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又到了一年裡「蟬飲清露,蟬聲迴蕩」的日子了。大家聽到蟬鳴了嗎?聽著蟬鳴聲,有沒有想起「蟬蛻」這味很常見的中藥呢?
這篇推文是查玉明先生運用蟬蛻的經驗,今日推送,願給你的炎炎夏日帶去來自「蟬蛻」的清涼~
《本草備要》載:「蟬,飲風露而不食,其氣清虛,而味甘寒。」
質輕味薄無毒,入肝、肺二經,具有清散風熱,利咽喉、熄肝風、解痙攣、定驚癇、透痘疹、明目退翳之功,其治療的病症有六。
「蚱蟬,日出有聲,日入無聲,止夜啼」(《本草經百種錄》)。不僅醫治小兒夜啼有驗,且對成人不眠亦有效。
因其晝鳴而夜息,故有鎮靜安神作用。
蟬稟金水之精,能啟下焦之水,上合心火,水火相交則寐。常與百合、夜交藤、五味子為伍,相使為用。百合潤肺寧心;夜交藤、五味子養心安神,效果顯著。
本病多由外受風熱或風寒,搏於皮膚,或其他致病因素,導致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風團,扁平隆起,隨搔抓而發,遇寒逢熱則加重,常用蟬蛻與蒺藜、白鮮皮、連翹為伍。
蒺藜祛風止癢;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可除溼止癢;連翹可解毒透邪、清熱止癢,相須為用,收效甚速。
若慢性反覆發作,久病必瘀,可宗先賢「治風先治血」之明訓,配加紅花、赤芍同用,療效頗佳。
本病是由於某種過敏性因素引起小血管變態反應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兒童為多見。
表現為四肢皮膚紫癜,關節作痛,常波及於腎,引發紫癜性腎炎。
此乃風熱溼瘀交阻脈絡、內閉營分所致,常配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可改善毛細血管脆性、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配紫草甘寒入心肺,功能涼血解毒、透疹消斑,使熱傷血絡、外溢皮膚之瘀斑消退,收效頗佳。
小兒風熱外感、熱盛內動肝風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手足拘急抽搐,常與鉤藤、羚羊角為伍。
蟬蛻清虛之體,善能解痙,協鉤藤熄風止痙;羚羊角平肝熄風功專,每獲功效。
蟬蛻辛甘微寒、輕靈透達,以疏風通絡、清熱熄風、解痙之功為能,擅緩解肌肉痙攣,治療面肌麻痺時常與牽正散配合,能搜風邪外出,療效甚著。
全身性瘙癢多由血燥而外受風邪,鬱閉肌膚,不能外洩所致。
蟬蛻體輕浮,可除風熱,透達力強,善治皮膚病症,取其以皮走皮之意。時珍云:「治皮膚瘡瘍,風熱用蟬蛻」。
常與當歸、川芎、夜交藤、赤芍、蛇蛻為伍,其中歸、芎養血和血;夜交藤通絡祛風;赤芍清熱涼血;蛇蛻祛風止癢。凡皮膚瘙癢,用之多驗。
註:本文選摘自《臨床中醫家查玉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3年05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投稿請發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醫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