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蟬科昆蟲黑蚱的幼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
別名
全退、全蛻、蟬退、蟬衣、蟬殼、全衣、全殼、蟬肚、蜩甲、蟲蛻、蟲退、枯蟬、知了皮、知了殼、唧唧皮、金蟬衣
產地
主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江蘇、四川,安徽等地。以山東產量較大。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乾。
性狀功效
蟬蛻味甘而性寒,具有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的功效,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露而不食,氣清虛而味甘寒。
其體輕浮,故發痘疹;其性善蛻,故退目翳;其蛻為殼,故治皮膚病患;其聲清響,故治中風失音;其晝鳴夜息,故止小兒夜啼。
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而頭面部為諸陽聚匯之所。
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解決頭面部的皮膚問題要採取以內養外的方法:內服以養血活血、疏散風邪為主;外用則是急則治標局部護理。內服方劑多有荊防蟬蛻之類,外塗多是硫磺軟膏。
春夏之交天氣轉暖,和風拂面舒心怡人,但要小心風邪入侵。風為春季之主氣,《素問·太陰陽明論》記載,「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風邪善動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易侵犯人體的頭面和肌表,很多疾病初起一般也是體現在上部和體表,如眩暈、震顫等多屬風引起的病變,所以有些病人一到春季就容易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等不適症狀。
蓋蟬蛻多治外風,庸工以治頭風眩暈則不通矣。眩暈不緣風邪,此豈蟬蛻輕薄之品所能治!
另鳴蟬鹹甘而寒,入手太陰、足厥陰經,治小兒驚風,癲癇,夜啼。蟬花蟲草在《藥性論》記載為:「其頭上有一角,如冠狀,謂之蟬花,味甘寒,無毒。主小兒天吊,驚癇瘈,夜啼心悸」。《本草綱目》記載:「蟬花可治療驚癇,夜啼心悸,功同蟬蛻。」
古人用蟬,色黑而大者良;今人用蛻,洗去泥土曬乾生用,力在攻毒。
一般而言,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是蟬蛻產新期,也是蟬蛻交易最活躍的時候。
但若產區天氣持續乾旱,會直接導致蟬蛹因缺失生長所需的水分而不能出土,幼蟲大量減少最終導致蟬蛻產量下降,要是遇到極端天氣產量甚至會下降一半多。
蟬蛻多是野生,比較難收集,一個是因為蟬蛻分量較輕,收集費時費力。另一方面生態環境變弱,蟬蛻也越來越少。
更重要的是食用需求不斷增加,影響了蟬蛻的供應量,蟬的收益遠遠大於蟬蛻收益,在利益下更多的蟬蟲流向了餐桌。人工養蟬目前還不能解決食用的需求,何談讓蟬羽化!
鑑別真偽
古人立藥治病,何在不有義存。惟在人細自審用耳!
真品蟬蛻全形似蟬而中空,表面呈茶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長3~4釐米,複眼突出透明,體輕,膜質,易碎;聞之氣微弱,口嘗味淡。 偽品蟪蛄殼外觀略似真品蟬蛻,但個頭比真品小,長約1.7釐米。
蟬蛻加重一般將泥漿水泡蟬蛻後曬乾,讓蟬蛻腳和殼裡面沾上泥頭,增加重量。用眼看一看,用手剝一剝便知。個人經驗新貨外觀比較明亮,淨貨上手顛一顛較輕。
主治病證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音啞咽痛。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3)風熱或肝熱目赤翳障。
(4)小兒驚哭夜啼,破傷風。
配伍
蟬蛻配胖大海
蟬蛻甘寒質輕,功能疏散風熱、宣肺療啞;胖大海甘寒,功能清宣肺氣、利咽開音。兩藥相合,清宣肺氣、利咽開音力強,善治風熱或肺熱之咽痛音啞。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研末衝服,或作丸散服。止痙用量宜大。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故事
蟬,俗稱「知了」,屬昆蟲綱蟬科。傳說古時候,一名叫單的獵戶娶了個如花似玉的媳婦。新婚不久,單的妻子被一個叫堂的紈絝子弟看中。
堂常常施一些小恩小惠接近單,單妻看出了堂的不良用心,就提醒單疏遠堂,可單不聽妻的規勸,反視堂為知己。
初夏的一天,堂設騙局邀單進山狩獵,並謊稱在山裡聚會。單出門後,堂闖進單家對單妻強行非禮,單狩獵歸來,妻子哭訴了經過,單不但不信,還怪妻子撒謊,動手打了妻子。
單妻深感委屈,自縊於一棵樹上。此時,單如夢初醒,悔恨交加。深夜,他潛入堂家,逼堂說出真相後將堂殺死。之後他跑到妻子自盡的樹前,抱住樹狂叫三聲「知道了」便吐血而亡。
單死後變成了蟬,棲在枝頭,終日向妻鳴叫:「知了!知了!」以示懺悔。單妻被單的真情所感動,也變成了蟬,終日陪伴著丈夫,只是不會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