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社會什麼樣,未來學校就什麼樣。
吳曉波在2018年底的一次演講中預測未來10年會發生哪些事情,他首先回顧了過去:
10年前,沒有智慧型手機,賈伯斯還活著,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公司是諾基亞。10年前沒有微信,沒有微博,沒有天貓,沒有小米,沒有共享單車,沒有今日頭條,沒有滴滴打車,沒有美團大眾點評,10年前京東的銷售額是10億人民幣,去年1000 億,10年漲了100 倍。10年前這些東西都沒有。
吳曉波說:未來10年有一件事情會發生,就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很多能力,在10年後不再是能力。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未來不可知,未來也無從預測。未來學校,我所能感觸到的,也就是大象的一根尾巴。或許,連尾巴都是虛幻的。
未來的社會
20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他明確提出應把學校創造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因此,未來社會什麼樣,未來學校就什麼樣。
未來之所以難以預測,是因為我們需要「範式」轉變。「範式」的概念是美國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來的,他說科學革命本質上是一場範式轉換。量變不會引起質變,範式轉變才會帶來革命。農業社會的人穿越到現在,當驚世界殊。唐代詩人宋之問有一首詩《渡江漢》: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放今天,根本不可能,親人間誰還通過書信往來呢?杜甫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今天遠隔重洋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視頻通話,成本極低。
高科技可以鎖定每一個人的行蹤。人類社會已經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工業革命也已發生過三回,從蒸汽到電氣到計算機,如今我們又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門檻前。農業時代的古人無法預測工業時代的生活,工業時代的人又怎能想像智能時代的生活?
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修昔裡德陷阱」。也就是說,美國是老大,無論誰做老二,他都得壓制。俄羅斯、日本、歐盟,包括今天的中國,概莫能外。修昔裡德陷阱的本質是存量競爭,按照人類現在對資源的利用水平,地球只能承載10億人左右過上舒適生活。
中國14億人過上好日子,一定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衝突就此發生。存量競爭的原因在於過去70年人類科技發展大停滯,低垂果實被摘完了,所以只能進行存量競爭。過去幾十年,「範式」沒有根本改變。
未來可能的「範式」革命在哪裡?可控核聚變應該是一個。一旦實現,則遍地是能源,糧食、物質將極大豐富,人類活動範圍至少可以擴大到太陽系。中美還競爭什麼老大老二呢?趕緊去開發太陽系,搶佔新地盤。
「範式」革命會給人類帶來很大挑戰。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部分人工作單位是一個小部落社會,而居住地則完全是一個陌生人社會。由於網絡的連接,每個人又處於一個更大規模的陌生人社會中,這個陌生人社會叫「地球村」。
人類的大腦從漫長的小部落社會進化而來,一下子進入陌生人社會,會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具體到性別,男性比女性更難以適應這些變化,學校中發生的事已經充分顯現。
去年有一本書《爆裂》非常受關注,這本書提出未來社會的9個原則,分別是:
湧現優於權威;拉力優於推力;指南針優於地圖;風險優於安全;違抗優於服從;實踐優於理論;多樣性優於能力;韌性優於力量;系統優於個體。
這9個原則意味著我們對未來社會理解的「範式」需要做一點調整。
未來的人才
學校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有很多家長很苦惱,孩子不喜歡彈鋼琴,要不要逼他學?我認為,比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志」和「趣」,如果孩子對被動學習的內容毫無志向與樂趣可言,即便孩子最終也「全面發展」了,最終也是一種平庸的「全面發展」。
未來的人才,不是標準化產品,而是標準化的反面——異質。
舉個例子:要完成一項任務,這個任務需要三項技能,我要組建一支三人的團隊。我的最佳做法是分別選擇三個人,每個人是其中一項技能上的高手,而不需要樣樣在行。這樣組建成的團隊在每一方面都是頂尖水平。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因此,每個個體都是異質的。生命的價值正在於異質。
《爆裂》的9個原則中,有3個原則可用來描述未來人才:
原則4說,風險優於安全。未來的人才應敢於冒險,不走尋常路。有創新意識,有擔當精神。
原則5說,違抗優於服從。未來的人才應獨立思考,質疑權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原則8說,韌性優於力量。抗日戰爭為什麼勝利?因為日本人有力量,而中國人有韌性。論持久戰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認為人類有兩大優勢可以應對未來人工智慧的挑戰,分別是情商與韌性。目前看不出人工智慧有這兩個品質。
未來的學校
科學家一直在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埃隆·馬斯克(ElonMusk)就創建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開發把腦機接口植入人腦的技術。
這項技術已取得很大進展,如果若干年後成熟,推出產品,那將會帶來社會範式的巨大變革!我能想到的是,學生要學什麼知識,直接從機器傳輸到大腦中,瞬間完成。未來學校存在的意義何在?
