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方艙裡的100種情緒

2021-01-15 澎湃新聞

方艙的晚上不關燈,牆、隔板也是一片白色。馮強第一次走進去,感到刺眼,他下意識想,有些患者也許會失眠,單調的顏色讓人缺乏安全感。

馮強是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臨床心理科醫生,16天前的2月4日,他和54名同事組成應急醫療隊,從上海出發馳援武漢,4天後,入駐建成不久的武漢客廳(東西湖區)方艙醫院,上了第一個夜班。

他發現,剛進艙的患者會把這個布滿床位的「大帳篷」想成倉庫,而穿得像「外星人」的醫護人員被劃為「你們」,「我們」像是被「你們」遺棄了一樣。

有的患者很焦慮,憂心尚未有發病症狀的家人,未成年的孩子,自己的病情;也有19歲的少年,因抑鬱有過輕生念頭,但對醫生閉口不言;還有一些人,正在艱難地面對失去親人的「悲傷反應」。

在同一個方艙裡,每個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埋藏心底很深。馮強每天在這些情緒中穿行。

馮強和另一位心理醫生在巡視病房,跟患者聊天。 受訪者供圖

2月13日,他和來自新疆、寧夏、廣東的兩名心理醫生和一名心理護士,組成了武漢客廳方艙的心理幹預工作組。

他們幫一些患者弄了床簾,發給他們志願者捐贈的眼罩。在白色的牆壁上,裝點綠色的樹和彩色的宣傳畫。馮強也會把自己的微信二維碼列印出來,貼在讀書角的牆上、發給護士,走到哪手裡總攥著一張,方便患者找到他。

馮強覺得,總會好的。疫情過後,他還要回一趟母校,武漢大學,再去爬一次珞珈山,去看看櫻花。

以下是他的口述:

【一】

「這是不是一場演習?」到達醫院時,還有人這樣小聲嘟囔。

集結號是2月3日傍晚吹響的:「支援武漢,集合待命」。當時武漢的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都在建,很多人沒有想到會有一次這麼緊迫的集合。

我們醫院有90多個人主動報名參加應急醫療隊。接到集合通知後,不管正吃飯還是沒吃飯,都趕緊打包行李趕去醫院。

焦慮、緊張在蔓延。

有些年輕的護士才二十幾歲,工作沒幾年,不知道要面對的是什麼。就連工作近十年的「老江湖」也有點抓瞎,去不去、誰去、去多久都是不確定的。

大概晚上10點左右,55人的名單宣布了。知道要去後,很多人心就定了,開始往貨櫃內搬物資。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名單之外的醫生的心情也很複雜,有點失落,有點輕鬆,又有點自責內疚,在送別的氛圍中還有些感傷和擔憂。沒人哭出來,但我現在回憶起來倒是想哭,挺感動的。

第二天,火車站送別,我們都穿著統一的制服、拉著統一的箱子,就像軍人穿著軍裝一樣自豪。不單媒體,遊客也給我們拍照。

但坐上火車,輕鬆氣氛就慢慢消失了。

一開始是有列車員跟我們講,車上有去武漢的乘客(不確定有沒有接觸史),不要亂走動。

有的護士跟父母通視頻,說著說著聲淚俱下。她們也知道這樣父母會跟著揪心,但就是控制不住。有隊員跟我講,聽到播報「武漢站到了」的時候,心都感覺要跳出嗓子眼了。

我從事精神衛生工作8年,出發前我就想好,要時刻注意隊員們的情緒變化。但我也不敢強調這個,主要是怕他們可能有壓力——誰跟我走近點、多說幾句話,可能就涉嫌心理脆弱了。

