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陣陣的蟬鳴總讓人回想起童年。但是,隨著人們對野味的貪婪,它早已成為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蟬是知了的學名,由於知了幼蟲富含蛋白質,具有優良的保健養生作用,近年其營養價值在東北、安徽、河南、山西地區被廣為流傳,用做美味菜餚已成一種飲食習慣。
每年7月初,知了幼蟲開始蛻殼成蟲,這個過程一直會持續到7月底。由於知了基本難以人工養殖,蟬蛻只能靠人工在野外採摘,所以7月份是人工採摘蟬蛻的最佳時節。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這段時間接觸的經銷商、中藥企業卻都在抱怨「蟬蛻難求」。
蟬蛻是野生的中藥材,每年的食用需求不斷增加,影響了蟬蛻的供應量。
從媒體報導來看,近些年的價格變動,足見蟬蛻趨緊。2009年,蟬蛻的市場統貨售價在45-50元/公斤波動,2010年因產量減少導致2011年行情突破百元大關。到了2012-2013年,行情漲至135元/公斤。進入2014年蟬蛻行情加速上揚,市場統貨已漲至140-150元/公斤。
七月蟬蛻新貨陸續上市,據中藥材天地網的最新數據,最貴的已經賣到450元/公斤。也就是說從2009年到現在已經暴漲了近9倍。
既然蟬蛻價格已經這麼高了,為什麼卻在中藥市場上越來越難見到呢?因為,蟬蛻單價雖高,但分量較輕,農戶想要獲得高收益費時費力,作為食物的蟬的收益遠遠大於作為藥材的蟬蛻收益。
這也意味,更多的蟬蟲流向了餐桌。雖然目前市場也在嘗試人工養蟬,但是人工養殖沒辦法讓蟬蛻自然脫落。因此,蟬蛻供不應求局面很難改變,也直接導致價格比較快地攀升。
從2005年開始,有關蟬蛻的新聞基本都是漲價,但是,蟬蛻雖然「身價倍增」,在藥用領域的發展卻越來越遇到難題,畢竟也不是什麼像名貴中藥一樣的珍稀藥物,所以蟬蛻也被很多收購這類中藥的人所逐漸拋棄,這是蟬蛻面臨的尷尬。
說了這麼多,你一定要想問,作為中藥的蟬蛻到底有什麼用呢?
蟬蛻作為藥材最早收錄於唐代藥學專著《藥性論》。來源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後的蛻殼。夏、秋採集,除淨泥土,曬乾。生境分部主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江蘇、四川等地。以山東產量較大。以色黃、體輕、完整、無泥砂者為佳。
蟬蛻入藥還是比較有講究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乾用。」
蟬蛻這種中藥性味甘鹹,涼。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其「鹹甘,寒,無毒。」
蟬蛻在魏晉時期的中醫著作《名醫別錄》中被記載「主小兒癇;灰服之主久痢。」《藥性論》中記載其「治小兒渾身壯熱驚癇,兼能止渴。」宋代藥學著作《本草衍義》中記載蟬蛻可以「治目昏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出瘡疹不快。」
明代中藥學專著《本草綱目》中對蟬與蟬蛻的功效區別做了簡明的記載:「蟬,主療皆一切風熱證,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髒府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
注意:孕婦慎服。
明代中藥學著作《本草經疏》提醒:「疸疹虛寒證不得服。」
(圖片來源於網絡,藥用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