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瑋:未來學校的9大猜想

2020-11-22 新校長傳媒
第 65 篇

未來社會什麼樣,未來學校就什麼樣。

吳曉波在2018年底的一次演講中預測未來10年會發生哪些事情,他首先回顧了過去:

10年前,沒有智慧型手機,賈伯斯還活著,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公司是諾基亞。10年前沒有微信,沒有微博,沒有天貓,沒有小米,沒有共享單車,沒有今日頭條,沒有滴滴打車,沒有美團大眾點評,10年前京東的銷售額是10億人民幣,去年1000 億,10年漲了100 倍。10年前這些東西都沒有。

吳曉波說:未來10年有一件事情會發生,就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很多能力,在10年後不再是能力。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未來不可知,未來也無從預測。未來學校,我所能感觸到的,也就是大象的一根尾巴。或許,連尾巴都是虛幻的。

未來的社會

20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他明確提出應把學校創造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因此,未來社會什麼樣,未來學校就什麼樣。

未來之所以難以預測,是因為我們需要「範式」轉變。「範式」的概念是美國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來的,他說科學革命本質上是一場範式轉換。量變不會引起質變,範式轉變才會帶來革命。農業社會的人穿越到現在,當驚世界殊。唐代詩人宋之問有一首詩《渡江漢》: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放今天,根本不可能,親人間誰還通過書信往來呢?杜甫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天遠隔重洋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視頻通話,成本極低。

高科技可以鎖定每一個人的行蹤。人類社會已經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工業革命也已發生過三回,從蒸汽到電氣到計算機,如今我們又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門檻前。農業時代的古人無法預測工業時代的生活,工業時代的人又怎能想像智能時代的生活?

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修昔裡德陷阱」。也就是說,美國是老大,無論誰做老二,他都得壓制。俄羅斯、日本、歐盟,包括今天的中國,概莫能外。修昔裡德陷阱的本質是存量競爭,按照人類現在對資源的利用水平,地球只能承載10億人左右過上舒適生活。

中國14億人過上好日子,一定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衝突就此發生。存量競爭的原因在於過去70年人類科技發展大停滯,低垂果實被摘完了,所以只能進行存量競爭。過去幾十年,「範式」沒有根本改變。

未來可能的「範式」革命在哪裡?可控核聚變應該是一個。一旦實現,則遍地是能源,糧食、物質將極大豐富,人類活動範圍至少可以擴大到太陽系。中美還競爭什麼老大老二呢?趕緊去開發太陽系,搶佔新地盤。

「範式」革命會給人類帶來很大挑戰。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部分人工作單位是一個小部落社會,而居住地則完全是一個陌生人社會。由於網絡的連接,每個人又處於一個更大規模的陌生人社會中,這個陌生人社會叫「地球村」。

人類的大腦從漫長的小部落社會進化而來,一下子進入陌生人社會,會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具體到性別,男性比女性更難以適應這些變化,學校中發生的事已經充分顯現。

去年有一本書《爆裂》非常受關注,這本書提出未來社會的9個原則,分別是:

湧現優於權威;拉力優於推力;指南針優於地圖;風險優於安全;違抗優於服從;實踐優於理論;多樣性優於能力;韌性優於力量;系統優於個體。

這9個原則意味著我們對未來社會理解的「範式」需要做一點調整。

未來的人才

學校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很多家長很苦惱,孩子不喜歡彈鋼琴,要不要逼他學?我認為,比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志」和「趣」,如果孩子對被動學習的內容毫無志向與樂趣可言,即便孩子最終也「全面發展」了,最終也是一種平庸的「全面發展」。

未來的人才,不是標準化產品,而是標準化的反面——異質。

舉個例子:要完成一項任務,這個任務需要三項技能,我要組建一支三人的團隊。我的最佳做法是分別選擇三個人,每個人是其中一項技能上的高手,而不需要樣樣在行。這樣組建成的團隊在每一方面都是頂尖水平。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因此,每個個體都是異質的。生命的價值正在於異質。

《爆裂》的9個原則中,有3個原則可用來描述未來人才:

原則4說,風險優於安全。未來的人才應敢於冒險,不走尋常路。有創新意識,有擔當精神。

原則5說,違抗優於服從。未來的人才應獨立思考,質疑權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原則8說,韌性優於力量。抗日戰爭為什麼勝利?因為日本人有力量,而中國人有韌性。論持久戰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有兩大優勢可以應對未來人工智慧的挑戰,分別是情商與韌性。目前看不出人工智慧有這兩個品質。

未來的學校

科學家一直在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埃隆·馬斯克(ElonMusk)就創建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開發把腦機接口植入人腦的技術。

這項技術已取得很大進展,如果若干年後成熟,推出產品,那將會帶來社會範式的巨大變革!我能想到的是,學生要學什麼知識,直接從機器傳輸到大腦中,瞬間完成。未來學校存在的意義何在?