我能感受到被迴避。比如坐車來回方艙醫院的時候,雙人座我坐了一個,旁邊的位置就沒人坐,就算有人坐那人也很不自然。

我只能往群裡多發些《抗疫·安心》這樣的科普讀本,平時儘量把自己跟他們同化為醫生,而非凸顯自己是心理醫生。

最初的一周,我被安排作為內科醫生進艙。其他醫生也一樣,不管原來是什麼科室的,現在都統一負責新冠肺炎的診治。

讓患者得到治療,這是首要任務。你身體健康都不能保證,哪來的心理(治療)?就醫有保障、信息通暢,也是有利於患者不往焦慮和抑鬱發展的。

【二】

2月4日傍晚,我們到達武漢,第二天一早就奔赴武漢客廳方艙卸物資、搭帳篷。2月8日凌晨兩點,我上了第一個夜班。

客廳方艙晚上是不關燈的,一進艙,燈光很刺眼,我下意識就想到,有些患者會失眠、精神不太好。牆、隔板一片白色,很單調,讓人沒有安全感。

陌生的環境可能讓一些人想起倉庫,再加上一些穿得像外星人的醫護人員,衣服上寫著的一些外地地名,患者可能會把裡面的人劃分為「你們」和「我們」,覺得「我們」孤立無援、像是被「你們」遺棄了一樣,陷入恐慌。

有些患者會跟我說,你們是不是覺得我們太危險了,不要我們了。

其實有這些心理都很正常,因為剛到一個環境,人搞不清楚狀況,多少會缺少安全感,更別說身處疫情之中了。

我會安慰他們,說我們也是醫生護士,這裡也叫醫院。我們也幫一些患者弄了床簾,志願者也捐了眼罩過來。牆上除了黨旗、國旗,還貼上了綠色的樹、彩色的「患者心理護理及調適」宣傳畫、讀書角、電視、移動充電寶、暖氣片等物品,也讓大多數人的心態都慢慢穩定了下來。

馮強和另一位心理醫生在牆上張貼《患者心理護理及調適》 受訪者供圖

有患者跟我說,這邊管吃管喝、免費治病、也不會像在社區一樣給別人帶來恐慌,一旦病情有點變化,醫護人員立刻就能反應。他們住下來很安心,不太想出院。

其實醫生的感受比較複雜。一方面想要幫助病人,一方面時刻會提醒自己病毒無情,做什麼事情需要謹慎,包括不要靠病人太近。

隔離衣、防護服、口罩、面罩、兩層手套、兩層鞋套……這樣的裝備穿在身上,我們不僅呼吸不暢,眼鏡裡蓄著「霧水」——眼鏡片上起的霧多了,形成水滴下來嘛。耳朵被口罩皮筋勒得像刀割,鼻子被護目鏡壓得像是被打了一拳一樣酸痛。在這種軀體負荷下,情緒會比較容易煩躁,注意力不能持久。防護服比較容易被暖氣烤壞,鞋套容易磨破,有的醫護就會帶著恐慌工作。

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在一開始還只是聽說,有的醫護人員就會覺得周圍空氣都是病毒,有明顯的超價觀念(精神醫學的一個專業名詞,指某種強烈情緒加強並在意識中佔主導地位)。

夜晚還是比較冷的,還好我們的醫生站有兩個電暖器,可以烤一下。一起搭班的是重慶醫療隊的,大家都緊張地進入了各自的崗位,書寫病歷和處理病人醫囑。每個人好像嚴重的近視眼,頭基本上貼到了電腦的屏幕上,打字也好像老奶奶一樣,一個一個字母看著打。

一個福建醫療隊的隊員不經意間提醒我,也許我靠近電暖器太近了,把右腿的防護服烤漏了。我一看,嚇了一跳,馬上覺得病毒無孔不入進入到我的衣服裡面了,立刻用消毒水一頓狂噴,然後拿透明膠布把燙漏的褲子粘了起來。

時間不快不慢地過著。我作為內科醫生,上了3個班次。上周,也算是「找到了組織」——新疆和寧夏援鄂醫療隊各有一個心理醫生,廣東隊裡有一個心理護士。我們四個人組成了一個心理諮詢小組,輪流入艙,專職負責方艙內1400名左右患者的精神科會診和心理援助。

【三】

精神衛生的問題和傳染病不一樣,發病率一般都是1%,多的時候百分之十二三,不會是「斷崖式」爆發。我們所面對的患者在整個方艙裡是零星點綴的。

比如說,100個病人裡面只有幾個需要去幹預,甚至吃藥的。其他人都是一些情緒問題,只要給予教育、宣洩和疏導就可以,減少他們出現抑鬱症、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的可能性。

