpaceX星艦飛船又炸了,馬斯克迷惑表態:成功了!火星等我
    但火箭繼續向8英裡(約12.5公裡)的高度爬升。此次任務,還是全球唯一現役的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從視頻來看,兩臺發動機出現了此情況)、巨大推力可能引發結構不穩、電氣故障導致前後翼失靈風險、發動機和燃料艙閥門故障風險……之前馬斯克給出這次首飛成功機率只有1/3。
  • Starship成功試飛並空中懸停 馬斯克的外星殖民夢更進一步
    最初在2012年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的公開討論中提到了運載火箭,這是對公司整體火星系統架構(當時稱為「火星殖民運輸者」(MCT))的描述的一部分。到2014年8月,媒體消息人士推測,"猛禽"驅動的超重型運載火箭的初始飛行試驗可能最早在2020年進行,以便在軌道航天條件下對發動機進行全面試驗。
  • 能產生40萬磅推力的太空梭分級燃燒氫氧發動機構造簡介
    太空梭主發動機(Space Shuttle Main Engine,SSME,以下簡稱「主發動機」)是普惠公司的洛克達因分部為太空梭設計的主發動機,在公司內部也稱為RS-25。SSME是西方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分級燃燒火箭發動機,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分級燃燒氫氧發動機。
  • 馬斯克的宇宙飛船突然爆炸!但他卻……
    兩分鐘後,火箭安裝的3臺「猛禽」發動機中有1臺停止工作。但火箭繼續向8英裡(約12.5公裡)的高度爬升。憑什麼算「成功」?按照SpaceX之前透露的消息,本次點火試飛的主要目標並不包括成功回收。在發射前,馬斯克也有意放話降低外界預期。他表示火箭有可能無法達到目標高度,如果最後爆炸,還需要大量時間清理現場。
  • SpaceX核心技能—發動機
    SpaceX的成就是驚人的,2008年發射了世界首個私人投資的軌道級液體火箭——獵鷹1號;2010年首次成功將貨運龍飛船送入近地地球軌道並回收;2015年12月,獵鷹9號芯級回收成功;2017年3月第一次重複使用獵鷹9號芯級並回收成功;2018年2月
  • 18米水塔,30米糧倉,122米筒子樓,馬斯剋星艦離成功或越來越近
    上周馬斯克終於把一個「糧倉」大小的星艦原型版SN5送上了天空,這是繼去年8月把一個18米高的星艦「水塔」版送到150米空中後,火星星艦最重要的一個進展,差不多耗費了整整一年時間,可見星艦的研發真的不容樂觀。
  • [深度]從閉門羹到猛禽—SpaceX坎坷的發動機之路(上)
    事實上,SpaceX從2002年創辦至今,一直在使用自己的火箭發動機,從最初想要購買成品到現在自研自產的梅林系列發動機,甚至是研發全新的全流量分級燃燒的甲烷發動機,十多年走過了一條漫長而又坎坷的道路。而梅林所採用的燃氣發生器循環和NK-33等採用的分級燃燒循環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預燃室燃燒完後的那些「廢氣」怎麼處理,如果通過廢氣管直接排出發動機,那就是燃氣發生器循環;如果重新泵入燃燒室繼續做工,那就是分級燃燒循環。
  • 馬斯克的萬人火星之旅!2024年星際飛船載人登陸,現在進展如何?
    當人們第一次知道馬斯克的時候,也許更加了解的是他的「火星綠洲」計劃。民眾日益高漲的呼聲,在2017年馬斯克首次明確的表明了SpaceX的火星計劃:第一階段的火星載物登陸將會在2022年以前。在到2024年,星際飛船Starship將會搭載乘客抵達火星,人類將第一次踏足火星。
  • 馬斯克:SpaceX可以在10月份進行星際飛船助推跳躍
    這是該公司唯一一款真正成為美國宇航局(NASA)劃分為「超重型運載」標準的運載火箭,SpaceX的另一款運載工具「獵鷹重型」(Falcon heavy)通過63噸的理論有效載荷,成功突破了該級別的下限(50噸)。由於命名複雜,SpaceX的星際飛船超重型發射平臺使用術語「星際飛船」來指代其第二級和整個平臺。
  • 不能讓馬斯克在前面太孤獨了,中國其實也能造星艦!
    我說馬斯克做的事,其實在中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特斯拉、獵鷹火箭,都不是靠最先進的技術取勝,而是靠整合和管理,是技術整合和管理做到極致的產物,再加上馬斯克自己強大的話題營銷能力,成就了特斯拉和SpaceX。馬斯克唯一公認的最先進的重要技術,只有猛禽全流量分級燃燒發動機,準備用在星艦上,但還沒有成功。
  • 如日中天~為何馬斯克SpaceX仍不停步?
    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安全返航,NASA局長大謝馬斯克,並宣告搞科教宣傳,甚至讓阿湯哥上國際空間站,不是為了短期盈利,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馬斯克」。可參看 馬斯克在龍飛船成功返航後的發言:還要上月球,上火星,要有更多的宜居星球。
  • 矽谷鋼鐵俠的「飛天茅臺」,平價火星飛船發展史
    美國當地時間的8月4日,號稱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發射了不鏽鋼材質的全尺寸「星艦」原型機SN5。桶狀的外殼,像是一罐沒有的酒,不知道馬斯克可曾品嘗過中國的國酒「飛天茅臺」,然後找到了他的靈感?雖然外形很是樸實,但是它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測試基地,完成了預期的150米跳躍,試飛時間持續約1分鐘。「飛天茅臺」上升到天空中後,輕微旋轉然後緩緩降落,最後展開著陸腿,穩穩地落回地面。
  • Spacex星際飛船的變遷史,馬斯克的星艦是怎麼來的(二)?
    (……續上)版本1(火星殖民運輸車2013年10月)到了2012年10月,隨著SpaceX發動機專業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財務狀況的改善,猛禽發動機已經變成了一個比Merlin 1發動機強大數倍的發動機。多個猛禽發動機將為未來的火星殖民運輸火箭提供動力,該火箭能夠將150-200噸的重量送到近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