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吃只雞,逢年過節要吃雞,祭祀先祖用只雞,就連玩個遊戲都叫「吃雞」。雞,已經成了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原材料,遍布全世界。
知道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是什麼嗎?別猜了,估計也猜不出來,直接告訴你答案吧:是雞!據估算,世界上大約有1500億隻雞,而排名第二的是一種叫做「紅嘴幾利鳥」的非洲麻雀,數量只有100億隻。
如果單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雞這個族群絕對算是成功的物種。這麼說你可能有點迷惑:天天被當作食物吃也算是進化成功嗎?不過,如果你這麼理解的話就比較明白了:進化的最終目的是存在和繁衍,數量越多當然就代表越成功。所以,數量是進化是否成功的唯一標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雞這個物種是怎麼做到遍布全世界的!
故事還得從8000年前說起。當時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地區有一種叫做「紅原雞」的物種,是雞的祖先。這傢伙非常機警,還會飛,一次能飛兩裡地,很不好抓。而且人類也沒有抓它的理由:這傢伙瘦骨嶙峋的沒什麼肉,就算抓住了連個牙縫都填不滿。要說吃蛋,它一年才下六個蛋,還不夠給它餵食的成本呢。
可是慢慢的,人類發現紅原雞很「宅」,喜歡住在同一個地方不挪窩,逮住了基本不會自己跑掉。而且還好飼養,有個剩飯剩菜的它都能給解決了。於是下定決心:逮它!就算肉沒啥好吃的,好歹也能當個寵物或者垃圾清理器用。於是,在人類大規模地捕捉和飼養下,紅原雞慢慢變成了人類生活的伴侶。
最早被捕獲的雞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娛樂的。你想想看,人類的祖先們度過了一天的繁忙打獵生活之後,晚上又沒電視劇可看沒遊戲可玩,於是圍著篝火看一場鬥雞,變成了一件非常愜意的事兒……
那麼,雞是怎麼從娛樂用具變成了食材呢?別忘了,人類是聰明的!在長期的飼養過程中,人類發現有些雞飛不遠,有些雞居然能長胖,還有些雞竟然下蛋多!於是人類就著重培養這些飛不遠、長得胖、下蛋多的雞。靠著這樣的人為篩選,雞這種物種終於慢慢變成了不會飛、產肉快、會下蛋的品種,終於堂而皇之得從鬥雞場走上了餐桌。
公元前3000年左右,雞被帶到了伊朗,然後沿著中東沿岸到達了歐亞邊界、羅馬尼亞、土耳其、希臘一帶。大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帶著雞橫越地中海進入西班牙。而有些雞是從中國經由俄羅斯南部進入歐洲。因為北歐與南歐的雞種不同,所以科學家們推斷雞是由這兩條不同的路線傳入歐洲的。
和開始被人類飼養時的情況相同,雞最早傳入歐洲的時候也不是為了吃肉的。古羅馬一個叫凱撒的在公元前51年發表了一本《高盧戰記》,書裡提到不列顛人吃雞是非法的,但可以拿來娛樂。那時候遺留下來的食譜裡,以鵝為食材的菜餚要比雞為食材的多得多得多。
公元九世紀,講究簡單過日子的「本篤會」在歐陸興起,他們禁止在齋戒期間食用四條腿的動物。那麼齋戒期有多長呢?不長,也就是一年的三分之一而已!聰明的信徒們很快發現,雖然四條腿的動物不能吃,但是雞隻有兩條腿!於是,悲催的雞從鬥雞場又一次走上了餐桌。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來臨,雞也從歐洲走向了非洲、美洲、大洋洲。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加強自身的基因,努力繁殖,變得更肥、更會下蛋,以適合人類的需求。終於,在人類和雞的共同奮鬥下,雞這個物種成為了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遍布全球,用另一種方式徵服了世界!
最後再放一波毒,祝大家用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