每位醫生一進艙,不管A、B、C哪個廳出現了相關情況,都要負責,比如我在艙內的時候發現了某患者的焦慮情況,下次另一位心理醫生進艙時可能再會去跟他交談。

目前我們有兩種方式觸及患者,一種是醫生、護士、志願者反饋給我們,另一種是我們自己巡視發現。

如果是白天的班,我會重點關注躺在床上的人,蒙在被子裡或者睜眼發呆的,想著他們是不是有心事昨晚沒睡好、或者比較消沉。要是晚上,我就會跟到處溜達的人聊幾句,他們是不是因為某些事情失眠。

比如上午的時候,一個人蒙著頭睡覺,我們會叫醒他,問「帥哥,你怎麼了,昨天沒睡好嗎?」有的青少年會說不要管他,他就想睡。

大多數患者都比較配合,因為醫生在關心他嘛。有的人會說自己只想縮在床位裡,怕到處活動病情加重。有的人馬上就坐起來,說起自己失眠的情況。一般我都會跟他們多聊幾句,這跟我們平時在門診「守株待兔」的狀態不一樣,「主動出擊」才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情緒問題。

比如有位女患者一開始說因為認床睡不著。我關心了幾句,她才說自己和老公都感染新冠,但是老公現在住在另外一個方艙裡,她很發愁,想要轉艙。

其實這種問題我是沒法解決的。我只能安慰這個女患者遵醫囑,鍛鍊身體儘快出院回家,跟老公在家裡見面。諸如此類的,還有患者想要催著快點拿藥、拿到檢查報告、孩子不滿18歲但想要跟孩子同艙治療等等。

除了失眠,我們還碰到過焦慮和抑鬱的患者。

有位焦慮的女患者會一直憂心沒有發病症狀的老公會不會被「抓走」,黏著醫生不讓走,問了一遍「會不會被抓走啊?」醫生安慰了她半天,就像沒聽見一樣,又再問「抓走是不可能的對不對?」 還有檢查結果、藥、家裡未完成的事、包括自己的病會不會好,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焦慮的主題。

有位抑鬱的19歲男孩,聽到「心理醫生」四個字就非常牴觸地說「我想睡覺,我沒有問題,我不想說話!」但是護士和醫生查房的時候,從周圍患者那了解到,他有過輕生的念頭。

我和另一位來自新疆的心理醫生張桂青跟男孩接觸了兩次。第一次他是排斥的,張醫生說這種是混熟了才好說話,隔了一小時我們又去找他。

張醫生告訴他,「我們又來了,看看是不是可以聊聊呢?」他說「我沒有病。」張醫生說「不一定有病我們才聊啊,我們會和很多人聊的,你看我們都聊了一圈回來了。」

這時候,男孩坐起來了,開始告訴我們自己睡得不太好,但不需要輔助睡眠的藥物。張醫生告訴他「你這麼年輕,很快病毒就會被你的免疫力殺死的,你需要的話,醫生會隨時給你幫助的。」他本來是不怎麼跟我們有目光接觸的,聽到這句話,他抬起頭,我從他的眼神裡看到他得到了一些安慰,然後趕緊抓住機會,向他推薦了一個抗疫心理音頻,他主動掃上了。

方艙有三個電臺供患者收聽,分別是:武漢本地電臺、方艙電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患者可以在閒暇之餘聽聽電臺的專項心理疏導節目。 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 圖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平常心理諮詢遇到的目光不接觸以及身體不會正向面對你等情況,在這裡不一定就能說明這個人內向或者迴避溝通。

有個網絡工程師,心態特別積極,把電腦帶進來每天工作,還給我展示他之前給醫院設計的辦公平臺。我跟他聊的時候,他側身不看我,跟我解釋「對不起,這不代表我不禮貌,而是不想正面說話(導致)空氣噴過去增加你們的危險」。這種患者真的特別貼心。