學校的價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視發明之後,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功能就受到了挑戰。然而事實證明,電視最終沒有成為教育工具,而成為娛樂工具。網際網路的出現同樣如此,學校教育的根基並沒有鬆動。因此,學校的價值並不在於知識傳授。
2006年,在慶祝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創辦十周年之時,我面臨一個任務,為校名「平和」作一個詮釋。我當時讀到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之著迷。這八個字來源於易經的乾卦與坤卦,餘秋雨認為中國人的人格特徵是君子,君子人格的內涵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指的是要努力進取,不甘平庸,厚德載物則是說,人生有很多苦難,每個人是一艘船,德行是這艘船的容量,德足夠厚才能承載更多的東西。當時,我靈光一閃,想到另外八個字——「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我覺得這八個字本質上與清華的校訓相通。
習總書記在去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一語道破根本。學校的價值是培養人,當機器越來越厲害的時候,機器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人的價值,也是學校的價值。
《爆裂》中原則6說:實踐優於理論。教育是一種實踐,很難用理論去概括。學校教育比任何理論都要豐富得多。徐志摩有一篇文章《吸菸與文化》,開篇有一段:
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到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制。導師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說,是『對準了他的徒弟們抽菸』。是的,在牛津或康橋等地方要找一個不吸菸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學會抽菸,學會沙發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大學教育就夠格了。
教育是鮮活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完成的。伴隨思想碰撞的,是理想、情緒、人格、心理的起伏,是場域的聯通,是人文的浸潤。有人說,未來學校教育,可能會回歸私塾的形態。在個性化、靈活度以及人格塑造方面,私塾更適應未來教育的需求。
今天我們強調終身學習,學校的形態已經有了改變。湖畔大學、得到大學、世界五百強企業針對內部員工培訓的「企業大學」,以及我們所強調的身邊的「商學院」——實踐是最好的大學,生活是最好的大學。
《爆裂》中原則7說:多樣性優於能力。千校一面一定會被歷史的塵埃掩蓋。即便是在今天相對注重規範與統一的大環境下,各種微型創新學校依然遍地開花。我身邊有少數自由職業的朋友甚至讓孩子在家學習,我看這些孩子都很優秀,極具個性與特長。如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滿足這些家長訴求的學校出現,應當有很大生存空間。
未來的教師私塾制在現代學校形態中的體現是導師制,教師作為人生導師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要。
未來教師將會是一個精英群體,只有精英,才能做導師。
未來教師對教育充滿熱忱,他們熱愛教育,以育人為樂。為稻粱謀的教師,其工作很輕易地可以被人工智慧所替代。
未來教師充滿人格魅力。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事關重大的事情,只能交給人格高尚的人去做。
未來教師極具個性。機器是同質,人是異質。機器可以標準化,人只能個性化。正是生命的個性化,才構成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爆裂》的原則3說:指南針優於地圖。以往,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執行流程如地圖般精確,有各種教師手冊,教學參考,教育指南。未來,教育的個性化導致這樣的地圖和手冊將不復存在。
我們把孩子交給教師,只有一個大方向,如同指南針一樣,具體路徑將由教師去完成,不同的教師一定會走出個性化的路徑來。我作為學校管理者,也只能給教師指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如何在各自的學科崗位上實現,每一個人自行探索實踐。
未來的管理
我這些年做校長,反覆思考教育與管理的本質,得出兩點結論:
其一是生長。學生要生長,教師要生長,組織本身也要生長。去年年初,上海教育官方自媒體「第一教育」的記者應邀觀摩平和學生藝術團新年音樂會,很有感觸,採訪我並寫了一篇報導,題目叫「好的教育是有根的,是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
文中引用我的話說,教師要退後一步,給學生更大的空間,鼓勵自下而上的自我成長;校長要退後一步,給教師更大的空間,鼓勵自下而上的自我創新。
其二是賦能。管理不僅僅是讓員工創造價值,而是要讓員工個體變得更有價值。學校給教師賦能,教師才能給學生賦能。學校把教師變成更好的教師,學校才能成為更好的學校。給別人賦能,也是給自己賦能。
《爆裂》的原則1說:湧現優於權威。學校管理者給教師授權、賦能,學校發展的活力就會湧現出來,根深葉茂,百花齊放。
《爆裂》的原則2說:拉力優於推力。在我看來,推決定下限,拉決定上限。一個孩子沒有主動的意願,而是被動地被推著學習,不能久遠。好的教育與管理必定激發人內在的動力,激勵是一種拉力。
《爆裂》的原則9說,系統優於個體。系統思維是戰略思維。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是一種系統。人才可遇不可求,好的系統,使得個體的潛能被激發,群體的價值遠大於個體的疊加。
英國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門學科,那就是完整表現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說,好好活著,保持健康,10年之後,人類平均壽命就可能突破100歲,甚至120歲。我想,更激進一點,如果有一天,人類科技取得重大範式革命,人可以長生不死了,人生的意義會是什麼?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那時候的學校怎麼樣?可能我今天講的這些東西又得推倒重來。
特約作者
萬瑋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
排版 | 劉雙
責編 | 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