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箭一二級可靠分離 火星車自主靈活行走

2020-12-06 華商網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為此次擔任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提供了正推火箭、消氫點火裝置、碳碳密封材料;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提供了火星車電機,以及高空開傘探空火箭試驗運載系統。

  火箭系統——

  ■正推火箭:為芯一級、芯二級可靠分離提供動力

  正推火箭是火箭飛行過程中為實現芯一級、芯二級可靠分離而研製的分離發動機。當火箭芯一級工作結束,正推火箭接到分離指令開始點火工作,此時發動機產生推力實現芯二級液體推進劑沉底,確保火箭按照預定程序完成任務。由四院41所研製的正推火箭,兼具固體發動機和火工品的雙重特性,工作時間長,可靠性要求高,環境條件極其苛刻,是目前運載火箭箭體使用的最大火工品。

  ■消氫點火裝置:火箭發射前消除低溫氫氣保安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採用氫氧發動機,在點火前會向發射平臺周圍環境排放大量低溫氫氣。當氫氣與空氣混合濃度達到一定範圍時,遇靜電或明火就會產生爆炸或爆轟,不僅損壞發射場的設備和設施,甚至會導致星箭俱毀的嚴重後果。為消除火箭發射前的大量低溫氫氣,徹底排除發射前的安全隱患,四院42所專門研製了消氫點火裝置。該裝置安裝在發射平臺上,能在火箭氫氧發動機工作前的2—3秒內,點燃火箭發射的「第一把火」,利用噴射的高溫、高速燃氣金屬粒子流,將發射前排出的大量氫氣在其未達到可爆炸最低濃度前先行消除,保證運載火箭發射的安全性。該裝置採用高安全性藥劑材料,應用了先進的控制技術,確保能夠「準確、準時」點火,待消除氫氣後又能及時「熄火」。

  ■碳碳密封材料:在液體火箭發動機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採用的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是我國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重要動力,由四院43所研製的C/C密封材料應用於液氧煤油發動機渦輪泵關鍵部位,能在高低溫、高壓、高速旋轉條件下工作,已成功應用於多個型號10餘次發射任務,在多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測器系統——

  ■降落傘能否使用 專門開發了試驗運載系統

  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在於再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7分鐘內將探測器的時速從2萬千米降低到0,因此被稱為「恐怖7分鐘」。

  如何做到這一點?探測器的法寶就是降落傘。但火星大氣與地球大氣存在較大差異,使得作為減速裝置的降落傘在開傘、充氣、穩降減速過程中具有低密度、低動壓、高馬赫數的工作特點,只能通過在地球上40km—60km的高空進行模擬開傘試驗來驗證。

  從2016年開始,航天科技四院先後為火星探測項目研製了「天鷹六號」探空火箭等試驗運載系統,將火星降落傘及進入器模擬物運送至需要的高度,模擬火星探測器再入、下降段過程,驗證降落傘的工作性能,為火星探測器降落傘高空開傘創造最真實的試驗條件。

  該型運載系統首次使用多項新技術,將運載器姿態控制在指定範圍,實現可靠分離動作,以利於超音速低密度條件下高空開傘,為2020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火星車電機 給火星車行走提供「驅動」

  本次火星探測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其中最讓人期待的重頭戲就是火星表面巡視。屆時,我國首輛火星車將在踏上火星後走出歷史性的一步。

  火星車擁有一雙「行走的雙腿」,為其提供「驅動」的是由四院401所配套研製的火星車電機。電機共分三型,分別應用於轉向、行走以及底盤調整,可以讓火星車自主、靈活地「行走」。

  火星車電機研製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技術問題,均被研製團隊一一攻克,最終讓該電機「耐寒、省力、減震、防汙」:

  「天問一號」7-8個月的漫長奔火旅途中,電機系統需在待機狀態下抵禦太空超低溫環境。401所項目研製團隊攻克材料低溫冷焊特性,通過了-140℃的地面試驗驗證,讓電機擁有了「超級耐寒」能力。