這次疫情兇猛,一些住進方艙的患者失去了家人。目前我接觸了3位患者,分別失去了父親、母親和丈夫,有不同程度的「居喪反應」(失去所愛的人後的一種自然反應。與死者關係越密切的人,產生悲傷反應也就越嚴重。猝然死亡,引起的悲傷反應最重)。

一位失去父親的女患者,在朋友圈寫了一大段的哀悼文字,回憶父親特別善良,曾經讓找不到酒店的陌生人住在家裡,但是這麼善良的人在患新冠肺炎離世之前,很難得到床位和找到車去醫院急救。她是哀傷中帶著怨氣的,創傷有點大。

我沒入艙的時候,託跟她接觸的醫護人員把我的微信給她,她也不加。今天(2月19日)另外一位心理醫生入艙了,他會去了解一下這個患者的情況,進行幹預,幫助她順利度過這段時間。

【四】

其實我做好了心理準備,很多病人可能會有病恥感,不太願意去求助心理醫生,怕被人看輕。而且有些人會覺得心理醫生不管用,只是隨便聊聊,覺得這種治療都是胡扯的。

特別是有些中年男性,平時抽菸、酗酒、悶聲不響,其實有很嚴重的抑鬱症和焦慮症。他們害怕暴露自己,在別的男性面前「沒面子」。

我們在巡視過程中,看到還是有很多的人在床上看手機。我一開始感慨,手機讓大家都著迷在虛擬的時空中,一方面我們的視野更大了,可以躺在床上看世界,一方面人更孤獨了。但我又意識到,在這個特殊時期,也許手機讓更多人可以進行自我隔離,也可以通過手機宣傳我們心理衛生的工作。

所以我開始「發傳單式宣傳」,把我的微信二維碼列印出來,貼在讀書角的牆上、發給護士,走到哪手裡也攥著一張。

讀書角上方的牆上,張貼著馮強的微信二維碼。 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 圖

我也會定期在我們醫護人員的群裡發一些短視頻,宣傳心理健康。如何改善睡眠,或者如何改善我們應對新冠的醫務人員的情緒等等。目前為止,只是有些隊員會問我失眠怎麼辦,還沒人私下找我深聊。

搶救室不用的時候,我們預計把它作為一個臨時心理幹預的工作室。那裡有窗戶,通風比較好,還有凳子,可以坐著聊久一點,而且比較私密。不過暫時還沒有患者進去過。

據我所知,目前在武漢的一線精神科醫生是70人左右。我也會跟其他方艙醫院的心理醫生交流。有的方艙醫院開艙不久,心理醫生還沒有專職做這方面的工作。而且整個方艙要是只有他一個(心理)醫生的話,他也會覺得孤軍奮戰,會有壓力感。

我們有個專家後援團,大多是從事臨床心理科數十年的「老江湖」。他們給了很大的支持,經常會發一些「乾貨」到群裡給我們看。如果我們遇到疑難個案很難處理,就可以通過這個後援團找到一個資深的教授或者主任醫師指導。

網上的心理諮詢熱線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很多武漢市民以及願意主動尋求心理諮詢但害怕在方艙這個「小社區」內暴露的患者會去撥打心理熱線。