學校的價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視發明之後,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功能就受到了挑戰。然而事實證明,電視最終沒有成為教育工具,而成為娛樂工具。網際網路的出現同樣如此,學校教育的根基並沒有鬆動。因此,學校的價值並不在於知識傳授。

2006年,在慶祝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創辦十周年之時,我面臨一個任務,為校名「平和」作一個詮釋。我當時讀到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之著迷。這八個字來源於易經的乾卦與坤卦,餘秋雨認為中國人的人格特徵是君子,君子人格的內涵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指的是要努力進取,不甘平庸,厚德載物則是說,人生有很多苦難,每個人是一艘船,德行是這艘船的容量,德足夠厚才能承載更多的東西。當時,我靈光一閃,想到另外八個字——「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我覺得這八個字本質上與清華的校訓相通。

習總書記在去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一語道破根本。學校的價值是培養人,當機器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機器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人的價值,也是學校的價值。

《爆裂》中原則6說:實踐優於理論。教育是一種實踐,很難用理論去概括。學校教育比任何理論都要豐富得多。徐志摩有一篇文章《吸菸與文化》,開篇有一段:

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到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制。導師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說,是『對準了他的徒弟們抽菸』。是的,在牛津或康橋等地方要找一個不吸菸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學會抽菸,學會沙發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大學教育就夠格了。

教育是鮮活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完成的。伴隨思想碰撞的,是理想、情緒、人格、心理的起伏,是場域的聯通,是人文的浸潤。有人說,未來學校教育,可能會回歸私塾的形態。在個性化、靈活度以及人格塑造方面,私塾更適應未來教育的需求。

今天我們強調終身學習,學校的形態已經有了改變。湖畔大學、得到大學、世界五百強企業針對內部員工培訓的「企業大學」,以及我們所強調的身邊的「商學院」——實踐是最好的大學,生活是最好的大學。

《爆裂》中原則7說:多樣性優於能力。千校一面一定會被歷史的塵埃掩蓋。即便是在今天相對注重規範與統一的大環境下,各種微型創新學校依然遍地開花。我身邊有少數自由職業的朋友甚至讓孩子在家學習,我看這些孩子都很優秀,極具個性與特長。如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滿足這些家長訴求的學校出現,應當有很大生存空間。

未來的教師私塾制在現代學校形態中的體現是導師制,教師作為人生導師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要。

未來教師將會是一個精英群體,只有精英,才能做導師。

未來教師對教育充滿熱忱,他們熱愛教育,以育人為樂。為稻粱謀的教師,其工作很輕易地可以被人工智慧所替代。

未來教師充滿人格魅力。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事關重大的事情,只能交給人格高尚的人去做。

未來教師極具個性。機器是同質,人是異質。機器可以標準化,人只能個性化。正是生命的個性化,才構成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爆裂》的原則3說:指南針優於地圖。以往,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執行流程如地圖般精確,有各種教師手冊,教學參考,教育指南。未來,教育的個性化導致這樣的地圖和手冊將不復存在。

我們把孩子交給教師,只有一個大方向,如同指南針一樣,具體路徑將由教師去完成,不同的教師一定會走出個性化的路徑來。我作為學校管理者,也只能給教師指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如何在各自的學科崗位上實現,每一個人自行探索實踐。

未來的管理

我這些年做校長,反覆思考教育與管理的本質,得出兩點結論:

其一是生長。學生要生長,教師要生長,組織本身也要生長。去年年初,上海教育官方自媒體「第一教育」的記者應邀觀摩平和學生藝術團新年音樂會,很有感觸,採訪我並寫了一篇報導,題目叫「好的教育是有根的,是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

文中引用我的話說,教師要退後一步,給學生更大的空間,鼓勵自下而上的自我成長;校長要退後一步,給教師更大的空間,鼓勵自下而上的自我創新。

其二是賦能。管理不僅僅是讓員工創造價值,而是要讓員工個體變得更有價值。學校給教師賦能,教師才能給學生賦能。學校把教師變成更好的教師,學校才能成為更好的學校。給別人賦能,也是給自己賦能。