  為了讓火星車的車輪在轉向、過坡中更「省力」,電機提供了靜磁力矩作為定位,使火星車輪子在轉向、下坡中不用為電機供電,增加可靠性的同時也減輕了系統重量。

  為克服大靜磁力矩帶來的運轉不平穩,研製團隊實現了靜磁力矩達到額定力矩60%的電機極低速控制,可在30轉每分種平穩運轉,大大提高了火星車的越障和爬坡能力。

  為適應火星表面大氣塵埃環境,抵禦「火星風暴」,給裸露在外的電機設計了嚴密的「防護服」並通過了試驗驗證。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報社方正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據介紹,火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具體來講,任務後續計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器箭分離後,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其間進行深空機動和中途修正。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本報記者 劉 揚 樊 巍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編者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按照計劃,中國將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
  • 中國航天再創歷史!首次自主火星探測正式啟程
    北京時間23日中午12時40分,長徵5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也是中國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經過不到1小時的飛行,「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在與火箭分離之後,獨自沿著拋物線軌道飛往火星。預計經過7個月的飛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到達火星附近。
  • 首次火星探測對中國航天意味著什麼?
    整個火星探測任務中,最難的是便是著陸這一關。由於地火距離遙遠,因此火星探測器需要完全自主導航控制完成著陸之旅。著陸器在「奔火」的途中一直處於高速飛行狀態,因此在再入、下降與著陸過程種,要在7分鐘內將探測器的時速從2萬千米降低到零。正是這個過程,被稱之為「恐怖7分鐘」。這一階段,探測器的防熱措施是否可靠,降落傘、氣囊和緩衝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都至關重要。
  • 現場直擊「天問一號」發射:中國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險
    2009年,中國國家航天局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完成正樣交由俄羅斯測試。原本計劃2011年搭乘俄方火箭的順風車將螢火一號送入低火星軌道,結果搭載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在與運載火箭分離後,未能按計劃變軌,最終螢火一號未能面見火星,中國航天也沒有機會開展相關測試。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據新華社電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有兩部分,第一,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第二,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
    這份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觀賞指南」請收好新華社記者胡喆、張建松、周旋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記者為您梳理了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天問一號」肩負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挑戰歐美未完成的火星任務
    這架火箭今天執行的任務是送一輛火星車和一架軌道飛行器組成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天。這意味著中國人4年前立項的靠自己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式實施了。這次發射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技術難點。就是先繞火星軌道運行,然後降落在火星上,最後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
  • 中國進入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探測「跨越式發展」
    歐陽自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圓滿成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激動萬分。「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行星探測時代。我們幾代航天人的夢想總算實現了。」歐陽自遠是最早提出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家之一。
  • 中國成功發射大型火箭,火星計劃正式拉開序幕
    中國將首個火星探索任務命名為天問1,並致力於在同一次任務中完成繞火星運行、著陸以及在火星表面漫遊三個環節。」 萬老先生在5月20日因疾病纏身不幸離世了。據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說:中國官方在四月時宣布了這一國家行星探索計劃的名稱為天問。「天問」這一名字取自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一部作品,意味探求天地的真理。
  • 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五大看點
    ■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類認識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就在剛剛,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在椰林深處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遙四 1000 多噸的推力下,以十幾分鐘翻越 220 多座珠穆朗姆峰的速度,衝破大氣層,奔向距離地球超過 6000 萬公裡的紅色星球。
  • 天問一號 火星見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二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施 深空探測邁出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軌道,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實施,深空探測邁出嶄新一步。承擔本次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發射移動平臺——臍帶塔及行走裝置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市公司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重工」)的自主研製產品。
  • 火星發射季最後一幕,頂級火星車毅力號203天後挑戰登陸
    升空4分22秒,一級主火箭發動機關閉,隨後與二級火箭分離。此時飛行時速達到21680公裡/小時,飛行高度156公裡,距離發射場497公裡。在發射升空接近1小時(57分鐘42秒),二級火箭與飛船分離,重約4.1噸的火星飛船以時速41000公裡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203天的奔火之旅。
  •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
    發射時間確定後,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把火星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此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隨後,探測器將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組合體。著陸巡視器組合體成功軟著陸後,火星車將與著陸平臺分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和相關工程實踐活動。環繞器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並開展環繞科學探測。 這段看似簡單的旅程,實際上充滿著挑戰和兇險。
  • 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為什麼這麼難?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