不論什麼途徑,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懷著一個健康的心態度過疫情,總會好的。我本科是在武漢大學醫學院上的,等結束了,我想回去一趟,見見老師,應該也能見到這次疫情的戰友,爬一次珞珈山,看看櫻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方艙》的日與夜
    如果說疫情期間,醫院裡充斥的是冰冷器械的撞擊聲,病人絕望的哭泣聲,那麼方艙醫院便是武漢的一葉扁舟,它可以唱歌、跳舞,可以讀書、做遊戲,代表著生的希望。如今,方艙醫院重新變回了體育館,於國慶日首次恢復對外開放,當天運動場地便被全部約滿。
  • 戰疫友誼:重症病房裡的「方艙三姐妹」
    醫護人員稱她們為「方艙三姐妹」——轉運自同一家方艙醫院、有著相似的病情、住在同一間病房,又在同一天出院。 一連串巧合建立了羈絆。她們成立彼此眼中的阿姨、妹妹和小姐姐。
  • 武漢女孩的方艙日記
    阿布幾乎下意識地想到了一些視頻,那個追著殯葬車喊媽媽的姑娘;那個家人隔離、獨自被留在家裡的小女孩兒;那個被病毒感染的一家四口……思維不受控制的蔓延,阿布使勁搖搖頭,強迫自己樂觀一點,不再去想。方艙裡比阿布焦慮的病友比比皆是,但有位病友還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阿布發現他總是焦躁不安的樣子,兩隻腳急於向前,他從自己的病床出發,走到醫護辦公點停下。
  • 方艙,又見面了
    多名高校學生來到現場參與線下招聘會達成意向人數近1600人但這裡9個月前的樣子也許更為人所熟知2020年3月10日下午,隨著武昌方艙宣布休艙,至此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這裡曾是武昌方艙醫院的所在地是武漢首批收治新冠患者的方艙醫院之一該醫院已於3月10日正式休艙在運行的35天裡累計收治患者1124人累計出院833人累計轉院291人實現病人零病亡、零回頭醫護零感染昔日治病救人如今群英薈萃這背後有無數人的努力
  • 院長不知肥宅快樂水,救治和恐懼的對抗,在一起之方艙有多真實?
    患者因方艙初期條件艱苦而躁動不安,靳東飾演的胡院長發表激昂講話安撫大家情緒,並保證會竭盡全力解決問題,向為我們辛勤付出的抗疫醫護者致敬!這一段真的高度還原,把當時最真實的情況呈現給大家,院長和醫護人員竭盡全力幫助大家,還有帶領病患跳舞的新疆姑娘,很多細節都在告訴我們當時的情況。
  • 抗疫的戰場並非只有淚水,《在一起之方艙》是一部輕鬆溫暖的喜劇
    《在一起之方艙》講述了由胡慶生(靳東飾)帶領的援鄂醫療隊進駐武漢方艙醫院救治輕症患者的故事,感動之餘給人一種輕鬆溫暖的感覺。然而,當第一批患者剛剛進入方艙醫院的時候,各種亂糟糟的局面讓方艙的醫護人員感到非常棘手。
  • 誰來緩解「方艙醫院」內的群體性焦慮!
    2月3日晚,武漢市首批三所「方艙醫院」啟動改造,3處「方艙醫院」,分別位於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2月5日22時許,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改造的江漢方艙醫院正式啟用,開始接收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不過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大量輕症和疑似病人聚集在一起,這樣會引發一些群體性焦慮。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騰訊文化: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的?當時英國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羅伯特·珀克斯:上世紀70年代我在念博士時開始參與口述歷史的工作,之前我就已經關注口述歷史。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口述歷史以一種運動的形式在英國出現,以重新達到平衡,回到針對普通人的研究中去。從這方面來講,(英國口述歷史的)起源與美國很不同。在美國,口述歷史最初大多是關於美國社會的精英歷史,要到很後面,工人階層、普通人的歷史才開始成為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英國的情況正相反,口述歷史從一開始就非常草根,關注普通人的經歷。騰訊文化:英國口述歷史的興起跟大眾工業的發展有關係嗎?
  • 江岸方艙醫院休艙前的12天,援鄂一線醫生聽到了怎樣的心聲
    「從心理學上來說,對於焦慮情緒,我們首先要『共情』,也就是理解他的焦慮情緒是怎麼來的。」吳榮琴首先通過聊天的方式了解了劉軍的大致情況。劉軍是武漢人,彼時,他住進方艙醫院已經整2周。眼看著與他一同入院的兒媳婦已經好轉出院,自己卻兩次核酸檢測仍呈陽性,內心焦慮不已,擔心病好不了。
  • 新疆「熱」舞為武漢方艙醫院患者減壓
    (抗擊新冠肺炎)新疆「熱」舞為武漢方艙醫院患者減壓  中新社烏魯木齊2月12日電 題:新疆「熱」舞為武漢方艙醫院患者減壓  中新社記者 孫亭文  巴哈古麗·託勒恆跳過無數次的「黑走馬」(新疆哈薩克族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但她覺得在武漢跳的這一次「黑走馬」最有意義。