《爆裂》的原則1說:湧現優於權威。學校管理者給教師授權、賦能,學校發展的活力就會湧現出來,根深葉茂,百花齊放。

爆裂》的原則2說:拉力優於推力。在我看來,推決定下限,拉決定上限。一個孩子沒有主動的意願,而是被動地被推著學習,不能久遠。好的教育與管理必定激發人內在的動力,激勵是一種拉力。

《爆裂》的原則9說,系統優於個體。系統思維是戰略思維。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是一種系統。人才可遇不可求,好的系統,使得個體的潛能被激發,群體的價值遠大於個體的疊加。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門學科,那就是完整表現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說,好好活著,保持健康,10年之後,人類平均壽命就可能突破100歲,甚至120歲。我想,更激進一點,如果有一天,人類科技取得重大範式革命,人可以長生不死了,人生的意義會是什麼?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那時候的學校怎麼樣?可能我今天講的這些東西又得推倒重來。

特約作者

萬瑋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

排版 | 劉雙

責編 | 張光

相關焦點

  • 生命進化之未來大猜想
    曾經恐龍霸佔地球,如今人類主宰世界,生物進化永不停息,未來人類將被什麼取代?未來大猜想——未來時代取締人類主宰世界的兩大生命「進化體」。三、未來生命猜想前面提到,生命可能是某種超自然力量創造的,生物進化永無止盡。正如遠古的恐龍時代被人類文明取代,人類文明在遙遠的未來很可能被某種「新生命」代替。
  • 「黎曼猜想」|攸關數字未來
    共享財經媒體 | 營銷 | 諮詢摘要:德國柏林時間9月24日上午9點45分,菲爾茲獎與阿貝爾獎雙料得主、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麥可·阿蒂亞爵士在德國海德堡舉行的海德堡獎諾貝爾獎獲得者論壇上,講述了他對黎曼猜想的證明。
  • 素數大猜想(1)孿生素數猜想
    MacArthur Foundation)近日宣布,將2014年度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授予21位獲獎者,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因在孿生素數猜想方面的突出貢獻獲獎。另外20位獲獎者包括科學家、律師、作曲家、詩人、歷史學家等,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62.5萬美元的資助,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 歌爾學校、未來實驗學校、智群學校…濰坊校園建設...
    那麼,這些學校位置在哪兒,各自有什麼特點呢?快來和小編看一下其中部分學校!歌爾學校採用「大概念」單元整體教學,辦國際一流學校!目前學校共有省特級教師5人、齊魯名師名校長4人、省教學能手4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34人,來自北京師大、華東師大、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985、211高校的優秀畢業生30名(碩士研究生佔比76.7%)。另外,歌爾學校課堂與課程同頻生成,採用「大概念」引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以終為始進行「逆向設計」。
  • 未來猜想:是廢墟,還是烏託邦?
    站在叄零零零年的時間點上,回看21世紀的智人,每個人都懷揣巨大渴望,想提前看一眼未來,然後決定現在買一張什麼號碼的彩票。《未來簡史》中人類的命運將面臨三個問題:1.生命成為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2.意識與智能的分離;3.外部環境的大數據算法將比人類更了解自己。
  • 未來反重力應用的猜想
    圖片源自網絡 我們在大多數科幻電影中,都能看到懸浮在空中的交通工具,未來人類生活便捷高效而所謂反重力系統就是給物體一個地面之外的作用力,與重力等大反向時,人即可處於懸浮態。我們有很多技術都可以實現這一點。飛機、火箭、磁懸浮,包括仍處在假想中以後有可能實現的引力波反重力裝置,無非都是取代地面,為人類提供一個與重力等大方向反的作用力而已。 世界上目前最基本的是四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其中前兩種是長程力,後兩種是短程力。
  • 2020年下半場:全球9大「黑天鵝」猜想
    3月6日(周五),俄羅斯和沙特徹底談崩,兩油雙雙跌超9%。3月7日(周六),沙特大幅調低其不同級別的主要原油定價,拉開油價戰的序幕。3月9日(周一),俄羅斯應戰,國有油企Rosneft PJSC宣布從4月開始增產。在當時,金十已經對這場博弈進行了大規模的報導和分析。
  • 大四男生破解國際數論學界猜想 錯過考研報名
    一名大四本科生成功破解了國際數論學界的一個猜想,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最權威的數論期刊上,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實現了第一步「數學夢想」,卻錯過了國內研究生考試報名,想繼續研究數學的他如今面臨著無學可上的尷尬。
  • 大三破解世界級數學猜想,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卻說:不算什麼難題