  • 湖南作家、作曲家聯手推出少兒歌曲《方艙醫院真神奇》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各領病人來一曲。」近日,一首名為《方艙醫院真神奇》的兒歌受到關注。 華聲在線 圖 3月14日,由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創辦的華聲在線網以《瀟湘詩會(八十三)範銘軒|方艙醫院真神奇
  • 方艙裡的檢驗師:實驗室條件不足,就去金銀潭醫院借場地
    東西湖方艙醫院檢驗組合影  央廣網上海2月17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楊笑波)位於武漢客廳的方艙醫院運行已有一周多的時間。從無到有,醫護人員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正一個個被攻克。在他的日記裡,詳細記錄了2月7日這緊張又充實的一天。
  • 世界裡存在的100種情緒
    下雨的時候,我躲在爸爸的雨衣裡,低頭看輪子壓過水坑往兩旁飛濺的水花,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拿抹布把車身和輪胎擦乾淨。就這樣日復一日。後來,家裡有了新汽車,爸爸的自行車退休了,我長大了,但一直記得爸爸扶著自行車,說:「柯柯,我們去學校咯!」
  • 再見方艙醫院 願再也不見
    3月10日,位於武漢市的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舉行休艙儀式。在武漢的所有方艙醫院中,武昌方艙醫院是最後休艙的。當日,這個方艙醫院裡的最後一批患者將全部出艙。至此,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從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以來,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000多人。在網友「祝早日關門」的念叨聲中,武漢方艙醫院終於全部休艙。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倖存者夏淑琴老人已85歲。(資料圖片)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女人口述:衛生間裡的約會
    少婦口述:衛生間裡的銷魂性愛怎麼樣,聽了我的話,你行動了嗎?不過我去得最多的還要數各色酒吧裡的各個不同的衛生間了,我喜歡那些地方,帶著雙重的欲望,在這同樣隱蔽的環境裡,簡直和偷情一樣美妙。記得以前很討厭某個女作家,卻因為她書裡的一段描寫而原諒了她,她和德國情人在衛生間裡放縱,那是骯髒的衛生間,她抵靠在斑駁的水管上,溫暖地沉下去……這樣的情景讓我幻想了許久,因為我討厭在床上四平八穩的動作,討厭盯著天花板讓自己的思維得以暫時釋放,然後為自己身體的扭曲而羞愧,可是在衛生間卻不一樣了,所有的靈智都被發揮出來了,在那樣陌生的環境
  • 10種食物影響人的情緒
    吃東西不僅能夠解除飢餓感、補充營養,還能對人的情緒起到一定的影響。後者是近十幾年來,營養學家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臺灣去年年底出版的一本新書《快樂食譜》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食物是如何影響人的心情的?
  • 從陝西「逆行」而來,奮戰一線17天——她將身體的生物鐘調成「方艙...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20日訊(記者劉晉 葉飛豔)2月20日早上7點,值完晚班的田昕從武鋼體育中心青山「方艙醫院」走出來。田昕是陝西省人民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名護士,這是她在武漢戰「疫」一線奮戰的第17天。
  • 「萬能」方艙:集辦公、居住、野外、救援等多功能一體
    近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出了一款「多功能方艙」,堪稱萬能方艙,可快速組合成方艙醫院、野戰指揮部、宿舍等。一艙多用,應用場景廣闊。萬能方艙」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
  • 晉城市建成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
    近日,晉城市核酸檢測基地PCR方艙實驗室經過省臨檢中心驗收,可正式投入使用。該方艙實驗室為全省首家自動化、高通量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具備在短短一天半時間內,完成市區50萬常住人口核酸檢測的能力。晉城市核酸檢測基地位於市人民醫院易址擴建項目西南角,佔地900平方米,其中PCR方艙實驗室由9個方艙組成,共90平方米。市人民醫院在接到任務後緊張籌備,從招投標到實驗室通過驗收,僅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建設。PCR方艙實驗室嚴格按照生物安全二級和二級以上標準建設,除更衣間和消毒間外,分設三個主要工作區,分別為試劑準備區、樣本製備區、擴增區產物分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