    大學前兩年時間,劉路都一直在研究「西塔潘」猜想,只是好像遇上了瓶頸一直沒能有所突破,某天他在一位前輩的指點下,將自己的想法做了點改變,結果一晚上沒睡,他還真將這個猜想證明了出來,隨即他趕緊將其投搞到有國際權威的數理雜誌上,北大,南大等幾個學校好為其辦了聯合學術會議,一塊將這個猜想證明了出來。
  • OLED柔性顯示屏的未來猜想
    此消息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顯示技術的興趣和猜想。"透明"、"柔性"、"OLED"已成為近年來顯示領域的熱點詞。今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三星、LGD均展出55英寸大尺寸OLED電視,三星還宣布將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柔性OLED顯示器。
  • 數學界將出大事,黎曼猜想已被證明,9月24日見分曉
    本文轉載自帳號:超級數學建模 作者:超模君9月20日,超模君在某個群內看到一個爆炸性的消息:黎曼猜想被證實了。圖1 註:菲爾茲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麥可·阿蒂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要在9月24日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宣講。
  • 中科大兩位教授證明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前後...
    「我們在沙灘上看到的鵝卵石大多是圓潤的,它一開始可能有稜有角,但隨著時空流轉、潮起潮落,形狀會越來越接近完美、標準。然而即便再完美的演化,鵝卵石也可能包含一些異變之處,幾何上稱為『奇點』。簡單來說,『哈密爾頓—田猜想』即猜測大多數地方都是完美的,而『奇點』的大小是可控的,被限制在一個低維空間。」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整數9,可以寫成 2+2+5整數16,可以寫成 2+7+7整數30,可以寫成2+11+17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 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七個猜想
    我們知道,「工業化」和「產業化」,在技術、材料和勞動力齊備的條件下,在國際大循環的需求下,就可以快速複製,而「人」是生產線的一部分,這從深圳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 數學猜想的羅生門
    龐加萊作為數學家的偉大,並不完全在於他解決了多少問題,而在於他曾經提出過許多具有開創意義、奠基性的大問題。龐加萊猜想,就是其中的一個。1904年,龐加萊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拓撲學猜想:在一個三維空間中,假如每一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到一點,那麼這個空間一定是一個三維的圓球。提出這個猜想後,龐加萊一度認為,自己已經證明了它。但沒過多久,證明中的錯誤就被暴露了出來。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帶著我們回憶的一個有溫度的名詞。你可能不記得它到底是什麼,可能從來也不知道它到底在猜想什麼,但是總能記得小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數學成績好的小孩,每當大人講到夢想啊理想之類的話題,他們總是能特別理直氣壯地說以後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坐在臺下的我們,只能感嘆「證明」是多麼高級的一個數學詞彙。
  • 世界7大數學難題之1被解?數學家稱能證明黎曼猜想
    德國海德堡當地時間9月24日上午9時45分至10時30分(北京時間9月24日下午15時45分至16時30分),89歲的麥可·阿蒂亞(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爵士正在海德堡獎獲得者論壇上做關於黎曼猜想的宣講。
  • 再建21所學校!未來5年,柯橋學校網點布局規劃出爐!
    於是在未來幾年,柯橋決定先行並重點配置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加快華舍西北片、柯巖、錢清、馬鞍、福全、蘭亭、平水等區塊的學校布局和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周邊區域拓展、輻射。而在板塊內部,將以樓盤戶數為基數,適度超前進行學校網點布局。儘量把新的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在城市功能集聚、人員密集的區域。
  • 王歡: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在史家教育集團,我們通過教育的去功利化、去邊界化、去中心化,進行育人目標的重塑、育人方式的重構以及學校管理的再造,從而擁抱未來的變化,激活學生的發展。未來學校的育人方式應呈現出如下三個特點: (一)基於育人泛聯的「漫教育」 未來學校教育將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漫教育」,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氣一樣瀰漫在學習行為與成長意義的引力場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往不至。當前,基於場域分隔與主題整合的應急教育中已含有「漫教育」的重要生長因子,即壓力泛在下的育人泛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